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疼的另一種方式
來源:作者:雪泥恒香時間:2012-04-18熱度:0次
父親與母親吵架,之后,母親選擇了對父親不理不睬,父親選擇了不吃飯與之對抗。
吵架的緣由,其實很簡單。有人要租父親西屋的二層做沙發展廳,條件是把中間打通,這樣比較好放沙發,看起來也大氣。那個二層,本來就是通間,是上次租賃房子的人,為了使用方便,隔了一間做為臥室使用,要拆去中間的隔板也是極容易的事情。父親跟母親說這件事的時候,母親不同意,說房子租出去了,里面放著的那些柴火怎么辦?再說,也不差那幾個錢。父親就生氣了,不差錢,也沒見你掙幾個來,這個家,你一分錢也沒掙。母親也生氣了,說那你跟我商量啥?父親說,跟你商量只是跟你說一聲,其實,不跟你說我也一樣能做了主。就這樣,兩夫妻話趕話到了最后,是不歡而散。
村里有個莊親的大娘,前幾天兒子出車禍故去了,當年,他結婚的時候還是母親做的嫁客,所以,母親一早就出了門,去看望那個大娘,因為心里不痛快,也因為觸景生情,陪著大娘哭了一段時間,中午也沒回家,母親不知道,在她出門久不回之后,父親出門去尋,找了好幾家也沒見到母親,于是就更加地生氣。可以想見,父親那么要面子的人,出去找母親,也不可能實話實說,估計也是試探地裝作閑逛順便地去別人家串門。遍尋不著之后,是愈加地氣悶。
他說,你媽媽這么多年,就這點不好,一吵架就不跟我說話了,這次還跑出去不回來了。
小妹妹開玩笑地勸說母親,說她和父親也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才在一起的,從小就認識,脾氣秉性不是都知道嗎,干嘛還這樣呢。也是,比起我們這些半路相遇而結合的婚姻,父親和母親應該更加了解對方才是啊。
問起母親,為什么每次與父親吵架,都不跟父親說話呢?我們勸母親,再跟父親吵架,就當面鑼對面敲,之后,該說話就說話,不能不理父親。母親說,如果那樣,父親該更加生氣了。
母親談起一件往事,說,年輕的時候,曾經有一次跟父親吵架,母親沒有退讓,跟父親據理力爭,那個時候,爺爺還在,也幫著母親訓了父親幾句,結果,父親一晚上沒睡著,翻來覆去地唉聲嘆氣,還不斷地打嗝氣。從那以后,再有爭執,母親學著退讓,不再和父親用力地吵,就自己生悶氣,她說,寧愿自己生氣也不想父親生氣。原來,母親是用另一種方式心疼著父親。
曾經很欣賞,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這句話,所以盡量有仇報當面,不曾考慮過對方的感受。是母親讓我明白,原來,在夫妻爭執中,必須有一個人生氣的時候,撇開誰對誰錯,盡量不讓對方生氣,也是一種心疼愛人的方式。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