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惜身外物辨
來源:作者:劉少峰時間:2012-05-19熱度:0次
在某期刊上看到一則題為《莫惜身外物》的短文,內(nèi)容是作者轉述他的一位日本朋友講的一個故事。大意是:一位陶藝大師把他展售剩下的一些碗碟類的作品從工作室?guī)Щ丶依铮瑑簩O們視其為值錢的東西將它們存放起來。老人知道后呵斥他們說“從小就不知道用好的東西,長大后就沒有眼光。莫惜身外之物!”。從此,這家使用的餐、茶具都是每只八百日元以上的。短文到此結束。
我有些失望,本來還想看看這家天天使用昂貴餐、茶具的兒孫們長大后是怎么“有眼光”的。
不過,這倒讓我想起了我自己的一個真實的故事。小時后家里很窮,過年時才能吃上一頓“好”飯,穿上一件“好”衣裳。這飯吃進肚里就成了“身內(nèi)之物”了;這衣裳可是最無需解釋的“身外之物”。年還沒過完,我母親就叫我把這件“好”衣裳換下來,洗干凈后就收了起來,說是等明年過年時再穿。我很不情愿,但又很無奈,想不明白這到底是為什么。等我長大一些后,才知道,這是因為我家缺少“錢”這個“身外之物”,沒有能力每年給我做一件“衣裳”這種“身外之物”。在那種狀況下,我被動的,逐漸主動的惜起“身外之物”了。因為我如不愛惜這僅有的一點“身外之物”,我必須的“身內(nèi)之物”就成問題了。
那位日本老者,以“莫惜身外之物”教誨他的兒孫,我本來以為他是要教他的兒孫把那些值錢的陶藝作品拿去分送給需要的人或是贈送到博物館去的,但他卻是要他的兒孫“從小就用好的東西”,目的是讓他們長大以后有遠大的“眼光”。把“用好東西”跟“眼光”聯(lián)系起來,這意思就是以后才能擁有、享用更多更好的東西。追求富裕的生活,人之常情,未可厚非。但這是不能冠以“莫惜身外之物”名份的,而是相反:是為了獲得更多的“身外之物”。不過,想叫從小養(yǎng)尊處優(yōu)慣了的人,日后還能有“眼光”,就如同叫一個營養(yǎng)過剩的“胖墩兒”去奪百米短跑冠軍,首先必須減肥才行,否則,他的“眼光”早就是很高的了,只恐怕到時候靠他自己卻弄不到什么“身外之物”來供他“莫惜”。
看來,有一種人是把“莫惜身外之物”當作某種生活方式的說辭,但這種生活方式是以已經(jīng)擁有許多“身外之物”為前題的。他們的“莫惜”,只是自己盡情享受的“莫惜”。
更有一種人,他們少有或幾乎沒有“身外之物”,一旦他人需要,他們卻會傾囊相助。汶川大地震期間,一位靠乞討過活的老人,竟毫不猶豫的把他好不容易討到的一百元錢投進救災的捐款箱里。一百元確實不多,但已是他所有的百分之百。所以他贏得了比那些捐了巨款的可敬的富人還更多的尊敬。至今,我們的心里,還一直珍藏著對這種義舉的感動。
區(qū)別在于為誰,為什么“莫惜”。
那些擁有很多“身外之物”只為了自己揮霍,而對他人,對社會卻錙銖必較的人,“莫惜”倒是“莫惜”了,生活倒是很有“格調(diào)”,“品位”倒也是很高了,因為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他們?nèi)鄙俚那∏∈亲饑馈?BR> “莫惜身外之物”不是生活方式的箴言,應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是“千金散后還復來”的豁達,是對“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領悟,是“淡泊、寧靜”而達致的“明志、致遠”,是“物我相忘”的大境界。
一則被編輯用來為雜志補白的短文,竟引來我如許不著邊際的議論,不說也罷。
劉 少 峰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