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
來源:作者:汪吉萍時間:2012-08-06熱度:0次
前幾天回家,和家人坐著閑聊,突然說起屋后兒時日日飲用的老井,細想不見它已有二十余年。總得去看看吧。
說是屋后,那是在以前,卻也有段路。算算直線隔著不下六丘耕田。而今卻成了名符其實的屋后了。因為幾丘耕田之中,有的突兀地聳起了樓房,有的正在被勤勞的人們肩挑車推地填。明天或許又會多一棟讓人揚眉吐氣的房。而壓著的呻吟早已隨風遠去了。
兒時勞作的地方,多有泉眼,而真正被村人所喜愛的只有一二,因日日要飲,也就圍徹了。其中有近的,就在村口,但“污染”村人是早已明白,況且家禽也不是都懂人話的。慢慢的人們也就不再光顧了。于是記憶深刻的那眼就日漸熱鬧起來。
那時的熱鬧多集中在早上和傍晚。早上,大人們一起床都會挑著桶去打水,少則一趟,多則三四趟,直到把家中的缸蓄滿。但熱鬧之中尤為熱鬧的那就是夏天的傍晚了。家里缸小的,水用了一天,自然就見底了,于是就挑。但凡家里還有的,就拿暖瓶。那是為了保水的清涼和甘醇。更多的則是用一種有提環的帶嘴的錫壺。壺是鄉下姑娘出嫁時都有的嫁妝,不大,用以盛酒。男女老少且都在飯前,人來人往,熱鬧自然就形成了。
不知那一天,村里來了一鉆井的。一鉆下去,下面是水管,上面是帶壓柄的頭,等頭固定后,壓柄一起落,水便汩汩外溢,雖不是很甘甜,倒也清涼。比起去井里打水,方便又省時,于是打水路上也就漸漸安靜了。也正是因為這安靜,我欲發要去看看它。
路是比以前寬闊了,且都鋪了沙子。然井和周圍,已是面目全非。井的出口,水正在往外流,要在以前,白天是絕對看不到的。雖然那時井下面的農田有時會很渴望它的光顧。現在水是有了,卻沒有用得著的地方了,因為農田有的立著房,有的種著叫不上名的光禿禿的樹。田間栽樹也就罷了,井邊也有幾棵,卻都昂著頭挺著,生怕你不知道什么叫做可惡似的。最剎風景的是井臺上的牛糞,它是最會說明問題了。我越過牛糞,想伸頭瞧瞧水中是否有游動的生命,可是枉然。影響的不僅有不斷漫延的水草,還有樹陰。那一刻,我感覺水草和樹陰都在我心上,又似乎都在我眼里。曾經的清泉、童真、熱鬧都已經逝去了。我非常清楚地明白著并為之沉痛地惋惜。正努力地想忘記點什么的時候,井邊雜草中穿過的引山泉的自來水管給了我些許安慰。我想:老井也會借以慰藉吧。
我還有必要再去看看它嗎?在未來的歲月里。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