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李冰陵園
來源:作者:李道華時間:2012-02-28熱度:0次
李冰陵園坐落在四川省什邡市洛水鎮西北約6公里的章山上。1994年由什邡市政府重新修建而成。
章山不算高,海拔只有1200米,從山腳到李冰陵園,卻有900級石梯,相對高度不過200多米,與南京的中山陵有幾分相似。
因為埋葬著李冰,章山也就有了名。
2000年的一個春日,風和日麗,我到野外測區途中,有幸路過章山,于是順便到李冰陵園,拜謁了這位在中國水利史上作出重大貢獻,赫赫有名的功臣——李冰。
大家都知道,李冰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水利專家,他在都江堰修筑的水利工程,至今都在發揮著作用。李冰生于秦朝,秦孝文王時任秦國蜀郡守。為除水患,他組織民眾多次修筑都江堰,徹底治理了岷江水患。晚年,為疏通沱江上支流,來到什邡,導洛通山,灌溉稻田,膏潤稼穡,使川西平原沃野千里,成為魚米之鄉。因過度勞累,他倒在了引導洛水工程之中,人們遵其遺愿,將他安葬在了洛水旁的章山上,讓他俯瞰著自己曾經工作過的地方。
還未到陵園大門,遠遠的,就瞧見了李冰高大的身影。這是一尊高約10米,全由紅砂石雕刻而成的李冰塑像。
從空中看李冰墓,建在章山中的一個獨立山峰上,從山腳到墓前,是一層又一層的石梯,猶如一條通天之路。這高高的天梯,使不少膽怯者望而止步,爬上去的確需要較大的勇氣和決心。
走進門內,一張長約數十米,寬約4米的青灰色九龍石雕圖,迎面斜躺在山坡上。兩側是青石階梯,恰似北京故宮皇帝九龍石雕圖一般模樣。石雕之上,立一白色石牌坊。牌坊兩側,各是一條上山之道。拾級款款而上,又見陵園碑記一塊。繼續朝前走,一條300多級石梯橫在腳前。爬上去,歇口氣,汗水早已濕透了衣衫,再爬200多級石梯,就到了陵墓祭壇。一塊高約3米的黑色大理石碑立在祭壇內,上刻江澤民總書記1993年9月22日為李冰陵園的親筆題詞:“創科學治水之先例,建華夏文明之瑰寶。”祭壇再向上登300多級臺階,就可看見建在山頂上的李冰墓了。
李冰墓寬敞而平坦,一塊帶檐石碑立在墓前,上刻“秦蜀郡守李冰墓”7個大字。一些石桌石凳擺放在墓旁。細看李冰墓,墓呈圓形,與羅江的龐統墓、閬中的張飛墓基本一致。圓墓直徑約8米,高約3米,青草覆蓋墓頂,墓墻由青砂石砌成。墻上刻著8個李冰治水的故事。四尊龜和麒麟之類的動物蹲于兩側,表達著后人對李冰的無限敬仰。
俯瞰陵墓四周,狀如煙斗的李公湖盡收眼底,湖面平靜如鏡,一座仿古亭站立其邊,如煙斗的嘴。李冰墓的右邊,是深深的峽谷,谷內常起霧,白霧時常升起,將陵墓藏于其中,給人一種自然神秘的感覺。其左,是一排廂房,供游人休息。
李冰一生興修大小水利工程數十個,因而被巴蜀人民尊為“川主”。在什邡、都江堰等地都建有紀念他的廟宇。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都江堰的二王廟,立有李冰父子二人塑像。李冰治水,在于他不信鬼神,敢于同大自然斗爭,敢于改造大自然,而不是聽天由命。人定勝天的勇氣和精神,為我們樹立起一個光輝的典范。他也開辟了中國古代治水,興修水利工程之先河,為我們今天水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如今,都江堰水利工程早已引起全世界的廣泛關注,聯合國官員曾先后多次來此考察,并將都江堰水利工程確定為世界古代最偉大的水利工程,世界自然遺產。
“瀑口鑿,章山寧,洛水導,綿雉腴。”這是川西人民對李冰最好的贊譽。
不知何時,白霧從右邊的峽谷中緩緩升起,在李冰墓前彌漫開來,把陵墓淹沒在一片白色的世界里。這是上天對人民功臣最好的保護,也是人民對李冰最好的哀思。一切的一切,都化在這潔白無瑕的世界里了……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