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泡的傳說
江其田
月亮泡,它位于吉林省大安市境內的洮兒河與嫩江的交匯處,又因它由“一河一江”兩水系匯聚形成一個方圓二百多公里的天然湖泊,且又似一彎新月,故人們稱之為“月亮湖”。月亮湖東距大安市約40公里,北岸與黑龍江省肇州相望。湖面寬闊,東西長約25公里,南北長10余公里,平均水深兩米,最深處達10多米。湖面波平若鏡,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更似一塊玲瓏剔透的藍寶石,鑲嵌在“八百里瀚海”的大地上。
月亮泡那時叫“魚兒濼,是幾代遼皇帝游獵設宴,商議大事的地方,當時把這種活動稱為“春捺缽”。金滅江后,江時所建的城鎮多為沿用,故金初,此地仍分屬于泰州和長春州,后來,金降泰州為金山縣,改長春州為新泰州,此地劃歸新泰州所轄。元代先后屬中書省泰寧府,泰寧路管轄,明初此地為元丞相納哈出的勢力占據。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派兵打敗納哈出統一了東北后,此地為奴爾干都司統轄下的泰寧衛地,后屬塔兒河衛的轄境。清初屬科爾沁右翼后旗制下的扎賚特旗郡王的游牧地。當時此地人煙稀少,多為蒙滿游牧民所居。清中葉以后,大批流民進入東北,使大片荒地得到開發,人口聚增。在廣大流民沖擊下,清政府不得不取消禁止開荒的法令。實行“移民實邊”的政策,廣署府廳州縣,設將軍王公府加強統治管理。
月亮湖這個擁有70萬年形成的天然湖泊,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動人的傳說。相傳,在很早以前,貝加爾湖里有條孽蛟,時常興風作浪,殘害黎民百姓。玉皇大帝命太白金星將它拘禁在一高山的天池里。一天,它趁看守疏忽,突然奪路東逃,一路翻卷巨浪,所經之處,人畜、房屋、莊稼蕩然無存。在它即將進入難河(嫩江)的剎那間,被太白金星的愛女月光仙子發現,她急忙把“月光鎮妖鏡”向空中一拋,只見亮光萬丈,頓時化作一泓池水,將孽蛟壓在湖底。因月亮湖是月光鏡的化身,從此,人們就叫它“月亮泡”了。
另據《遼史》記載,遼圣宗太平五年(1025)三月,長青河(今洮兒河)、漁兒濼(月亮泡),其水一夕有聲有雷,越沙岡20公里為徙(即發生地震),造成了一泡水相連的彎形湖泊,因兩地形似彎月,蒙古語稱“撒蘭納池”,即日月池之意,漢語稱“月亮泡”。
《史記》又記載,從圣宋耶律隆緒至末代皇帝耶律延禧的百余年間,每逢正月或解凍前,皇帝率后妃和文武百官來此“巡幸狩獵”、設“魚頭宴”,當釣到第一條魚時,即在岸邊設賬置酒,宴請群臣。各國使臣和各部酋長都要為皇帝朝貢祝壽。還令千里之內的各族人民貢獻珍奇萬物,為他們盡情地揮霍享用。當時“皇帝一席宴,百姓血和汗”的民謠,就反映了這一史實。
明•洪武二十年(1387),明帝國平定了在東北的元太尉“納哈出”為首的殘余勢力之后,設置衛所180余個,其中著名的“塔爾河衛”,衛治設在腰新荒古城,管轄這一區城的軍政事務。每當航運季節來臨,航船、貨物麋集于此,大宗糧食、物資從這里裝船,放棹嫩江、松花江,甚至遠航黑龍江口——明朝北疆重地、“奴兒干都司”所在地,支援守邊將士和各族人民。遼金時代這里曾是戰場,當時,金兵南下,金兀術為伐中原,以月亮泡為水路,在此開鑿運河,借泡運輸糧草。所以,月亮泡又稱之為“運糧泡”。當時,這里舟楫穿梭,狼煙四起,為爭奪給養而大戰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