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旅游,叫城市旅游,這次我在故土旅游。
離開江城已有多年,可思念從未斷過。濤濤的江水,秀美的江灘,伯牙子期之琴臺,千古吟誦的黃鶴樓,唇齒存香的美食……但從沒想過,有一天我會對這一條條街道、一幢幢建筑物如此著迷。
穿行于漢口江岸區的街道中,就像學生時代那樣行走在同一條路上,但記憶中的這個店那個人都已了無蹤跡,模糊飄浮的記憶像蒙著一層紗,怎么也看不清,試圖挽留,卻也只能眼睜睜地讓它漸行漸遠。走遠的只是記憶,但留下的已深存于血脈中,只會延續不會消逝。
這是我曾經日日夜夜生活著的地方,這里更是殖民者們曾經樂而忘返的“東方芝加哥”。1861年漢口開埠后,英、法、俄、德、日劃分了五國租界,建立了12個外國領事館,近30家外資金融機構和100多家洋行,呈現著一派帶有殖民色彩的畸形繁榮,更留下一幢幢風情各異的建筑群。如今已有文化保護單位64處,各類優秀歷史建筑86處,除此之外還有200余處歷史建筑有待評選。每一幢建筑,都承載著一段武漢的故事、記憶和歷史。
流連在保華街至中山大道,這樣一條有著特殊歷史故事的街道,陳列著有著特殊歷史故事又極具異國風格的建筑物,形成獨具特色的“街頭博物館”,似乎在無聲地述說著那段讓漢口人無法遺忘的歷史。1861年英語人巴夏里在漢口圈起地,自此列強紛紛仿效,租界直抵今天的中山大道。在遭到漢口人強烈抵制后,英國人建起了籬笆,后又筑起一道更為堅實的圍墻。圍墻將租界與華界隔開,而墻這邊的華界為與租界抗衡,漢口商人建起了漢口的“模范區”。為紀念這段坎坷歷史,又將沿墻邊那段零落參差的路段命名為“保華街”,成為漢口人表明“保衛中華”心志的見證。
保華街路口的那座原金城銀行還像從前那樣美麗的座落在原地,這是留美建筑大師莊俊在漢設計建造的第一座建筑(1929年建)。立面采用了西洋古典廊柱式樣,柱高通達三層,在二層處開有圓形拱窗,使得從柱廊之外看整個建筑立面,既恢宏雄偉又富有一定的變化,充滿了古典與藝術韻味。它的東側,是原大孚銀行舊址,綠色迷彩的外墻,樓內的天花板露出舊時精美的裝飾線條;西側,兩層高的歷史建筑外墻上還留下難以抹去的歷史印跡——一行“鴉片針藥水藥”。在歷史的變遷中,它原是武漢市圖書館,如今它是武漢美術館,但它還曾是原日占領軍總司令部辦公地。1938年日軍入侵武漢,強占為總司令部,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才被收回。怎么也不敢想像,這樣的一個地方,曾經的我課余頻繁出入、留駐于此作業學習,忽視著它的莊嚴,到如今才深為感嘆。
中山大道沿線,是老租界與“華界”的分界線,也是當年商貿交流最活躍的區域,集中了各國和我國民族資本建設的大批優秀歷史建筑。
行至中山大道江漢路口,那一座中國銀行大樓,前身是漢口大清銀行。辛亥革命前夕,外國銀行主宰了中國金融。1905年,清政府的中央銀行--戶部銀行成立,1908年改組成為大清銀行,在全國20多個城市設有分行,其中包括漢口。漢口分行舊址始建于1912年,1915年落成。大樓外表,粗獷的水刷石文理古樸純凈,恰是百年前的老模樣。五層鋼筋混凝土結構,西方古典主義建筑風格。在立面構圖上采用三段式手法,底層是厚重的花崗巖基座,中部為虛實相映的拱券、柱廊,頂部是水平厚檐。外墻麻石砌筑,內部裝飾精美,整棟建筑宏大而莊重。歷史上租界之墻,就是止于此。
而在它的對面,是原浙江實業銀行舊址(1926年建),彼此相向而立,相互輝映著。從90年代開始這里就是非常臺北婚紗會館的駐地。還記得當年年少的我每每走過此處,那美侖美奐、浪漫致極的婚紗,與莊嚴宏大的建筑物強烈反差所構造出的奇特驚艷視覺效果,吸引我駐足嘆為觀止。如今,刻在門口的招牌已被修復抹去,留下仍可辨識的文字,墻面上還留有許多釘眼,留下了歷史的印跡。
老漢口人說:“這些是城市的根,是城市最樸實、最真實的烙印。”江城這樣一座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城市,它經受過了很多磨難,也留下很多印記,它們的存在是歷史的延續。雖時過境遷,但每一幢老建筑的背后有著的許多故事,卻是讓它們永存魅力屹立不倒之所故。
我驚異于這些街頭博物館帶給我的震動與感動,我也驚異于我從未曾發現的厚重,那彌漫著歷史和記憶醞釀的醇香,未嘗已醉,永存心頭!我貪婪著江城的美食,我貪婪著江城的秀色;我沉醉于這街頭博物館的一街一物,我沉醉于江城的文化底蘊……不知為何?歸根到底,還因是我故鄉之人吧!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