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麥仆籠兒”
來源:作者:馮旭紅時間:2012-04-13熱度:0次
春天首先是植物的春天,動物和人是后知后覺的。待人褪下毛衣?lián)Q上夾襖,地里的麥苗已近一扎高,需要鋤草了。麥地里的野草很多,野燕麥、鵂子窩、拉拉蔓、漿波波、白蒿、刺節(jié)、薺菜、灰條……還有麥仆籠兒。不少野草兼身野菜,如刺節(jié)、薺菜、灰條……,菜品味道極佳,營養(yǎng)價值也極高,都頗具特色。而最叫我念想的,是麥仆籠兒。
麥仆籠兒學名麥瓶草,為石竹科麥瓶草屬一年生草本植物,是麥地里的最常見的野菜。不知是否因為它與小麥伴生,如仆隨行,長大后花結(jié)蒴果形如燈籠,方得了個麥仆籠兒的俗名。我們食用的,是初春時的麥仆籠兒幼苗,它的葉片對生,嫩厚細長。鋤地時,我們和母親一起,挖一大把或一籠子的麥仆籠兒,回家擇洗干凈,通常下在湯面中做菜,鮮嫩爽口,讓喜歡吃面的我食欲更增;也將它焯后涼拌,加入鹽、蒜泥、油辣子、柿子醋,拌勻,就么么香;母親也用它蒸燜飯——擇洗控水,拌上面粉,上鍋蒸熟后,澆上和好的蒜水(蒜泥、香油、辣子、鹽、醋)拌食,或再油炒了吃,味道真是好極了。后來查閱資料,才知道麥仆籠兒嫩莖葉富含蛋白質(zhì)、脂肪、鈣、磷、鐵、胡蘿卜素、維生素、尼克酸。難怪它的味道那樣美呢。它還是一味中草藥,據(jù)《中華本草》,麥仆籠兒全草及嫩莖葉入藥,有養(yǎng)陰、清熱、止血、調(diào)經(jīng)等功效。
不過這都是少兒時的往事了,我大約二十年沒見過麥仆籠兒,也幾近忘記了它。如今,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人生本真認知漸深,加上在自然環(huán)境惡化逼迫下的鄉(xiāng)土棲居意識的復蘇,記憶中的麥仆籠兒越來越強烈地牽擾著我,特別是在野菜飄香的春季。我一次次深入麥田,尋找著麥仆籠兒,只是想看看它,并沒有吃的念頭,卻怎么也找不見。我向一些師友問詢,他們也是多年未見麥仆籠兒了。
前幾天,文朋相約冠山溝,聚會踏青,我再次向田間地頭尋找麥仆籠兒。刺節(jié)、灰條等雖然孤零,但田地內(nèi)仍然可覓,獨不見麥仆籠兒。大家也都不知是何原因。問及農(nóng)家樂的女主人,她給了我答案:人們早就不再鋤地,直接噴灑農(nóng)藥,麥仆籠兒已讓農(nóng)藥滅絕了;地里現(xiàn)在還有的野菜,也沒人敢吃;農(nóng)家樂的野菜,都是在山上采挖的。她的話得到網(wǎng)絡資料的印證,對麥瓶草,百度百科有這樣的文字:“近年來由于麥田除草劑的使用,野生植株在大田較難見到。”
喝酒時和老劉喊老虎杠子。想,無論老虎、杠子、蟲、雞,還是布袋、老鼠、貓,錘頭、剪刀、布,世間萬物總是相生相克,在制約中平衡,唯人似乎除外。人類儼然造物主,唯我獨尊,掌宰萬物,地球上許多物種已因人類的行為而滅絕。不過,世界若是只留上帝,他是否會黯然神傷、孤單自盡?
麥仆籠兒啊,我只能在記憶深處和資料堆中尋找你了。2012年4月11日23:13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