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涿鹿
來源:作者:楊玉貴時間:2012-07-19熱度:0次
行走涿鹿
涿鹿,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發祥地,華夏民族圖騰——龍的誕生地,中華兒女祭祖的圣地。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蚩尤在這里征戰、耕作、融合,開創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實現了華夏民族的大統一。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踏上這片神奇的土地,觀看陽光在歷史畫卷的璀璨,傾聽黃土散發的曠古心音,三祖堂前的寧靜,丁玲紀念館內的懷念。在我的心中不停地涌動。因此,我對涿鹿這塊土地更加敬仰和厚愛。
感悟三祖圣地
雖然五千年的歷史太悠遠、太蒼黃。但在涿鹿,我一定要叩拜三祖圣地。領略軒轅皇帝的“合符”融合、統一、聯盟的策略。歷史的煙云盡管光怪陸離,卻在冥冥之中啟示著當今社會。
五千年前,軒轅黃帝、神農炎帝、九黎君蚩尤“三祖”在涿鹿,征戰、合符、建都,開創中國文明偉業,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大統一、大融合,涿鹿也由此成為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的搖籃和中華民族的發祥地。
在黃帝城的夯土城上,我仿佛看見到蒼黃之中的遠古村落,隱匿在黃土之中。一個高高低低的、不規則的方形城池裸露著褐紅色的土層,讓我聽到了遠古石器的撞擊和生存壯大的爭斗。也許腳下的斷瓦殘垣,就是蚩尤和無數將士生命隕落后的不屈,在五千年風雨之后,還能讓人讀到其磅礴的心跳。
我慶幸我們的祖先,在雨腥風之后,用龍的圖騰澆滅漫無邊際的戰火,將顛沛流離的民心凝聚。用天干地支創立了農歷,解決了天下蒼天的生存之道。大氣磅礴的開疆立國的曠世偉業,成就了中華民族的繼承、奮斗和崛起。
三祖圣地開啟了中華文明的曙光,黃帝城、蚩尤塞、合符壇,那一連串的遺址,仿佛還在向游人講述民族誕生與和合的故事。在三祖圣地,隨便站一個地方,都有著古老的歷史淵源,一處處遠古的往事,一段段風雨的滄桑 ,直教人去膜拜。
中華民族血濃于水,無論是高官富商,還庶民百姓,無論是兩岸國人, 還是海外僑胞,只要是血管里流著中國人的血,都得在百忙中抽點時間到三祖圣地 做一些虔誠的叩拜。沒有當年祖先們的“制耒耜、植五谷、嘗百草、療民疾”,能有我們的今天嗎?炎黃子孫不忘始祖,我們與三祖血脈相連,三祖曾經的艱辛與輝煌,一定會通過這血脈,在我們的心底里逶迤蜿蜒。
贍仰丁玲紀念館
溫泉屯,一個燕趙大地及不顯眼的小村。南偎軒轅黃帝陵寢的橋山,北依桑干河,黃土地上的一切,讓一句“厚德載物”的成語,傳承了幾千年。村中的一棵古老而神奇的槐抱榆大樹,是滄桑歷史的最好見證。
這里,因文學名著《太陽照在桑干河上》而馳名了。當代著名女作家丁玲,一個筆尖頂得上許多槍的女人,曾將這里的土地變成子彈,從鋼筆中無聲的射出,擊穿了大地隱藏的蒼茫。在一場關于土地的革命中,將激烈的階級斗爭化為燃燒的焰火,照亮了中國所有的農民和土地。
于是,一座鄉辦的紀念館,留住了一位作家的印痕,讓一份深沉久遠的感念記憶,一種簡易樸素無華的緬懷永久的保存在村野鄉間。這里,沒有亭臺閣樓,也沒有雕欄玉砌。一個普普通通的四合院落,由廟宇改為學堂,再由學堂改為紀念館的老屋,石鋪的甬路,串聯著微小的展室。這里有丁玲同志革命的一生和創作的一生,有丁玲創作的《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的各種版本及其它作品。有介紹《太陽照桑干河上》一書中的人物原型,特別介紹了書中溫泉屯村的原型人物。有1946 年丁玲在溫泉屯搞土改工作時辦公、開會、生活的場景。有丁玲為溫泉屯農民文化站捐獻的各種器材及其部分生產生活用具。
這里,很少有來來往往的游客,也沒有出出進進的參觀者。但這里以丁玲筆名叢喧而命名成立的“叢喧文學社”,現已發展社員30多人。他們大多來自溫泉屯鎮的鄉土農民。他們在活動中相互交流創作體會,傳承丁玲的文學思想。他們的作品,被全國各類報刊雜志刊選登。
我在一個初夏有幸來到這里,凝望著丁玲曾經用過的器具和她寫出的那一本本著作,那個歲月的艱苦和作家的使命,在我的心中久久震憾。我仰慕和崇拜溫泉屯村的鄉民,他們像收藏糧食一樣,收藏丁玲。讓這位曾三到溫泉屯,留下深深的鄉村革命歷史足跡的女作家,與溫泉屯人民結下的深厚久遠的情誼,永遠保存在溫泉屯他們的心中,這位讓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的“光明使者”成為他們最為思念的女兒,永存心間!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