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石成金
來源:作者:王濟鴻時間:2012-05-15熱度:0次
他有三十一年的工作經歷,正式成為一名國土人已經十年了,而且一直默默無聞的戰斗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管理的第一線。
每天與他打交道最多的是石頭——沉默的石頭、堅硬的石頭、冥頑不化的石頭……在這個“盤石頭”的崗位上,他卻用自己赤膽忠心,用自己不變信念,用自己十年如一日的行動鑄造了一座對祖國和人民、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的豐碑。
他就是漢川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服務中心的副主任陳方海同志,人們都親切地稱他老陳。老陳的名字并不響亮,但他卻響亮地給出了應該如何當好新時期國土人的最佳答案。造就這個最佳答案并沒有什么秘訣,是“忠誠”兩字讓他點石成金。
作為一名礦政工作者,防治地質災害和確保礦山企業安全生產是他的主要職責。為了人民群眾的幸福安康,為了社會經濟的和諧穩定,他調查,他思考,他呼吁,他行動。全市的每座礦山無論其座落方位,還是資源稟賦,他都了如指掌;管涌、岸崩、泥石流、山體坍塌,每一種地質災害的形成、特點、分布和易發地區,他都爛熟于心。
他堅持礦山安全生產巡查和地質災害動態監測,無論晴天雨天,無論嚴冬酷暑,從來沒有間斷過一次。20多本巡查和監測記錄本上密密麻麻地記載著他的憂慮、他的牽掛、他的思路、他的辦法和舉措。
他堅持普及防災、避災、救災知識。他像一只不知疲倦的駱駝,走村串戶,穿街走巷,宣傳群眾,發動群眾,培訓義務宣傳員一千多人。橫成緯,縱成經,一批又一批不同鄉鎮和不同行業的義務宣傳員逐步形成群防群治網絡,極大地提高了人民群眾的防災意識和救災能力。
他堅持沖鋒在前,享樂在后。1999年初夏,漢江提前進入汛期,馬鞍鄉索子垸險情頻現。作為漢川市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小組成員和礦山組的專家,他一面協助組織群眾撤離,一面替市委、市政府出主意,當參謀,白天黑夜連軸轉。最后險情排除,群眾安全地回家,而他卻因連日勞累突發高血壓昏倒在漢江岸堤上。
他堅持講團結、講原則、講奉獻。2002年地礦所因機構改革并入國土資源局。由于種種原因,機構正常運轉困難,干部職工思想不穩。本有望成為“一把手”的老陳卻最終還是副手,短暫的失落后,他迅速振作起來,服從組織安排,毫無怨言地配合工作,與新任負責人一道想辦法、謀出路。時時處處維護“一把手”的威信,自覺遵守工作紀律,協助教育干部職工,深入企業調查研究,理順規范管理體制。曾經人心思走的單位,在經歷短暫的陣痛后迅速步入規范建設的黃金期。2003年地礦所被孝感市國土資源局評為先進集體,老陳也因工作成績突出,連續兩年被孝感市人事局和孝感市國土資源局聯合授予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他樂守清貧,志趣高雅。老陳的愛人原來在供銷系統工作,2000年初就“光榮”下崗,一家三口僅靠他的工資度日。盡管日子過得清貧,但他從來不向組織提起自己的困難,不給單位增加麻煩。相反,他還盡自己所能,時不時地接濟他人,幫貧扶困。當礦業權出讓日漸成為社會關注熱點的時候,他行得端,站得直,該服務的他竭盡全力服務到位,該把關的他不留情面堅持原則,他是問心無愧的。走進老陳的斗室,迎面而來的書香氣仿佛把他置換成另一個人。舊式書櫥里一排排圖書整齊排放,雪白的墻壁上兩個條幅引入注目。“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捧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他的書法作品。結體端莊大氣,筆力秀勁挺拔。他謙虛地說:字寫得不好,愛好而已。此時無聲勝有聲,透過香茗的氤氳,讓我們從另一側面,讀懂了他的充實淡定,以及他對生活、對人生、對事業的意趣品位和追求。
鐵肩擔道義,十年鑄忠誠。他像一顆永不生銹的鏍絲釘,在整個安全體系中,在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牢固地、準確地、執著地鉚定在自己的位置上,沒有一時一刻的懈怠,沒有一絲一毫的馬虎。
他就是這樣一個普通人、老實人。但人民群眾信服地稱他為貼心人,干部職工敬佩地稱他為帶頭人,領導干部贊賞地稱他為真正共產黨人。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