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丁教授講課
來源:作者:陳希瑞時間:2012-05-22熱度:0次
聽丁教授講課
一個云淡風輕的日子,家長會如期召開。
親戚家的女兒正在讀初中二年級,學校要開家長會,因為家里忙,脫不開身,這家親戚就打電話給我,委托我代替去參加會議。
我欣然同意了。
對于家長會,我一向很重視。認為家長會不但對孩子的學習有好處,而且對家長也大有裨益。再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學習與成長至關重要。
3月28日上午,我隨著眾多的家長們,來到了鎮上中學,就坐在教學樓前寬大的廣場上。教學樓大門上方,早就掛起了一條橫幅,上面寫著一行大字:“激發孩子持久的學習動力”報告會。會議沒有繁文縟節,主席臺上,只有主持會議的鄭校長和來自北京作報告的丁教授兩個人。
鄭校長先是提綱挈領地向大家強調了這次家長會的重要性,然后就由丁教授開始作報告了。
整個會場上很靜,沒人說話,大家聽得很仔細、很認真,就連誰身上響起了手機鈴聲,也趕快按掉。就連鄭校長本人也站在下面,很用心地聽著。
可有誰拿著紙和筆,去做一下記錄呢?沒有。
不,唯有我。出于習慣,我掏出早就準備好的鋼筆和筆記本,用心聽講、用心記錄。我相信,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不管是女兒讀小學、讀初中或讀高中,每次家長會,我都是認認真真地做記錄,寫體會,回家后,還不忘跟女兒探討一下。我真的相信,女兒受益匪淺。就我個人而言,自覺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
很難想像,等散了會,如果你隨機采訪一下,有多少家長能說出個子午卯寅。肯定會摸著后腦勺,不好意思地笑笑,說一句“記性不好”或是“忘了,記不得了”。完全可以想見,對這些人而言,家長會流于了形式,失去了意義。
如果問我,我會對答如流。因為我用心聽了,用心記了,所以印象深了。
比如,丁教授講,要培養孩子有一個夢想。丁教授講了美國國務卿賴斯,講了一個黑種人的自尊,講了賴斯的夢想,“總有一天,我一定要成為白宮的主人!”還講了甘肅會寧的一個貧困家庭,父親在得知自己身患絕癥之后,積攢了一筆錢,不是為了自己治病,而是拖著病弱的身子,帶上兒子,不遠千里,到北京去參觀了北大、清華,就是讓兒子樹立一個遠大志向,將來能夠走出大山,走出愚昧、落后和貧窮。苦心人,天不負,終有一天,兒子終于考進了北大,實現了他的夢想。
比如,丁教授講,要培養孩子有自信。哪怕有一點點進步,有一點點閃光點,家長要多鼓勵孩子,多向孩子投去贊許的目光,不能動不動訓斥。至于孩子,要學會預習新課程,立足小目標,穩打穩扎,步步為營,差生也能贏,也能圓自己的大學夢。
比如,丁教授講,要培養孩子養成好習慣,從小懂得感恩,感恩老師,感恩父母,感恩社會。作為孩子,要喜歡老師,才能喜歡聽他講的課,才能進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包括洗自己的衣服,不能事事依賴父母,不然就會變成一只寄生蟲。有了好吃的東西,應該懂得先讓父母,最后才輪到自己。
實際上,現實中,家長對孩子是很嬌慣的,孩子提出要什么,家長總是想方設法滿足孩子。就是要天上的月亮,也會搭個梯子摘下來。殊不知,慣子如殺子。
在這里,我想起了一個笑話。
笑話說,從前有個財主的兒子,別人問他,飯是哪里來的?從鍋里來的。再問,衣裳是哪里來的?從箱子里來的。當然,這個笑話諷刺了財主的兒子愚昧無知。但現實當中,也不乏這樣的例子。
我有家親戚,兒子是獨生子,從小嬌生慣養,百依百順,真可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姥娘喜舅舅愛。即使逃學四處玩耍,父母還替他護短。等大了,住上父母為自己蓋得大瓦房,父母為自己娶上新媳婦,一點委屈沒吃,一點罪沒遭,真是一順百順太順了。可是,由于不會過日子,一點過日子的譜氣也沒有,媳婦看不起,不幾年就跟他離了婚。后來又談了幾個,也沒一個合得來,至今還是孤家寡人。人送外號“窩囊廢”。
回頭想想,如果平日父母配合老師對孩子嚴加管教,未必走到今天這個可悲的地步。
在這里,細心的人都會發現,幾乎每一處學校的大門口上,都掛著一塊“家長學校”的大牌子。其實,活到老,學到老,我們家長也是學生,同樣要好好長一長見識,不然,真的要落伍于這個時代。孩子不能成龍成風,在學習和成長上甚至一塌糊涂,家長就是掙再多的錢,又有何用呢?
有時候,我常常傻傻地想,如果時光能倒流,再回到年少的時候,再回到課堂上聽老師講課,那該有多好多好多好呀!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