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黃鱔用的小竹籠子,結構十分巧妙,很是實用,它是用一束細篾編織成拳頭粗細的籠子,籠子尾部是進口處,一圈輕而簿的篾瓣朝里形成一個漩渦狀茬口。
籠里裝有誘餌,于是黃鱔被貪念吸引住了,它從那篾縫里鉆進去,但是一旦進入籠子,就沒法再轉身,于是就被捕鱔人捕住了,沒有一條能夠逃脫。
如果仔細分析起來,這籠子也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只有進口處那一圈篾瓣,它利用了黃鱔那特別敏感的尾部,只要一觸及硬物,整個身體就向前游動的特性,從容斷了黃鱔的后路。
置身險境,而不知后退,這類現象在動物界并不鮮見。
在海水的深處,有一種魚叫馬嘉魚,平時它們棲息于大海深處,直到合適的季節,才逆江水而上,尋找適當的地方產卵。于是,人們就在馬嘉魚產卵成群逆江而上的季節,在它們經過的水域撒上魚網攔截魚群。馬嘉魚外表漂亮,但頭腦卻是十分簡單,它們只知道一股勁地逆江水而上,即使半道上碰到魚網也絕不后退一點。鉆進魚網的馬嘉魚還是繼續瞪著眼一股勁往前游,這樣一來,網就越收越緊,直到它們最后被網套得牢牢地不能脫身。
于是,人類汲取了大自然的教訓,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誅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重耳,重耳逃出晉國,在外流亡十幾年。
歷經千辛萬苦,重耳來到了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大有作為,遂以國禮相迎,待若上賓。
這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酒酣耳熱之際,他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謙讓一番后,笑笑進入話題:“果真能回國當政,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了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后,重耳真回到晉國當了國君,晉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晉楚兩國,戰場相遇,晉文公兌現諾言,下令軍隊,退避三舍,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怯戰,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晉文公之退避三舍,表面是“退”,實際是“進”,他是以退為進,以守為攻,這是一種非常高明的策略,里面含有大哲學啊。
是啊,人生在世,后退并非就是失敗,而是一種繞道而行,是為了積蓄力量,奮力向前,有時候,在退后中,你會收獲另一種美麗,這未嘗不是一種進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