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桐城有個景點叫“六尺巷”,這條巷子的由來是這樣的。
清朝康熙年間,禮部尚書張英的家人修治府第時,因地界不清,與鄰居發生了爭執,雙方都仗著自己家有人在朝為官,于是寸土必爭,互不相讓,當地官員也懼怕各家勢力,無法公斷。
于是,張家人給張英修書一封,讓他出面干預,擺平此事。張英接信后,當即修書一封:
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閱信,悟出其中道理,慚愧不已,當即讓地三尺,以示不爭;而對方了解此事后,更覺慚愧,也讓地三尺,于是在兩家之間,就有了這條“六尺巷”。
“六尺巷”的故事,距今已有三百多年了,至今讀來仍讓人感動,特別是張英身為禮部尚書,高官厚位,仍能寬容,不僅感化了家人,也感化了鄰居,其美名傳揚,流芳百世。
如果說張英的寬容,感化了家人,感化了鄰居;那么英國塞繆爾·約翰遜的寬容,則是感化了這個世界,他的寬容真是達到了極致。
約翰遜是英國歷史上著名作家、詩人,他一生都致力于道德和宗教的推廣,他教育人們要與人為善,多為這個社會做有價值和有意義的事情。
中年之時,約翰遜在泰晤士河北岸的西敏寺為自己選了一塊墓地,打算死后葬在那里,他與墓地管理部門簽訂了預訂協議,并付了訂金。
在其生命垂危之際,家人前去西敏寺查看墓地,他們驚訝地發現,那塊地早已被別人占用了,而且還埋了兩座墳,只在兩個墳墓之間還剩有點點小空隙。
臨死之前,居然沒了歸宿地,再也沒有比這更晦氣的事了,簡直讓人死不暝目啊,思來想去,家人最后決定把消息告訴約翰遜。
約翰遜聽后艱難地問一點空地都沒有了么,家人回答說只在兩座墓之間有一點空隙。
約翰遜說,那就將棺材豎著埋下去吧,讓我站著死吧。他又說,既然人可以站著生,為什么不能站著死呢,你們別去打攪人家了,就讓我站著做他們的鄰居吧,要是真站累了,我還可以去他們兩家坐坐,多好。
約翰遜的最后決定讓家人無法拒絕,結果,在他死后,家人就真的將他站著放進豎起來的棺材里,然后再將棺材豎著埋入那塊小空隙處。
到目前為止,約翰遜依舊是英國唯一一個站著死的人,估計他也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站著死的人。
約翰遜用自己最后的極致寬容,教育人們要與人為善,要多為這個社會做有價值和有意義的事情,其教育意義超過了任何的指天誓日和慷慨陳詞。
上一篇: 也說懼者生存
下一篇: 公平正義才能捍衛法律的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