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來源:作者:吳佳時間:2012-07-02熱度:0次
本月20日那天起,童話大王皮皮魯之父鄭淵潔先生每天在他的博中大肆走秀,秀啥?給80歲的媽媽洗腳。第一天,他說,“是幸福”;第二天,他說,“有人說這是走秀,俺決定毎天晚上秀一次給娘洗腳”……今天,我要說,我必須豎起我堅定的大拇指,伴以掌聲嘩嘩的。
我似乎能夠感知到,鄭淵潔先生將媽媽蒼老的雙腳握在手中時內心的感動,也能感知到,他媽媽內心的柔軟……同時,于砰然心動中,觀照反省自己——我以為,這才是最重要的。
感知,是一個詞,卻蘊含兩個境界:感和知。感,關乎心靈的冷暖;知,是客觀的認識。一個來自生命的本能,一個來自課堂和書本。
杯具的是,現代人尤其是孩子,感少知多,甚至有知無感。
而,生命的質量,幸福與否,恰恰來自于“感”。
失去了“感”的能力,這怪不得孩子。要怪只能怪我們的教育已被淪為了一部利益機器,教師家長和學生皆奔著這個利益而去,一味圍著高考指揮棒打轉轉。而關乎生命關乎心靈關乎做人——與“感”有關的德育和美育,不是技能,不是簡單的書本知識,卻一天天丟失了,所以如今有知無感沒文化的孩子越來越多了。
南開大學校長龔克先生談素質教育時也說,“我們讓孩子背誦了很多東西,因為這個用考試分數來管著他。但是他心里并不理解的事情,我們的教育就是要通過生活,學習到很多經驗,這是用教條式的、課本式的東西是做不到的……”
有一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意思是說,給人家魚吃,還不如教會人家釣魚的方法。因為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饑,卻不能解長久之饑。知識的傳授也是這個理兒。其實書本知識還好辦,很多甚至找“度娘”就可以搞掂。教給讓孩子一生都受益的方法才更重要。
身教就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作為名人,鄭淵潔放下身段,給爸媽洗腳,就是“授人以漁”,看似樸素的不能再樸素,里面卻藏著“德育美育以及方法論”的大秘密,一個天然的心靈環(huán)保自動化系統(tǒng),不動聲色地發(fā)揮著作用。
若要問,為啥他能寫出一個又一個美妙的童話,為啥他們家老人有老人的樣子孩子有孩子的樣子……呵呵,還用我說么?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