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彭城
來源:作者:秋石時間:2012-07-12熱度:0次
林語堂先生在其著作中說,蘇東坡真正的生活從四十歲開始,這個時期就是他的徐州時期,也叫“黃樓”時期,蘇東坡在這個時候露出了他的本面目,做事,興建工程,為民造福。
蘇東坡在徐州任太守總共兩年,從徐州現在存留的古跡來看,蘇東坡在徐州確實做了些大好事。徐州現在存有蘇東坡活動痕跡的地方大概有兩處,一處于黃河古道邊,一處于云龍山那里。黃河古道邊的是他治水的證據,有兩處,一是黃樓,再一個就是蘇堤,黃樓依舊在,高高的猶如一個寬廣的佛塔,上邊有東坡先生提的黃樓兩字,這是蘇東坡治水造福的鐵證。蘇東坡到徐州上任三個月之后,黃河決口,洪水來到徐州,水深一度超過徐州城內的街道,蘇東坡奮不顧身,搶救城池,幾十天不回家。災難之時,富人總是表現的很私利,他們紛紛出逃,蘇東坡勸他們回家。他說:“我不走,你們最好不走。”把大家勸回去,齊心協力度過了洪災,之后蘇東坡加強了城基和增加了城高,建造防水工程長九千八百四十尺,十尺高,二十尺厚。在外圍城墻上,蘇東坡還興建了一座樓,就是黃樓。黃樓之命名含有防水之意。現在黃樓還在,旁邊有鎮水鐵牛,徐州名人及官員多在那里題字,至于蘇堤,已經看不見了,也行將消失,黃樓斜對面有一正在開發的樓盤,前幾年在地基開挖過程中曾經發現過埋于地下的堤壩,電視臺曾經報道過,考古人員曾經去過,也曾經下令停止施工過,如今都已過去,施工繼續進行,壓在遺跡上的將是高樓大廈。
堤壩雖然消失,卻掩蓋不了歷史的存在,黃樓往西三、四公里有一條路,叫蘇堤路,或許是歷史上哪任官員取的路名,或許是百姓自發叫的名子,那些都不重要,此路足以紀念蘇東坡修建蘇堤這件事情。
云龍山那里,保留下來的遺跡主要有東坡石床和放鶴亭。東坡石床位于云龍山山麓西坡,巨大的一塊石頭延綿好幾十米,據說蘇東坡在這上面躺過。想象一下,醉臥于此,無拘無束,發幾句豪言,那種愜意,無法形容。現在在石床旁邊石刻一副蘇東坡石像,頭戴高帽,美髯飄飄,一手拿筆,似所思,又似有所說。從前石床北邊有一小片竹林,現在竹林已被擴大,綿延到石床四周及院子外邊。蘇東坡喜歡竹子,在竹子上面他有兩個特別,一是癡迷至“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再一個就是畫紅色竹子。竹子在其心中不僅高潔,而且向上,是抒發情懷的一種隱喻。石床所在的院子叫云龍書院,北面大門上書寫著這樣的名字,南面的小門上最近被刻上了“東坡石床”這幾個字。私下以為,作為云龍書院,其吸引力肯定不如東坡石床那么強。
放鶴亭位于云龍山第一節上,原是一張姓道士居住地,蘇東坡在徐州期間,因為抗洪,和張道士認識,兩人有了來往,或許是蘇東坡經常來此飲酒,兩人惺惺相惜,談古論今,東坡做了《放鶴亭記》,這里由此出名。現在這里被寺院包圍,興化禪寺香火裊裊,來此拜佛的人絡繹不絕。亭子還在,旁邊有一時刻,書寫著《放鶴亭記》全文,鶴是沒有了,搞了幾個假的,在那里立著,假的也許立的更久,或許能立在那里一千年。自然,蘇軾不會只在這幾個地方活動,在其詩篇中有贊美云龍山西坡十里杏花村的,以及云龍湖的。云龍山西側山腳下有一湖,那就是和西湖結為姐妹湖的云龍湖,徐州、杭州皆為大城市,兩城皆有東坡遺跡,兩城因為這些遺跡而提色不少。九百多年前,蘇東坡就有意把云龍湖開發成西湖那樣的景色,“如能引上游…之水流入此湖,則此湖風光可與西湖媲美,而徐州儼若杭州。”東坡此話未必是說說,他的內心是真想把彭城建設成美好之地的,在《靈璧張氏園亭記》中他寫道:“余為彭城二年,樂其土風,將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厭也,將買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表明他此時已經和彭城有了深厚感情,愿意終老于此。
為了緬懷蘇東坡,后人在云龍湖邊建造蘇公塔,蘇公塔內周邊墻壁上依次鑲嵌著35幅《蘇東坡行跡圖》,其中包括蘇東坡在徐州的活動,有“彭城抗洪”、“石潭祈雨”、“醉臥石床”、“放鶴南天”、“黃樓盛會”等,生動地描寫了蘇軾在徐期間的辛勞和生活場景。在此不僅可以瀏覽蘇東坡在徐州情況,還可以知道蘇子之人生。
當然,蘇東坡不屬于彭城,他屬于天下人的,后來發生了烏臺詩案,蘇東坡被貶謫,行遍大半個中國,留下無數詩篇、美食及書畫,也正是因為這些磨難,才會成就蘇東坡的歷史地位,才會被林語堂先生譽為天下第一文人。今天回望彭城,只是勾勒一下過去,讓歷史和文物碰撞一下。歷史離不開奸人,也離不開被奸人迫害過的好人。在參觀的時候回憶下歷史,緬懷一下古人,也算是沒有辜負過去。只有不忘記古人,才會銘記歷史教訓,才會少走彎路。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