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山中覓福寶
來源:作者:李道華時間:2012-06-03熱度:0次
四川東南是瀘州,瀘州東南為合江縣,縣內群山之中,大漕河畔,有一座古鎮,活脫脫從山上長出來。此鎮,名曰“佛寶鎮”(現改名福寶鎮),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歲月。在0.3平方公里范圍內,有100多家古店鋪和三宮八廟,96%的民居為明清建筑。由于地處偏僻,古鎮較完整地保存了原來的建筑風格。這在當今四川,已屬罕見。
同事是合江人,說起他的故鄉山水古鎮,總是津津樂道,不絕于耳。特別是對合江的堯壩、福寶古鎮,更是贊不絕口,向我推薦:如到合江,定去兩地游覽,方可知古鎮之風貌,山水之秀美。同事之言,動我心扉。于是籌謀出行計劃。五一大假過后,終于成行。
出城那天,天降陣雨,一路上,時而陣雨時而陽光,車行至隆昌城外一陣暴雨猛襲,可喜的是,到達瀘州城區,天雖有些陰沉悶熱,但已是陽光露臉,不見陣雨蹤跡。
酒城朋友熱情好客,在他們盛情款待下,我們一行3人小住瀘州一夜,第二天一早,便踏上了尋訪福寶古鎮之路。
三水繞福寶
福寶古鎮位于貴州赤水市、習水縣,重慶江津區三省交界處,離合江縣城42公里。是明清時期從自貢販運鹽到貴州等地的鹽茶古道必經之地,被稱為“習部蠻荒水,東南裂地來。江臨巴子闊,山倚少眠開。故國音書絕,天涯老鬢催。渝歌聲太苦,中夜起徘徊……”夜郎古道第一關。
福寶地理位置特殊,三面環水,一面靠山,自古有“一蛇盤三龜”、“五橋鎖兩江”之說。長長的浦江河由東向西從古鎮西邊穿過,白色溪迂回于古鎮之中,栗子河從南向北匯入浦江河,把古鎮變成三水相匯,五橋相通形狀。再加上四周青山翠疊,河岸綠竹遍布。高低起伏的房屋鱗次櫛比分布在河岸邊,排排的吊腳樓隨山勢而建,錯落有致,如同貴州西江苗寨一般。這一奇特形式,在四川的民居建筑中實為少見。故被人們稱為“佛之風水寶地”。
古鎮始建于元末明初,初建鎮時因交通不便,居民謀生艱難,于是借廟宇以興場鎮,故名為“佛寶場”。發展到明末清初時,福寶古鎮已“積眾數百家,可為巨鎮”,成為大漕河流域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中心。
美麗的傳說
明朝末年,一場大火把佛寶場全部損毀,現在的佛寶鎮是清末民初重建的,(故又稱“新場”)。 鎮里的古建筑大部分恢復于清乾隆到光緒年間。
重建時,鄉民在正街上挖到一塊直徑達七尺的鵝卵石,由此引出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這里有個名叫秀娥的俏媳婦,她心地善良,樂于助人,日子過得美滿幸福。有一年卻飛來橫禍,家中被盜賊洗劫一空,兒子餓死了,丈夫也病倒了,婆婆還急瞎了眼。秀娥傷心欲絕地到河邊為兒子挖坑立墓,卻挖出一個巨大的卵石,這塊石頭色澤艷麗、光滑透明,于是秀娥把石頭帶回了家,不料奇跡發生了:兒子復活了,丈夫的病好了,婆婆眼睛復明了,家里有了糧食。由于這塊神石為小鎮帶來了福音,被奉為圣物。人們認為這是塊“福天寶地”的靈石,有神靈庇佑,便紛紛遷來此地居住,小鎮因此開始興盛起來。從此,古鎮更名為“佛寶新場”,解放后更名為“福寶場”。
淳樸的老街
汽車到達福寶古鎮時,已近傍晚時分。在新街邊的一家酒樓放下簡單行李,趁著天色還亮,我們大步向老街走去。
回龍街,是古鎮現存最完整的一條老街,長約450米,寬不過三四米,全部由青石板鋪就。石階起起落落,蜿蜒而上伸向前方,如同一首正在彈奏的優美旋律。街上的房屋間間相連,隨地形而起伏。這些明清風格的木結構建筑,經過200多年的風雨洗滌,早已破舊,許多木板和墻壁上都顯出歲月的滄桑。居民住的房屋大都是一樓一底、前店后宅格局,灰瓦、白墻、青石板的天井,展示著典型的川南民居風格。
正是晚飯時間,一位老婦端著飯碗坐在家門前高高的門檻上吃著飯,眼睛卻好奇地看著我們這些來歷不明的游客。街邊坐著三三倆倆的老人,或閑談、或刺繡。一個小學生,端一張方凳放在門前,將就坐在門檻上俯身寫著作業。一位老人,坐在路邊,聚精會神地編著一個大竹筐。街中一片祥和,只有我們3人的身影,在這老街上不停地晃蕩著,這里瞧瞧,那里看看,眼里裝滿稀奇。街上筑有一橋,叫回龍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橋中央鐫雕著一條飛龍,橋中掛有劍,雄跨在白溪河上。是當時福寶鎮大漕河段惟一的一座石拱橋。可惜如今橋欄大部分已被拆除,兩旁建起門面,開成店鋪,橋面已成街面。
沿回龍橋而上,街道兩旁,民房緊緊相連、大小不一,清源宮、萬壽宮、張爺廟、禹王廟、惜字亭等古建筑掩映其中。九龍巷、劉家巷、包青巷等五條巷道則是老街向外伸出的枝蔓。想當初,回龍街商賈云集、是古鎮最熱鬧的繁華地段,可惜風光早已不在了。
值得一提的是,清源宮、萬壽宮、張爺廟、禹王廟并不太大的古建筑中,好幾座都在院內建有戲臺,戲臺利用進大門門廊上方空間建成,有的院內戲臺的兩個側面還建有包廂。走過好多川西古鎮,這種民居中建戲臺卻是非常少見的。建有如此考究的戲臺,必有像樣的戲班加唱,地處偏遠的福寶要請戲班唱戲,那將是怎樣的一種奢侈排場。
一條小巷盡頭處,是惜字亭,座落在一棵黃桷樹下。走到樹下,我們才發現它。惜字亭建于乾隆五十五年,共有六層八方,仿八卦圖型,高八米,每層每面均刻有深浮雕圖案,而且各不相同。它是“天后宮”燒錢化紙的地方,所以又叫“字庫”。 惜字亭已經有些歪斜,亭上浮雕也已風化殘破,沒有進行維修,不知它還能在世上存活多久。
古渡看開船
老街盡頭處是一個古渡口,原建有上、中、下三個渡口,后下、中渡口被拆除,只留下現在的上渡口,至今還在使用。渡口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為鄉人劉燦山、陳俸等人捐銀460兩修建而成。
夕陽下的古渡口十分安靜,暫時沒有過河的路人。我們來到渡口邊,只見一條鐵殼渡船靜靜地停在岸邊,一根手指粗的鋼繩穿過渡船,鏈接著河的兩岸。船上沒有船工。我們正在納悶之時,一位年輕婦女帶著一個小女孩來到渡口,自行上船,解開錨鎖,拿起船上的一根小木棒,不停地滑動著鋼繩,渡船竟動起來,沿著鋼繩固定的方向慢慢向對岸駛去。這一奇特的開船方法我們還是第一次見到,不覺大感驚奇。據說電視劇《世紀人生董竹君傳奇》中,董竹君離開合江去上海創業時的碼頭,就是在這里拍攝的。
奇特的古鎮
古鎮雖小,但它奇特,在于宮、廟,在于人文。和中國許多古鎮中的祠堂、寺廟、會館宏偉壯觀相比。福寶許多重要建筑卻顯得非常平和,若不走近門邊看門楣上的字樣,不會發現這就是一個重要的建筑,禹王宮、何氏公館、仁字堂、張爺廟等就讓人感覺不夠氣派。這是因為福寶古鎮建在兩座山中間的一個淺丘地帶,高低起伏,沒有足夠的擴展空間。由于民居、宮、廟渾然一體,反而讓人感到更加“人間煙火”。就連建在古鎮最高處的山神廟也都非常低矮,也許這樣天上神仙會與世人更為親近。由于順應地勢,古鎮顯得錯落有致,倒十分精彩。
福寶民居還有一絕,叫“巖居屋”。建在福寶山巖之中,以巖穹為頂,人杉樹為柱,以石壁為墻建筑房屋,人們稱之為“巖居者”。如今,巖洞里的幾乎不再有年輕人,只有一些老人還舍不得離開這住慣了的清涼之地。
福寶還是曾被毛澤東主席稱贊過的革命烈士穆青的故鄉,(穆青曾和周恩來、鄧小平等人一同赴法國勤工儉學,1928年曾任四川臨時省委書記,1930年被國民黨殺害)。鑒于福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淳樸的民風,北京電影制片廠、峨眉電影制片廠等先后來此拍攝了《狂》、《米》、《山風》、《傻兒司令》、《世紀人生》等電影電視劇。著名導演凌子風等不少電影藝術家、畫家、攝影家、歷史學家也對佛寶古鎮給予了高度評價。
清晨游福寶
還在睡夢中,一陣陣雞鳴聲將我從夢中喚醒。抬頭看窗外,天色還早,四周的山頭籠罩在濃濃的白霧里。但過路的汽車聲、行人的言語聲,一陣陣從窗外涌進屋內,在我的耳邊回響。睡意頓消。起床梳洗,我們去看看清晨的福寶。
一只小白鷺在浦江河邊慢慢地走著,專心搜尋著游動的魚蝦;一家涼臺上的花盆里,一株三角梅向河中伸出長長的手臂,手臂上開滿鮮紅的花朵,微風吹來,手臂輕搖,恰似一個美貌少女在輕盈起舞。兩邊的青山依然被濃濃的白霧遮蓋著,只有浦江河的兩岸沒有霧,是清亮的。山區的氣候真是神秘多變------
穿過福寶大橋,走進農貿市場,我們已經感受到了古鎮熱鬧的氣氛,街道兩邊到處是各式各樣攤鋪、買賣聲此起彼伏, 在山谷中久久回蕩著,古鎮又開始了它新的平凡的一天。
腳步又踏進老街,我和夫人到昨天去過的但氏商店里,再次買了一桶老板娘自釀的桂花酒。聞著桂花酒的奇香味,帶上山里長的野生菌,我們再次眺望著古鎮,酒樓老板用她那惋惜的目光,目送著我們漸漸遠去。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