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高原賦(新版)
來源:作者:綠野來客時間:2012-08-07熱度:0次
群山聚集,大地隆起;云嵐彌漫以繞嶺,溪河湍急而遠方。遙望于東,旭日噴薄天際;回首于西,落霞披散疊嶂。
千百萬年,風吹雨淋,挺胸不屈,雄踞一方,是謂高原也!
高原乃山兮,聳千峰萬嶺;高原乃石兮,布石漠如骨;高原乃土兮,惜泥土為金。
何謂水高原?
高原乃林兮,看生機盎然;高原乃樹兮,標亭亭玉立;高原乃草兮,漫牛羊若云。
何為水高原?
答曰:水高原乃貴州高原之美稱也!
貴州高原,堪稱喀斯特高原。17.6萬平方公里之地域,喀斯特分布竟有十萬平方公里之廣。
放眼而望,峰林、峰叢遍野,列千軍萬馬,井然如陣;
舉步而移,峽谷、天橋滿布,伏千溝萬壑,險象環生。
地無三里之平,偏僻與陡峭為伍;
天無三日之晴,神密和幽霧同行。
此乃喀斯特生態之異象也。
喀斯特地質學之謂,乃可溶性碳酸鹽巖之地貌景觀,常見石灰巖、白云巖之類是也。
喀斯特具溶蝕之特性,國人謂之巖溶。但凡含可溶性二氧化碳之水,便可溶化其質,溶消其形,溶滲其隙、溶擴其孔、溶穿其洞,由地表而地底,幾成地下巖溶負空間之體系。
天空之汽,積聚為云,凝結成雨,交風而降;或細雨紛飛,或大雨滂沱。
遇碎屑之巖,沿地表之溝壑蜿蜒瀉淌,眾溪聚流成河,于是滔滔。或入烏江、赤水,沿長江而歸東海;或順盤江、都柳江,匯珠江而納南海。
遇喀斯特之巖,則滲透于地,鉆溶蝕孔隙之縫,匯聚地下無數之暗河與溶洞,儲水、保水于喀斯特高原之腹,恰似碩大無比之吸水“硬海綿”也。
喀斯特高原之體,含水巖層雪藏多層,水網密布。淺藏之水,或如皮下之血管,涌之為泉,潤綠予草木;深潛之水,或如深部之動脈;循成地熱,孕育予生命。
涼水煮酒兮,釀出聞名遐邇之酒高原;
熱水泡茶兮,種成碧綠芬芳之茶高原。
山水一體,人文一脈。
山水一體兮為高原之骨骼,屹立萬千年之春秋;
人文一脈兮為高原之精髓,繁衍多民族之文化。
磅礴之烏蒙山,蒼涼滇黔之胸;遠存可樂遺址之輝煌夜郎,近有石門坎苗文化繁盛鄉村;龍騰虎挪曾回旋,紅色火種映杜鵑;
蜿蜒之武陵源,困扼湘黔之喉;遙聞玉屏簫笛之悅耳巴拿,更拜梵凈山彌勒佛高筑道場;甘溪惡戰嘆英勇,困牛山崖唱悲壯!
雄關漫道之大婁,盤桓于川黔要塞;舍人、盛覽、道真漢三賢初開鴻蒙;鄭珍、莫友之、黎庶昌清三儒沙灘揚聲名;尤有紅樓決策,歷史轉折,四渡赤水瀟灑得意之筆;
逶迤蔥嶸之苗嶺,中分于南北水系;苗族、布依、侗家原生態風情濃郁;龍場、桐埜齋、青巖鎮競風流筑城留底蘊;今看綠色規劃,知行合一,爽爽貴陽榮稱避暑之都!
高原水兮,恩澤天下之萬物;
水高原兮,充滿世間之靈性。
溯本而追源,喀斯特巖層仍遠古海水之碳酸鈣化學沉淀與生物碎屑之結晶也,經由元古代、古生代及至中生代海相之沉積旋廻,歷經十億年地質歲月之演化、演變,任由大自然鬼斧神工,天意巧奪,固化成巖成形。
于是乎,奠定貴州喀斯特高原今日之物質基礎也。
天經而地緯,大陸漂移;海進且海退,滄海桑田。
水自山出,山成于巖;巖成于水,水儲于山。
故嘆曰:山高水流長,青山永不老!
水乃喀斯特高原之本、水乃喀斯特高原之魂!
至此,水高原神形俱備矣!
水高原已然屹立于祖國之大西南,
水高原亦將美譽于神州之海內外。
如此,是謂水高原賦也!
... ...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