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瓣心香融金秋
來源:作者:清韻時間:2012-02-10熱度:0次
淫雨初霽的周日,受朋友“滄海一聲笑”盛情相邀,前往銀杏“綠源人家”參加其舉辦的“文友棋友老朋友金秋聚會”。次日清晨,陸陸續續但都準時赴約的新朋舊友約有三十多位,平日里大家各為工作生存勞頓奔波,今天能聚在一起除卻海闊天空的侃大山、聊古今,還可以品茗觀棋,參觀栗亭硯生產基地,想來真不失為樂事一件。
對于象棋,我完全是不懂如何對弈的,只覺棋雖是一種游戲,但游戲中可見真心,如琴棋書畫般雅俗共賞。“滄海一聲笑”主持并宣讀了比賽規格,單循環并設前三名獎項,特此強調無論輸贏,友誼為上。在大家熱情地鼓掌聲中,象棋對弈快樂開賽。
象棋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戰國時期的文獻中就曾提到,雖然并不是現代人所說的象棋,但這說明在那個時代就已有棋戰之事。如今,象棋的走法雖然越來越多,形式各樣,卻也成為男女老少皆為喜愛的競技項目,因其高雅之氣尤受如眼前這幫朋友的青睞。我和朋友靜坐一隅,聊天品茗,眼眸卻不由自主地時時瞥向棋盤,小小的一方棋盤,是廣闊無垠的天地,更是沒有硝煙的戰場。對弈者中老青相間,有我相熟的和陌生的,亦或面熟卻不知稱呼的長者前輩。他們眉頭微鎖,略有所思;棋逢高手,往往僵持不下,連我這個局外人也不覺靜氣凝神起來。陽光輕撫院落,他們在方寸棋盤上盡情施展才智,我們在愉悅中品讀人生。關注棋場上的廝殺搏斗,也莫道“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只憶起歷代文人袁枚的詩行“攏袖觀棋有所思,分明楚漢兩軍持。非常喜歡非常惱,不是棋人總不知。”其間觀棋的體味,真是一語中的。
乘他們“耳嘶拼殺”之際,我們有幸走進了“天賜一秀”栗亭硯的生產基地,相傳栗亭硯歷史悠久,石質細膩,顏色多變,為歷代文人雅士所珍愛,已有1300余年歷史。宋代書法家米芾在其《硯史》中記載:“栗亭石,色青,有銅點,大如指、發墨不乏,亦有瓦礫之象。”“栗玉硯,理堅、色如栗、不甚著墨,為器甚佳。”清代《肅州志》載:“嘉峪關石硯相仿于栗亭硯。”久聞栗亭硯威名遠揚,今日一見,大為開眼。
一間間展室陳列的都是美侖美央的硯中精品,一塊塊色澤不一的石頭,千里馬遇到伯樂般被“天賜一秀”公司經理趙秀玲的慧眼識中,經過能工巧匠的精雕細琢,儼然成為天然瑰寶,多次參加展覽,聲名鵲起,重放光彩,有著極其廣闊的國際市場前景。細細觀看眼前的一方方奇硯,紅、綠、黃、灰、黑、青,多姿多彩,且一硯之中顏色過渡有如墨韻,極為自然。也有石紋水渦,紋理分明,更似有金絲銀線縱橫如織,遍布其中,幻化如云。潤澤之度讓我不由伸出手指,輕撫其面,光滑如玉像膚更似綢。再觀其形,全然打破了傳統的工藝成規,均按照栗亭石的自然紋理,返璞歸真,有似“太白醉酒”,有似“蝶戀蘭香”,有似“雄鷹展翅”,有似草木魚蟲、瓜果蔬菜,形態萬千而又栩栩如生。徜徉其中,視線所及皆為美的享受,涌入內心的卻是奇硯逬射而發的一種濃烈地文化氣息,陶醉在這種氣息的氤氳中,我們不覺留戀忘返,一雙雙瞳仁盯住一方方硯臺,品味討論,即興為其命名。
當那扇儲藏根雕奇石珍品的倉庫大門向我們敞開之際,我們猶如走進了一座具有奇思意妙景致的山林之園。站在一個個形象逼真、造型優美,如各類動物造型,如美麗風景,如物具家什的根雕異石旁,心底不由升騰起對人類聰慧才能的敬仰以及公司經理品味的獨特和內涵之豐富的由衷贊嘆。件件藝術精品,既是睿智的結晶,更是艱辛的代價,這對于一女性而言,支撐她的又是一種怎樣的、令人不得不刮目相看、仰頭而觀的奮斗理念?一排排的精湛雕藝,被一雙雙目光牢牢捕捉,似在無聲地向我們“傾訴”……
回至棋盤陣地,對弈結束,輸贏皆大歡喜。棋如人生,人生如棋! “快樂象棋”不甚快哉!“天賜一秀”不甚妙哉! “金秋聚會”不甚樂哉!暮色襲來,微瑟的秋風中依然彌漫著融融的味道,久久漂浮在回家的途中,若一瓣心香輕灑在了心舟之上……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