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西藏
去野外穿越、探險是人們近年來戶外運動的主要方式,越來越多的驢友們在周末,遠離城市生活帶來的嘈雜與喧囂,親近大自然,沐浴著陣陣清風,笑看白云從身邊飄過,體會汗流浹背的酣暢淋漓,體會挑戰(zhàn)極限、認知自我的歡愉,我便是其中的一員。
一個偶爾的機會,愛好文學的好友送了我一本《勉縣縣志》,我看到了時任縣委書記在勉縣構(gòu)建和諧旅游發(fā)展的相關(guān)報告,報告中對老道寺周邊旅游建設(shè)的一些構(gòu)想,讓我不油得更加想念我曾生活、工作了近十年的那片土地——赤土嶺。
當天下午返回漢中,我便急切地奔向離開了二十多年的“老根據(jù)地”——位于漢中勉縣老道寺鎮(zhèn)赤土嶺的陜西地礦局第四地質(zhì)大隊舊址。到赤土嶺已是下午,隊部陳舊的大門、雜草滿布的院子像一位老人靜默地蜷縮在夕陽西下,聯(lián)想起二十年前千人的地礦隊伍在嶺上戰(zhàn)斗的輝煌,想想那些曾經(jīng)火熱的青春歲月已是一去不復返,不免讓人感慨萬分。在與陜西地礦第四地質(zhì)大隊物業(yè)公司派駐的留守赤土嶺的管理人員攀談中得知赤土嶺北的四平梁附近有個叫“歪帽子”的地方,原始風景特別好,讓我這個熱愛原始風景的自身“驢友”有些激動,一邊和老師傅閑聊著,一邊在心里盤算著組織隊友們前往“歪帽子”一睹美景。
早上6點起床,做了碗面條墊底,我們乘著小面包車沿著崎嶇蜿蜒的山路,浩浩蕩蕩地從赤土嶺出發(fā)向“歪帽子”進軍。
這一帶山勢雄偉,風景迷人,四季分明,海拔平均2300米,山上竹林密布,植被覆蓋面積大,是戶外驢友向往的地方。我們從新街子鎮(zhèn)向北朝云霧寺方向進發(fā),到達云霧寺景區(qū)與略陽來的群友匯合繼續(xù)向白石巖前進,步行約十多公里,遠遠觀看見山石林立,氣勢磅礴,層次錯落,峰高筆直,加上100多人的隊伍同時進溝,猶如長龍一般,不由得心中感嘆:好壯觀啊!
此時正值五月底,高山杜鵑花期還沒過,那些粉色、白色的花朵星星點點散布在綠色的叢林之中,大伙沿著山溝艱難的前行,牽著繩子,手牽著手過山梁,穿溝壑,彼此互不認識,但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慢點,路很滑”。樸實的話語滲透了天下驢子一家親的摯愛情誼和團隊凝聚力的體現(xiàn)。網(wǎng)友霍拉是這支隊伍的攝影師始終陪伴在大家的左右,把大家的喜怒哀樂和爬山精彩的瞬間留在了群空間里!
經(jīng)過5個多小時的艱難攀爬,隊友們?nèi)宽樌竭_歪帽子山。因為從山下看去山尖歪向西一邊,形似一頂歪帽子而得名。山上百年樹木蔥蘢,野熊、羚羊、野牛等動物時常出沒,由于海拔高這里氣候多變,山下睛天山上雨,因為前幾天剛剛下過雨,此時空氣清新,白云襯著藍天,站在上邊那個,遙望腳下的一個個山頭,真有點一覽眾山小的感覺。這也是我離開老道寺十幾年來感覺到故地重游,心里沉甸甸的,看著驢友們翻山越嶺,勇過小沼澤和淺草甸,相互幫襯和照顧,體現(xiàn)了一個陌生人組成的團隊凝聚力如此之強,讓我再次體會到在勉縣赤土嶺秦嶺石材廠工作時工友們的團隊友誼。
山水之美,體現(xiàn)了心靈之美,使我釋放了久別對赤土嶺這到普通山梁深厚的情懷,原來奮斗過的地方竟有如此的美景,期待來年漫山杜鵑開,相約四平梁,再上“歪帽子”……
作者簡介:石川河,本名楊西藏,陜西富平人,供職于陜西地礦漢源玉業(yè)有限公司。陜西散文學會會員,漢中市作協(xié)會員,作品散見于《中國礦業(yè)報》、《中國國土資源報》、《延河》、《三秦都市報》、《陜西地礦新聞》、《漢中日報》、《中國作家網(wǎng)》、《中國詩歌網(wǎng)》、《文學陜軍》、《漢江》、《讀書村》等文學公眾平臺。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