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
來源:作者:任渭民時間:2012-02-10熱度:0次
黃 河
任民
我們沿著黃河來到了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汾河,發源于寧武縣管涔山,自北向南縱貫大半個山西省,在河津縣匯入黃河,全長七百一十六公里。沿著汾河游覽,可以領略到其兩岸如畫的風光——汾河水庫清澈如碧;省會城市太原的迎澤大街寬闊筆直;名勝晉祠的周柏、唐槐、圣母殿、木雕盤龍、魚檐飛梁會是您心花怒放;品嘗中外馳名的杏花村美酒,聆聽這里美妙神奇的傳說,會是您遐想聯翩,流連忘返。平遙雙林寺栩栩如生、光艷奪目的彩雕也能使您驚嘆不已。而當您來到臨汾盆地的時候,思古之幽情,愛國之熱忱便會油然而生。洪洞、臨汾、襄汾恰似汾水之濱的三顆明珠吸引著無數游客,令人神往、令人遐思……。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這句民謠不知流傳了多少年,多少代。無論你遷移他鄉,無論你漂洋過海,只要你身上淌著華夏民族的熱血;只要你懷揣一杯家鄉的黃土,你就會記著這句民謠,就會思念這塊養育我們的故土。
洪洞位于臨汾盆地北端,依傍汾河東岸。這里土地平坦肥沃,四境富庶,景色宜人。相傳元末明初天下大亂,天災兵禍,致使黃河下游千里赤地,尸骨橫野,煙波渺茫。而山西依憑天險,免遭橫禍,再加上連年風調雨順,民業安泰,洪洞趙城一帶更是人煙稠密,年佳景旺。因而明太祖洪武年間和成祖樂年間曾屢下詔令,將這一帶人口遷往他鄉墾荒納糧。當年官府在洪洞設立專門機構辦理遷徙事宜。這里一棵蒼勁古拙的大槐樹便成了當時移民們的集散之地。每每遠別,人們指槐為家,頻頻回首,那槐樹牽魂掛魄,使人們不肯離去。古樹之下,流淌過多少滾燙的熱淚啊,那是對故土的眷戀;對親人的牽念!如今聳然而立的大槐樹,已是第三代了,依然枝繁葉盛,冠蓋如傘。濃蔭蔽日。或許是思鄉的淚流得太多,它才如此綿綿不絕;或許是游子的根扎得太深,它才這般郁郁蔥蔥。“舉目鶴窩今何在,坐敘桑梓駢甲情。”故國神游,撫今追昔,在這大槐樹下掬土洗面,把這難忘的每一片樹葉都珍藏心中!
在臨汾盆地中央,西枕汾河,北望澇巨河的便是古代堯都所在地——臨汾市。它像汾河岸邊一顆美麗的珍珠——古老而新鮮。傳說這里曾是大部族首領堯的居地。因汾河改道,城址屢有變遷,漢朝時稱平陰,隋朝時改為臨汾。
如今,臨汾古城煥然一新。那滿城滿街的花果樹木使它成為遠近聞名的“花果城”。這里幢幢高樓拔地而起,草坪花壇比比皆是;條條街道百花竟放,馨香撲鼻,尤其在金色的秋天,碩果墜滿枝頭,絢麗多姿,人們翹首觀賞,對鮮艷的果子卻從不問津。臨汾,道不拾遺的“君子國”,也許從來就沒有過“瓜田李下”的忌諱。
出臨汾南行三公里,便到了著名的堯廟。仰望廣運殿、五鳳樓,俯視堯王井,駐足憑吊,緬懷圣賢。讓你本來肅穆的情感,憑添幾多蒼茫、幾多驕傲、幾多天空一樣的深邃。
啊,古堯廟!你從遙遠的古代跋涉而來,把光榮與創傷留給了逝去的昨天;把青春和力量,把堯王的希望注滿我們的血液。你是歷史的珍遺,也是歷史的啟迪。當眾多的華夏兒女們盡舜堯之際,我們又該怎樣回顧你!
十多萬年前舊石器文化的標志——丁村遺址,坐落在襄汾縣境內一處連綿起伏的山丘上。汾河在兩岸黃土高原間的河谷里蜿蜒南去,靜靜地沒有一點兒聲息,只不過罩上一片蔥籠的樹木。在褐紅色的土壤映襯下,顯得樸拙厚實,古色古香,儼然一幅凝重的國畫。就在這里,我們的先人開始了人類的原始活動。在這南北長十一公里的地方,我國考古工作者在一九五四年開始挖掘,前后鑒定出二千多件石制品,二十八種動物化石。石制品有長石片、寬石片、修背石刀、石砸器、尖狀器、石球等等。雖然制作粗糙,構形簡單,卻明顯地表現出先人卓越的想象力和征服自然的力量。動物化石有獸齒、犀牛角、水牛頭,還有一柄長達兩米五的象牙。所有這些都證明幾十萬年前,這里曾是水肥草美、森林茂盛的地方。如今,極目遠眺,晉南大地,莽莽蒼蒼,一派生機。近處麥浪漂蕩,河風清爽。古老的土地孕育了多少英雄人物,產生過多少美麗的傳說。啊!你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縱橫數千年,點數先祖光輝而艱辛的勞動業績。那吭吭唷唷地抒情和結繩記事……。勤勞勇敢的民族之魂啊,一代一代流傳在我們的血液里,我們有責任更好地美化這塊土地!不然,我們怎好面對丁村那深宅大院里的雕梁畫棟,壁上雋逸的墨跡,門廊檐下木雕的傳說?怎好面對我們祖國的古老和文明?怎好面對我們曾經奮斗創造過這一切的列祖列宗?
親愛的朋友們,當你沿著汾河,在臨汾盆地游覽憑吊我們古老民族的發祥地;瞻仰我們祖先創造的燦爛文明之后,你會產生怎樣的感慨呢?難道你不為我們這塊土地驕傲嗎?難道崇仰之情不足以油然而生嗎?會的,因為你和我一樣,也是這塊土地上虔誠的臣民,你和我的血管里都澎湃著黃河的濤聲,你和我的骨髓里也蘊藏著中華民族的血性。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