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紅高粱的故鄉
來源:作者:陳希瑞時間:2012-07-22熱度:0次
走進紅高粱的故鄉
一部《紅高粱》紅透了中國,更紅透了高密大地。
一曲《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讓人回腸蕩氣:“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啊,往前走,莫回呀頭……”
一曲《酒神曲》,更是讓人聞到了酒香四溢那濃濃味道:“九月九釀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好酒……”
如今,我就是追著當年“我奶奶”這位新嫁娘的大花轎的影子,聞著醉人的高粱酒------“十八里紅”的酒香,走進了紅高粱的故鄉-----高密。
“這就是當年新娘子騎著毛驢走過的小橋……”站在孫家口村頭寬闊的水泥大橋上,一位老者這樣告訴我。隨著老者的手勢,我看見了在大橋右邊不遠處的那座久經風雨剝蝕的低矮小橋。我仿佛又看見了“我奶奶”騎在小毛驢上那嬌小的身影,涌入眼簾的,是遍地的紅高粱,在風中搖曳。在濃密的高粱地里,我爺爺和我奶奶,肯定又演繹了一出動人的愛情故事。
寬闊的水泥大橋上,車來車往,滿載著一車車黃澄澄的土豆。一張張淌著熱汗的似曾相識的面孔里,居然還有女人開車,大膽地開車,大膽地跟漢子們開著玩笑。瞧,一位大姐開著拖拉機,載滿了土豆,漲紅的臉蛋,寫滿了喜悅。在我的想象中,這位大姐,會不會是當年騎著小毛驢的“我奶奶”。
當年的一條彎彎曲曲坑坑洼洼的膠平土路,如今早已經變成了一條寬闊平坦的柏油公路。
在一個晨光初現的日子里,隨著幾位打工的老鄉,我們來到了高密市夏莊社區孫家口村,來到了孫大哥的土豆地里。孫大哥的十多畝土豆地,就在村東頭離小橋不遠處。五六個人已經開始干活了。隨著一陣拖拉機的轟鳴,閃著銀光的巨大犁鏵深深扎進地里,黃澄澄的土豆就像變戲法似的,一下子從地里冒出來,散落在地上。大家便散在地里,撿拾了起來。不光撿拾,還要動手扒一扒土里埋著的。干累了,有時還要手腳并用,跪著干。汗水,就像小溪般流淌下來,點點滴滴灑落在地上。出來打工的老鄉都說,在家閑著也是閑著,出來見識見識,也是好的,更何況,一天還能掙到一百二三十塊錢呢。
我朝四周望去,只見遠遠近近的地里,到處都是收獲土豆的人們。人們忙碌的身影,機器隆隆的轟鳴,奏響了一曲勞動的歡歌。
人多出營生,眼看著一車車土豆裝滿了,拉走了,奔向了市場。回來了,司機師傅臉上閃現著興奮的神色,眉飛色舞地介紹賣土豆的經過,還說,這一車拉了四五千斤,五毛錢一斤,這一車就是兩千好幾百塊呢。還掰著指頭,算著賬說,產量這么好,一畝地出產八千斤有把握,照五毛錢的價格,每畝地收入四千塊沒問題。
才七點多鐘,太陽一竿子多高,大家都說有些餓了,就席地而坐,吃起了孫大哥帶來的大餅和包子。大家沒有什么客氣,都說快吃吧,吃了還要干活。趁著這個空隙,我隨便問了孫大哥一些情況。提起紅高粱,提起莫言,提起紅高粱的故鄉高密,孫大哥顯然很有些自豪、有些興奮。從地理位置上說,舊時代的孫家口,屬于高密東北鄉,春天易旱,秋天易澇,土地貧瘠,百姓生計艱難。但這里最適宜種植高粱,耐旱抗澇。一到夏秋,放眼望去,遍地都是吐出紅穗的高粱,很是壯觀。莫言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是頭頂高粱花子長大的,是紅高粱,成就了莫言,同樣也成就了高密。如今,膠萊河兩岸廣袤的土地差不多全都種植蔬菜,土豆、大蔥、胡蘿卜、山藥、大白菜,大頭菜……輪番種植,效益成倍增長。紅高粱的故鄉富了,原先的河崖鄉,現在并入了夏莊社區,居民老有所依,老有所醫,真正走上了小康之路。如今,就連高密城里的姑娘,也都爭著往鄉下跑呢。聽說,孫大哥的媳婦姐妹倆,都是從城里嫁過來的呢……
我放眼望著遠遠近近的村莊,望著遠遠近近忙碌的人群,眼前仿佛又看見了遍地吐出紅穗壓彎了腰身的高粱,看見了“我奶奶”正坐著大花轎朝我款款走來,耳邊又回蕩起那首令人回腸蕩氣的《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啊,往前走,莫回呀頭……”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