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在中小學中的國學教育
來源:作者:周秋平(筆名:宇清)時間:2012-04-18熱度:0次
在我市國學會新任會長鄭安綱同志指導下,筆者寫了如下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眾所周知,對一個人來講,最重要的是品德。而品德教育正是中國傳統國學教育的精髓。國學的根本宗旨是教育人們如何做人。中國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中,是唯一沒有分裂,沒有文化斷裂的國家。這是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是靠的祖先給我們留下的傳統國學。國學教育我們要“大公無私”、“先人后己”、“扶危濟困”、“樂善好施”、“國家有難,匹夫有責”……我國在改革開放三十年后的今天,之所以能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國家,成為繁榮昌盛的大國,就是因為國民素質在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提高,是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的體現。
一、國民素質分為三個方面:道德、文化、身體。筆者認為,在這三個方面,國民身體素質提高最快,全民熱衷于保健是最突出的現實。文化素質也提高很快,僅次于身體素質。但道德素質提高最慢。正如有的學者用木桶理論來比喻。他說,木桶是用許多豎木條箍起來的。這些“木條”分別代表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其中最短的那些“木條”就是道德素質,木桶中的水就是國家的經濟收入。當水倒進木桶時,桶能存儲多少水,是由最短的那根木條的長度決定的。目前,中國的許多經濟利益受損,私營老板“跑路”,國有資產流失,貪官攜大量資金外流,都是因為這些掌握經濟權利的人的道德素質太低。而人的世界觀與習慣的形成,是在12歲到18歲這個年齡段形成的。所以中小學階段學好國學十分重要。
二、但是怎樣讓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學好國學呢?光靠看電視是不行的。因為學生課業太重,沒時間。筆者提出幾種辦法:
1、在各學科中都要滲透進國學的教育思想,尤其是語文課、歷史課、地理課、政治課及思想品德課。教師備課時加進國學內容。講課形式要生動、活沷,易被學生接受。
校長應該要求各文科教師備課時,在教案中對如何向學生灌輸國學精髓思想——大公無私、先人后己、關心國家及集體、吃苦耐勞、勇敢堅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思想,并且領著學生去實踐。
2、在理論教學的同時,每周安排一個下午的實踐課,全校停止課堂教學,走上社會去實踐。
3、要有正確的教育方針
筆者的大、中、小學都在北京念的。當時是毛澤東時代,國家教育方針是讓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培養有道德、有文化、身體好的勞動者。我認為這個教育方針是完全正確的。在這個教育方針指導下,培養出了咱們國家的優秀革命接班人胡錦濤、溫家寶等國家領導人。
筆者在大學(北京地質學院)時代,學校每年組織我們學生到北京西郊貓耳山進行爬山比賽;每年去京西農村幫農民拔麥子(勞動十四天);或是參加西郊人民公社的“四清”政治運動;每兩周組織去市內各大展覽館參觀。五?一勞動節、十?一國慶節去天安門廣場參加游行或晚上廣場聯歡時,學生一律從西郊清華園步行三小時到達天安門廣場。學校還組織我們每年放暑假的第一周軍訓七天,學習射擊、投彈、爆破、急行軍,到圓明園去“實戰”演習。每年冬季早晨五點半就要起床冒著寒風在學校外面馬路上長跑半小時,不許掉隊,名曰“練鐵腳板”。夏天要求學生在烈日下從西郊區跑到東郊區。學校組織各種文藝社團,如話劇團、合唱團、樂團,還經常開展各種體育比賽。每天下午4點學生一律到操場上體育活動,不許在教室念書。體育課上學習游泳。體育不及格不準畢業。在校長高元貴主持倡導的素質教育下,北京地質學院的學生們個個在畢業后成了地質戰線上的骨干。筆者也曾在祁連雪山和酒泉沙漠中為祖國找到了礦藏。在祁連山中零下40℃和酒泉沙漠戈壁灘的攝氏40℃烈日的艱苦條件下,頑強戰勝了各種困難。
我們甘肅地質局的前任老局長,現任總理溫家寶同志就是北京地質學院的高材生。他高尚的品德情操,他的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高超的智慧,是與北京地質學院的素質教育分不開的。
三、當前,中國的教育方針是培養“四有新人”,即“有道德、有文化、身體好、守紀律”。但這“四有”目標,在應試教育的過程中,只剩下“文化”教育了。而且這“文化”教育又異化為“語、數、外”教育,學生成了分數的奴隸。據最新國家權威部門對小學生進行心理調查,有不少的小學生在“不如死了好”這一欄內畫了勾,說明當今小學生的課業負擔之重,沒有童年的快樂。甚至有的地方曾經出現五個小學生策劃集體自殺的現象。
其實,在西方國家,也是注重人文品德教育的。他們把不懂本國歷史與地理知識定義為沒有文化,而不是什么學好“語、數、外”。
如今的許多教師和家長們都教育孩子將來要當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最低也是個公務員、教師、工程師……他們不教育子女要當個普通的勞動者。結果是很多年輕人大學畢業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變成了啃老族,不愿當一名普通勞動者。眾所周知,魯迅先生就曾教導他的兒子長大后別當一個空頭文學家,要做點對社會有益的事情。
在古代,孔子是反對學生們“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孔子本人年輕時就曾做過許多平凡的工作,甚至給人家當過吹鼓手。孔子在教學中,讓學生學好“六藝”,即:詩、書、禮、騎、射、樂。讓學生先學各種手藝,而后學文。孔孟之道被稱為“儒”學,“儒”就是“人”加“需”,即為別人的需要服務的。儒家與道家不同,儒家講究“入世”,即為社會服務,而道家主張“出世”,遠離社會實際。
因此,我們的教育方針必須明確要為社會培養合格的有道德、有文化,身體好的勞動者。有人這樣比喻育人的結果:缺德者是廢品,沒有好身體的是殘品,沒有文化的是次品。
四、教育發展綱要中要為扼制應試教育、加強學生道德教育及道德實踐課教育、加強體育課程的設置立法,增加體育課的課時,減少英語課時,規定下午四點以后學生必須體育鍛煉,不許在教室學習。這一點要成為法律,凡是下午四點以后還讓學生在教室讀書的教師以違法處理。
據我國教育系統赴日參觀訪問團歸國介紹說,日本國的中、小學校規定下午四點以后學生一律到操場體育活動。日本人還說,二十一世紀,中國學生的體質比不過日本學生。學生體質關乎國家前途與民族安危。不可想象,一個在太陽下站十五分鐘就暈倒的年輕人能在戰場上沖鋒陷陣,能打退侵略者的進攻。
另一個要立為法律的是學校每周安排兩個下午走上社會,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把國學教育與品德培養結合起來。把共青團日、少先隊日活動開展起來。筆者是毛澤東時代讀完中、小學的。當時北京的中小學規定每周四全校師生下廠、下鄉或為城市修公路,為農民去挑糞……每周六下午共青團、少先隊去過團、隊日。在老師或輔導員領導下去看電影、去游泳、滑冰、游園、看體育比賽、或參加各種文藝、體育比賽,使學生覺得上學是一種幸福。
如今的學校中,這些活動全沒有了。應試教育把學生全部圈到教室里,是一種不人道、滅絕人性的,扼殺民族生命力的陰謀和犯罪行為。如今應試教育越演越烈,國家必須立法,把給學生安排社會實踐活動,為社會做好事的時間及學生課外活動時間定為法定時間。一切反其道而行之的行為按法律處之,違反此法的校長免職。
把學生在社會活動中為社會做好事的情況,按學生表現記入品德分數,寫入檔案,并在高考中起作用。把領導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好壞,做為對教師的考核標準。
如今,家長和學生們對應試教育深惡痛絕、忍無可忍。在應試教育的惡劣影響下,許多學生不懂孝敬父母,不懂愛國、愛社會,而是自私、殘忍、變態。如果再不改變應試教育體制,則會引起民憤。所以教育部長們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強國學教育,否則就成了歷史的罪人!
凡是同意本文作者觀點的國人,希望加入筆者的呼吁行列,把這種想法在網上廣泛傳播,發到“直通中南海”網站,敦促教育部趕快制定加強對學生的國學教育及加強中學生品德實踐課的教育立法,要向全國人大、全國政協、中共中央、國務院總理積極建議,扭轉當前的應試教育的惡劣傾向。
一切愛國的志士仁人們,行動起來吧!
宇清壬辰年春寫于秦皇島聽雨軒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