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燕菜
“牡丹燕菜”,也叫“洛陽燕菜”、“假燕菜”,是一道具有豫西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也是洛陽水席(共24道菜,其中八冷盤、四壓桌、四大菜、八中菜)中的第一道大菜。故曰她一登場亮相,便如臨潼華清池的楊貴妃出浴,羽衣霓裳,光彩奪目——其姿華貴,其態妖嬈,其色亮麗,其味鮮美。
既然是名菜,自然有奇說。相傳唐代武則天稱帝,民間“祥瑞連連”,什么麥生三頭啊、谷長三穗啊頻有奏報。對于這些粉飾太平的“拍馬屁”之類,武氏頗感興趣。于是在某年秋天,洛陽東關的老百姓,把一個吉祥物敬獻給了女皇——一個三尺多長、30多斤重的大蘿卜。武則天滿心歡喜,遂命皇宮御廚將之做菜。可像蘿卜這樣的大路貨色,又能做出什么美味佳肴?但上命難違,御廚只好硬著頭皮,對蘿卜進行多道加工,摻入山珍海味,烹制成羹。武則天一品嘗,反覺香美爽口,似有燕窩味道,即“金口玉言”賜名“假燕菜”,從此成為武氏菜單上的一道美食。接著便是上行下效,大批的王宮貴族、官僚豪紳為趕時髦,都把此作為宴席的頭道菜隆重退出。由于物美價廉的蘿卜在民間更有市場,所以“洛陽燕菜”很快風靡天下。
至于“洛陽燕菜”又名“牡丹燕菜”的來歷,就源于開國總理周恩來的命名了。起初,廚師只是想把燕菜與“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地域文化結合起來,把白木耳放在菜上作為醒目的點綴。1973年10月14日,周總理陪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到洛陽參觀訪問。就餐時,洛陽的名廚王長生、李大雄做了一道清香別致的“洛陽燕菜”。一朵潔白如玉、色澤奪目的牡丹花,浮于湯面之上,菜香花鮮,貴賓們拍手叫絕。周總理見此情景,風趣地說道:“洛陽牡丹甲天下,菜里也開出牡丹花了”。于是乎“國色朝酣酒,天香夜襲衣”,菜以花名,花以菜傳,兩者相得益彰,同時名聞天下。2000年3月,該菜還被國內貿易局評定為“中國名菜”推展品種。
其實“牡丹燕菜”的做法,簡單說就是“三上籠”。一上籠:將大蘿卜洗凈切絲,放清水中浸泡除味后撈出控干,撒上綠豆粉拌勻,上籠大火蒸五六分鐘,取出晾涼弄散。二上籠:把精鹽、胡椒粉在涼開水中調勻,摻入蘿卜絲二次籠蒸5分鐘左右,“素燕菜”即成。三上籠:將“素燕菜”放入湯盆,把煨入味的熟雞絲火腿絲香菇絲、或海參絲魷魚絲玉蘭絲、或雞蛋絲青筍絲海米韭黃等呈放射狀碼在素燕菜上,沿盆邊倒入用精鹽、料酒、胡椒粉、味精等調好味的清雞湯,以淹沒原料為度,再上籠蒸約30分鐘取出,淋入醋和香油,末了上面擺一朵綻開的白木耳,或用黃蛋糕切片或用紅心蘿卜雕刻,拼成牡丹花形即大功告成。
牡丹燕菜的主打食材是蘿卜,經濟實惠,價廉物美;輔料可根據主家經濟情況自行勾兌,多少不拘,葷素咸宜。最關鍵的是,其中經過切、泡、蒸、裹粉、再蒸、加味添湯再再蒸——“三上籠”后的蘿卜絲,無論是外觀還是口感都已經神似燕窩。所以本人對這道菜的評價是:入得大雅之堂,進得平民廚房;既具皇家貴氣,又合百姓心意。至于個性特色嘛,十六字概況:花艷菜香,湯鮮味美,酸辣香郁、爽滑適口。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葷素搭配,窮富通吃;稀稠搭配,老少通吃;食材簡單,全國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