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那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是那狂暴的雨洗涮了我們的帳篷。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那層層的山峰,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富饒的礦藏”每當唱起這首充滿激情和活力的《勘探隊員之歌》,我的內心都特別激動,因為我是一名地質隊員,我為我的選擇感到自豪!
當年,追隨父親的足跡,我榮幸的加入到地質隊的行列,當上了地質隊員。報到后,領到工裝的那一刻,別提有多高興了,和我一起上班的小姐妹們,更是和我一樣,整齊劃一的都穿在了身上,藍色的工作服、高腰的翻毛皮鞋,那叫一個神氣!走在大街上,人們都用羨慕的眼神看著我們;因為工種不同,我兩年轉正、三年定級,工資21元+野外補貼15元,這在七十年代后期也算是不少的收入了。
經過幾個月的新工集訓,我們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人被分配到了各個工作崗位上,我到車間當了一名車工。說實在的,剛進車間時,我真不喜歡這工作,看到那飛速轉動的卡盤我都發怵,生怕哪天一不留神飛出來再傷到我,還有那滿身的機油味,聞著都讓人頭暈。適應了一段時間后,我逐漸的愛上了這一行,好在我師傅技術不錯,手把手耐心的教我做每一道工序,從拔毛坯到打眼、車螺帽、螺桿、調扣、鎖結頭、鉆桿、巖心管,等等活計,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操練,從懼怕到熟練,我結束了學徒工的生活,正式上車床獨自操作。車間擔負著下面十幾個分隊的維修任務,像柴油機、水泵、鉆機等機器設備的很多零件加工,都得由我們車工來完成:每月干的好,還能領到七、八元的獎金,可別小看這幾元錢,在當時能買不少東西呢!比起其它行業來算是待遇不錯的單位。
因工作需要,我借到分隊去了幾個月,在那里我目睹了一線工人的艱辛和付出:一年四季他們生活在大山里,沒有電視看,沒有娛樂場所;沒有路——爆破工先上,然后手抬肩扛,用炸碎的山石鋪就一條簡易的車道,坐在沒有遮攔的大卡車上,行進在呈45度的路上,危險可想而知,如果遇到鉆機事故,留下看鉆的就只有兩個人,漆黑的夜坐在塔房里,偶爾還能聽到狼的嚎叫聲(我的鉆工朋友和我說),這得需要多大的膽量。寒冷的冬天尤其是下過雪之后,上下山的路崎嶇難走,我親眼看到她們從山上滾落下來的情景,回來后一個個成了泥人,但她們又是堅強的,我從沒有看到她們哭過,看到的是她們永遠燦爛的笑容,她們對工作的態度和良好的心態,多次受到單位的表彰,她們的敬業精神深深的激勵了我,那段野外生活成了我生活中永恒的記憶。
后來經過專業的測繪學習,我改行做了地質繪圖員,先后參加了武鄉國土調查,以及太原、河曲、保德、陽曲、娘子關大型地質報告和地形地貌圖的繪制,并保質保量的完成了各項任務,得到了地質員們的好評。
地質工作者為了尋找礦藏、區域地質調查和水文地質研究,他們披星戴月、遠離鬧市、犧牲了與家人團聚的生活,長年累月的工作在生產第一線;作為子女,父母病痛了不能侍奉床前,作為丈夫,在妻子臨盆之際卻不能在身前守護;作為父親,在孩子需要呵護時,他們仍在野外一線忘我的工作,他們踏實的工作,不計名利、不怕苦累、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為地質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地質工作贏得了榮耀。
回憶往事,似乎那些日子又回到眼前,生活的車輪依舊前行,而我只要生活依舊,快樂依舊,我用文字記錄、懷念、祭奠那些歲月。
值此地勘院建隊六十年之際,由衷的祝愿地勘院生日快樂!
(編輯:作家網)上一篇: 嵩山論壇,中原文明走向世界的絕佳平臺。
下一篇: 梁家河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