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匪浣之衣
來源:作者:王偉時間:2012-03-07熱度:0次
前些年曾在《詩經•國風•邶風》的《柏舟》一文中讀到這樣一句話:“心之憂矣,如匪浣衣”,據說寫作時正值詩人郁郁不得志,無以言述,便想以這樣一個比喻來傳神地寫出自己心憂之甚。思量良久,我總覺得這句話頗有不妥。以不才愚見之所及,竊以為心憂有甚者,或食不甘味、寢不安眠,或悵然若失、撕心裂肺,惶惶而不可終日,至于“匪浣衣”之類的憂慮,不過只是憂之大廈的冰山一角,僅觸及到憂的一些皮毛罷了。
后來,在一些材料中慢慢了解到,古人對于自己的儀表是十分在意的。對比今天有些人為了趕潮流而紋身、穿鼻環,古人認為“身體發膚,受之于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古代有一種據說十分殘酷的刑罰,把犯了重罪的人頭發剃光或是身上刺字,受了這種刑罰的犯人便只能屈辱地活著,一輩子都抬不起頭來。既然古人對于儀表如此在意,那么身著“匪浣之衣”想來一定也是一種極大的折磨了。
黃山是座多雨的小城,趕上梅雨季節,常常一連十幾天見不到太陽,有段時間,天公不作美,接連陰雨,我的外套因沾染了污垢而明光閃閃,卻苦于無處晾曬而不便洗滌。那段時間里,因穿著臟兮兮的衣服在外拋頭露面,常使我心懷忐忑,坐立難安,連跟人交談都失去了底氣一般。直至那時,才突然明白了“如匪浣衣”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不禁贊嘆《柏舟》作者煉詞之精妙。
既然穿著臟衣服是對身心如此大的一種折磨,那么,浣洗的過程實在可以認為是一種極其高尚的事業了!古今文人對于浣女的描寫也十分之多,王維的那一句“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曾勾起了多少人的遐想!我們仿若看到,青山秀水之間,一位勤勞的農家小妹,踩著曼妙的小碎步,悄然回家時柔美的背影。
其實仔細回想,“如匪浣衣”的經歷,我以前也曾經歷過。高中時因為厭惡學習,我曾輟學到建筑工地當過一年小民工,成天灰頭土臉的和工友們出入工地,高強度的體力勞動消磨掉了我所有的力氣,我自然沒有多余心思關心自己的穿著是否干凈。那時我尚未讀過《柏舟》一文,自然不會有“如匪浣衣”的感嘆。
前某日,我曾為一心結夜不成寐,真真切切地有了一次“如匪浣衣”的感覺。深夜打電話與舊時知己Z君閑聊,偶然得知他還在上班,要一直到凌晨兩三點才能回去歇息。Z君曾是我高中時最好的玩伴,那時我們都喜歡涂涂寫寫,很長一段時間里,常交換閱讀彼此的習作,臭味頗有相投,惺惺或曾相惜。Z君相貌遜于我,但文思才情數倍于我,如今為了生計,深夜還在如此地操勞著,這怎能不讓我感嘆世道之艱辛,耿耿難寐,如匪浣衣?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