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庫克是18世紀英國著名的航海家,45歲那年,他第二次遠征太平洋。當他的航海船隊返航時,遇上了可怕的風暴,他們乘坐的空貨輪搖搖晃晃,眼看就要被風浪吞沒了。
就在船員們大驚失色、絕望驚叫之時,庫克向船員們下達了一道不可思議的命令,打開貨艙,灌滿船艙三分之一的海水。
船員們只好照辦,于是貨艙里的海水越來越多,船也一寸一寸地下沉,當海水灌到貨艙三分之一刻度時,盡管海面上依然狂風大作,貨船卻奇跡般地恢復了平穩。
庫克望著巨浪翻滾的海面解釋道,海上發生風暴時,上萬噸的巨輪很少有被打翻的;被打翻的常常是一些根基輕的小船和空船,因為它們沒有壓力。
庫克一生出海300余次,曾三度遠征太平洋,并探索了太平洋沿岸的海岸線。他每次在海上遭遇危險,都能全身而退,原因就在于他深明壓力之道。
是啊,沒有壓力的船是危險的,那么人生呢,不是也需要適度的壓力么,因為只有負重前行,才會使內心不飄搖,生命更有韌性。
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就曾說過這么一句話:“一切重壓與負擔,人都可以承受,它會使人坦蕩而充實地活著,最不能承受的恰恰是‘輕松’。”
于是,我想起了下面一個故事。
二戰結束后,英國皇家空軍進行了一次統計,他們調查了在戰爭中失事的戰斗機和犧牲的飛行員,還調查了飛機失事的原因和地點。
結果令人震驚,奪走生命最多的不是敵人猛烈的炮火,也不是大自然的狂風暴雨,而是飛行員的操作失誤。
更令人費解的是,事故發生最頻繁的時段,不是激烈的交火中,也不是緊急撤退時,而是在戰斗機完成任務,凱旋歸來,即將著陸的幾分鐘里。
然而,心理學家對這個結果絲毫不驚訝,他們說這是典型的心理現象。
因為,飛行員在敵人的槍林彈雨里精神高度集中,面對嚴酷的環境,他們的大腦處于極度興奮中,反而不容易出紕漏;一旦高度緊張過后,外界刺激消失,人類心理會產生“幾乎不可抑制的放松傾向”。
于是,返航途中飛行員精神越來越放松,尤其當他們終于看到熟悉的基地,當飛機離跑道越來越近時,他們頓時有了安全感,然而恰恰就是這一瞬間的放松,釀成了大禍,因此人們管這種狀態叫“虛假安全”。
是啊,當飛行員精神高度緊張時,反而相對安全;而一旦外界刺激消失,壓力倏然減退,于是大禍臨頭了。
人生在世,如果一個人沒有壓力,就會松松垮垮,無所事事,就會在閑散中慢慢磨去銳意,鈍化志趣,隨之,莫名的空虛、寂寞、孤獨、憂愁就會滾滾襲來,你的人生還有什么意趣;相反,保持適度壓力,可以排除人們的孤獨感與憂愁感,增添生活情趣,給人帶來歡樂和充實,使人保持良好的情緒,不僅有利于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也有益于身心健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