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一顆感恩之心
抗戰期間,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南遷四川李莊,研究員董同龢說,國家已窮苦到如此地步,還讓我們這些研究文史者有飽飯吃,其實我們這套學問,晚過幾十年再研究又有什么不可呢。于是他將全副身心投入到研究之中,并告訴同事們,要用抗戰精神來讀書做學問,才對得起前方抗戰的將士。
而錢穆的《國史大綱》在重慶出版,他在書的扉頁上,飽含深情地寫道:本書謹奉獻于前線抗戰為國犧牲之百萬將士。
是啊,在國土淪陷的抗戰期間,像董同龢、錢穆等飽學之士們對國家和前方浴血抗戰的將士們保持了一顆感恩之心,這是他們發自肺腑的道德共鳴啊。
于是,我不禁想起了感恩節的由來。
1620年,一些飽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船去北美新大陸尋求宗教自由,他們在海上顛簸折騰了兩個月后,終于在酷寒的十一月里,在普里茅斯登陸。在第一個冬天里,有半數以上的移民都死于饑餓和傳染病,活下來的人十分艱難地生活,他們在第一個春季開始播種。為了生存,整個夏天他們都祈禱上帝保佑并熱切地盼望著豐收的到來,因為他們深知秋天的收獲決定了他們的生死存亡,他們終于獲得了豐收,于是,大家非常感激上帝的恩典,決定要選一個日子來永遠紀念。這就是美國感恩節的由來。
身處如此困境,他們不僅沒有抱怨,還在時時感恩上帝,以祈求豐收,當豐收來臨,他們又在感激上帝的恩典,他們永遠保持了一顆感恩之心。
于是,他們的感恩之心,遂在生活中播種發芽,開花結果。
洛杉磯一家旅館的早晨,三個黑人孩子在餐桌上埋頭寫著感恩信,這是他們每天的必做課,老大寫了八九行字,妹妹寫了五六行,而小弟弟只寫了兩三行。
其中內容無非是“路邊的野花開得真漂亮”、“昨天吃的比薩餅很香”、“昨天媽媽給我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之類的簡單語句,原來他們的感恩信,不僅是感謝媽媽幫了他們多大忙,而且記錄下他們幼小心靈感覺幸福的點點滴滴。
他們還很小,還不懂感恩,只知道對美好的事物心存感激,于是他們感謝母親的辛勤勞動,感謝同伴的熱心幫助,感謝兄弟姐妹間的相互理解,這是他們所懷有的一顆簡單的“感恩之心”。
是啊,人生在世,只有保持一顆感恩之心,才能讓心靈如沐圣雨,如浴陽光。于是在跌倒時,你要感恩那只將你拉起的大手;寒冷時,你要感恩慈祥母親為你輕披外衣;迷茫時,你要感恩朋友的默默的鼓勵,伴你走出凄風苦雨;甚至于每一個日出日落的輪回,都是值得我們感恩的風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