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在人間我的大學
來源:作者:那山那石時間:2012-05-15熱度:0次
父愛如山,母愛如水,自古親情演繹人間偉大愛情。母親的大愛,充滿了溫暖人間的每個角落,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母愛傳承,成為一部東方的文明史,母親對我們的點滴之愛,成就了我人間的大學。
人間三月不知肉味
西部貧困的農村,70年代仍然是三月不知肉味的困窘身體營養的匱乏。要趕上吃肉的機會,幾乎只有三個機會可行。一是盼望360天到點的春節,有些人家還幾年都過不上;二是親戚賀新居或者娶媳婦嫁女等之類的重要擺酒宴;三是災難性的農村牲畜掉崖摔死,由眾鄰居出錢分割回家或是趕場天拿到鄉里的集貿市場燉了買吃,農村人管叫“湯鍋”。
親戚酒宴打包和集貿市場上買肉吃的體貼,最能體現母親的舔犢情深。打小時候,邊遠偏僻貧困的農村很少有酒宴。遇上親戚有事,母親前往幫助看望。就餐時,母親舍不得將自己夾的那份肉食在餐桌上自己消化,而是事先準備好闊葉喬木的葉子,等著桌子上的親戚們一起喊著開始夾菜,便把屬于她夾的那份攤在樹葉中。等吃完了碗里的玉米飯散了宴席之后,母親小心翼翼地將樹葉里積攢的肉食打包回家,一道和我們兄妹分享。我們心里歡呼雀躍,早已垂涎欲滴,高興得不得了,感覺這是世界上最陽光的日子。
再就是集市上的“湯鍋”。那個時代,農村如小豬小狗之類的小牲畜,如果不是因為流行病感染而深埋掉,農家人是不會自家打理了烘干留著吃肉的。而是拿到門前的小溪邊打理好后,背上一些柴禾和鍋碗瓢盆,拿到集市上,找來幾塊石頭壘成一個小灶,慢火燉熟了,等著趕集的人來買吃,賣些零錢撿回點損失。當時的物價為五角錢一碗,約定速成的。但這五角錢,已經足夠一家人幾個月的鹽錢。沒有點經濟基礎的人家,是不會去吃那些東西的,盡管流著口水。
我是母親的遺傳基因,個頭矮小加之營養不良長得瘦骨嶙峋,每七天的趕集是農村農特產品交換和購置家庭生活用品的特定時間,也是能夠寵上母親花血本單獨開小灶買吃的機會,吃的對象就是家中沒有的諸如水果和糖果之類的東西。
那時去吃“湯鍋”,基本是男人的專利,因為男同志把持著家里的經濟,農村婦女是不會去那些場合的。太饞肉的一次,纏著母親花了5角錢買了一碗煨熟了的小豬肉,那味道是如今怎么回味也感覺不出的,那種香味如今再也吃不出感覺來。如今工作了,吃肉場合成了每餐必備的營養調解,但是永遠也沒有當初那種回味,這恐怕是與母愛的滋味和時代境況有關。
汗水積攢的“大學”費
我是個不安于現狀的人,從小看慣了父母親常年累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連生活的溫飽都出問題,一心想走出家里的那座大山,于是拼命發奮讀書。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我老屋的那堆子同齡里,由于從小就有了目標,我比起他們來說,在學業上已經優秀得多。
時代在變遷,但是中國的教育體制似乎都在延續,沒有多少改變。用當前流行的一句話,說中國的教育是把家長逼窮,把老師逼瘋,把孩子逼傻。而我的不懈堅持和頑強拼搏,以致把母親逼慘。
那個國家統配的年月,考上中專就意味著國家分配,端上了鐵飯碗吃上皇糧,解決了就業問題。但是,在農村考不上是個擔憂,考得上更是個擔憂。有幸考上了中專,四處借債的問題留給了母親。
在中專三年,我靠著勤工儉學補助和母親的到處求人借錢完成了學業,個中的辛酸,只有母親知道。父親的舉動,就是智力支持和心靈的鼓勵,籌錢的事情,母親做得太多。
中專畢業,按照當時的政策線路,拿到了吃皇糧的本子,到鄉鎮去做了一名技術員。從此,社會大學的這本“心賬”,又在母親的擔憂中成了陣痛。
流淌在人間的母親河
我是個性情中人,感情細膩而自控力不強。生于斯長于斯,對農村農民的感情很深,在生活積淀的細胞里,農民純真的分子味太濃,平時總是在和農民群眾打交道中因工作需要而喝酒,這是人間大學里母親最大的擔憂。
每當外出回家或春節回鄉,母親總是千叮嚀萬囑咐,要我注意別喝醉酒,成了天下母親中《常回家看看》那首歌的真實寫照,我的人的大學總有母親的呵護相伴。
母愛如水,如同大海,更似黃河長江,源遠流長。母親二字本身就包含著豐厚的人文內涵,究其根源,與養育有關。中國文明初始階段的夏、商、周三代以及后來的西漢、東漢、隋、唐、北宋等幾個強大的統一王朝,其核心地區也都在黃河中下游一帶;反映中華民族智慧的許多古代經典文化著作,也產生于這一地區;標志古代文明的科學技術、發明創造、城市建設、文學藝術等也同樣產生在這里。所以,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黃河哺育了中華兒女,人們常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其意義就在這里。
中華母親的偉大,不僅在于撫育兒女,古今多少愛國英雄和名人,無不與母親的大愛有關,多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來源于母親的大愛。
岳母刺字、精忠報國、岳武穆還我河山留絕唱;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兒行千里母擔憂;畫荻教子,望子成龍,歐陽修終成大師;孟母三遷、孟珂澤益、良禽擇木而棲。古之母愛不勝牧舉,今之母愛依然傳揚。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