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園的另一種記憶
來源:作者:綠野來客時間:2012-06-09熱度:0次
2008年10月至12月,綠野有幸參加了北京大學貴州省第十期經濟管理高級研修班的學習。期間,綠野寫了兩篇感性色彩較濃的散文:《秋色北大》與《惜別未名湖》,還有如《讀董一佐今夜燕山》等這樣的詩評。
其實,在北大,最值得一寫的,是學習的心得和體會,是北大老師為學生的灑脫解惑與學生對知識的深度汲取。
在此,綠野試以較為理性的筆調,寫一寫這樣的文字,以作北大校園日子的另一種記取。
就以盧志明、張延兩位老師的授課印象為題吧!
《管理學》和《管理經濟學》這兩門課程是我們的主修課,過去綠野曾不同程度地接觸過,感到比較抽象和枯燥,不太好學。這次來北大就想深入的學一學。
三周下來,這兩門課竟然成為我們最喜歡的課程了,有的同學還向學校培訓中心的領導要求:能不能增加課時?
蕭灑自如的盧志明老師為我們講授《管理學》,溫文爾雅的張延老師為我們講授《管理經濟學》。這兩位老師授課的共同特點是準備充分、厚積薄發、深入淺出、化繁為簡、框架清晰,重點突出,顯示出名校、名師優秀的職業素養與豐富的授課經驗。
然而,最令人欣賞的是他們不同的授課風格與風度。
盧志明老師用十二個課時,兩個整天的時間為我們講授了體系龐大的《管理學》課程,這是一項頗有難度的微縮工程。他將整個課程分為核心、縱向、橫向三部分,共六章二十一節,為我們勾畫了《管理學》完整的學科體系。
在講授過程中,盧志明老師對于管理學的基本概念、原理、規則的闡述完全跳出了教科書的圈子,而是將自己多年研究的學術感悟與大家在課堂上分享:不論是對《管理學》的字、詞釋義、橫六縱八的概括與提煉,還是將西方現代管理理念與中國古代管理文化的對比思辯,都折射出盧志明老師的獨特思考與見解,給同學們極大的啟發和激勵。尤其是一些管理學原理的案例分析,更是生動而富有哲理。如規律與道的相關性、管理的正法與變法的辯證關系,“上善若水”與中國革命的內在機理等等。可以說生動的哲理思辯是盧志明老師講授《管理學》的最大特色,引人入勝。
與盧志明老師相比較,為我們講授《管理經濟學》課程的張延老師的授課特點則是柔婉的娓娓而談。
我們知道,《管理經濟學》的內容不但博大精深,而且有些內容艱澀難懂。張延老師要用六個半天,十八個課時完成授課任務,難度可想而知。
也許深知同學們對管理經濟學心存敬畏,張延老師為大家制作了大量輕松、恢諧并富有啟迪性的課前、課間幻燈圖片,充分體現了女性學者特有的細膩與周密。
張延老師的PPT課件制作得十分精美、活潑,授課講解時嗓音抑揚有致,富有音樂性和感染力。
在介紹現代博弈論過程中,張延老師以她特有的對課程內容舉重若輕的把握,將“囚徒困境”、”智豬博弈”、“斗雞抉擇”三大經典案例為同學們娓娓道來,把納什均衡原理為我們解析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至同學們常常在日常生活中自覺不自覺地將自己納入這三大博弈的某個角色之中,可見大家學習印象之深。
《管理經濟學》的一些概念、原理多是西方的創造,我們的理解有一定難度,如邊際效用理論等。但張延老師總是善于以通俗易懂的生活案例娓娓而談,恬淡柔婉之中就為我們解疑釋惑了。
是的,在北大課堂上聽這樣的授課,不但能獲取知識,同時也是一種享受,老師們用睿智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不同于未名湖和博雅塔的美麗迷人的知性畫卷與風光。
... ...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