聽雨
來源:作者:王國良時間:2012-08-07熱度:0次
雨夜臨窗,窗外墨色一片,看不清是風疏還是雨驟,雨聲卻更加分明,滴滴答答,落進心海,分不出是雨聲還是心音。
我是江南人,江南多雨,江南人是沐浴著雨長大的,因此,江南人和雨結下了不解之緣,常觀雨景,見慣了雨打芭蕉,亂雨投荷,風過杏林拔新芽,雨過桃林催花發,見慣了檐漏清滴穿基石,細雨迷蒙行烏篷,習慣了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而聽雨意,則更是江南人的長處,臨窗而坐或獨坐幽亭,心隨雨走,意隨風飏,心音伴著雨聲,時起時落,雨聲時時輕叩心扉,思緒悠悠,穿雨飛行,輕飏悠遠。江南多園林,園林多雨亭,苦雨齋、聽雨軒、夢雨閣、喜雨亭,“自移一榻蕉窗下,更近叢篁聽雨聲”。江南多雨聲,江南饒有聽雨人。
聽雨要有心境,不是每個人都能夠聽雨的,南北朝的詩人見花而愉,見月而悅,風花雪月是他們的至愛,因此,他們的詩也總是飄著雪,照著月。他們最見不得下雨,他們基本上不聽雨,也不懂聽雨,偶爾聽聽,也只是空階而聆。我們現在有些年輕人喜歡艷陽高照,喜歡光風霽月,彈琴復長嘯,卻不坐幽篁里,可謂之“陽光少年”,他們沒有聽雨的愿望。女子們多半喜歡看家庭劇、倫理劇,喜歡瓊瑤、喜歡岑凱倫,她們多半都是“婉約派”,她們也未必喜歡下雨,因為一下雨,就會陰霾了她們的心,就像電視劇中一樣,一下雨,主人公的命運就有厄難,有了心病,只要是一下雨,她們可能會不快不爽,她們聽不得雨。既然聽雨,就得靜,浮躁與喧鬧你沒法聽雨,要聽雨,就要懷揣一顆沉靜的心置身于寂靜空靈的臨雨之處,用內心的幽寂全身心地去聆聽自然的絮語,猶如一位樂者在傾聽天籟,心與心交流,神與神相會,你才能夠得到雨的真諦。
唐人是聽雨的高手。大唐是詩的國度,詩的奇葩在大唐開得最艷,也最是香氣濃郁,花紅花香,離不開雨的滋潤。唐人將人情才氣專注于生活,任何生活都能詩化,聽雨豈會例外?唐人聽雨花樣翻新:芭蕉聽雨、梧桐聽雨、槐葉聽雨、枯荷聽雨、漏屋聽雨、竹風聽雨、夜船聽雨、池荷聽雨、軒窗聽雨、小樓聽雨、叢篁聽雨、棋邊聽雨、對燭聽雨,辦法多著呢。“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支子肥”,“鴻飛冥冥日月白,青楓葉赤天雨霜”,“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 唐人將他們的雨情雨意化作繽紛的詩句,凝成雨詩千百首,如果你一腳跌進唐詩,你的心靈也濕漉漉的。
聽雨而讀是我多年形成的習慣,下雨天不愛出門,雖然我喜歡雨,特別喜歡春雨,我愛吟誦宋末詩人蔣捷的詞:“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我覺得雨中即景也是很美的事,然而,我卻不喜歡雨中疾行的惶急,覺得難有室內聽雨的安然,因此,大凡雨天,我定會揀一本書,獨坐書房,臨窗聽雨,默然而讀,書中的情緒和雨中的情緒交匯,渾然一體,思緒在書與天地間游走,不需紅袖添香,不需燈光明亮,一杯新茗,半世情懷,成功與失敗,失意與騰達,都在這茗香雨聲中消融得殆盡,在這片遠離了喧囂的靜寂的世界,你可以追尋圣哲情思,悠思深遠;你可以體味領袖詞章,長浩然之氣;你可靜觀世間百態,釋塵雜之負;你可飽覽都市繁華,悟生活之美。你可以體會“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壯志,你可以體會“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的雄心,你可以體會“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恬靜,你更可以體會“床床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的焦慮。每當此時,你全心于書中,天地間、冥冥中,暮雨瀟瀟,書茗伴著孤影,雨聲伴著心音,夢回江南,心馳塞北,從此與棋牌絕緣,與酒桌斷交,何曾枉了你一生一世!
小樓一夜聽風雨,小巷明朝賣杏花,聽得風雨妙,更見杏花紅,聽懂了窗外的風雨,就容易聽懂人生的風雨之聲。風滿樓時知風雨,巴山夜雨剪紅燭,雨鈴霖時過揚州,春水碧如天,畫船聽雨眠,生活叫你如何做,就是有風雨,“繞弦也不風雨哀”。
人生有蒼老,自然不會蒼老。“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中年聽雨客船中,江闊云低,斷雁聽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悲歡離合總關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我們聽雨,不是要一個人獨守一份孤獨與寂寞,獨守一份初衷,我們不必要鐘情于秋風秋雨,我們需要享受聽雨帶來的無盡的妙趣和收益,將此傳承,沒有必要等到地老天荒之時,孤燈皓首,孤芳自賞,我們可以撿一些珍藏的紅豆,種在風雨中,讓其發芽、開花,有何不好?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