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之斗
同學之情,歷來被歌頌為最純潔最高尚的友誼,同窗歲月也一直被稱為最珍貴最難忘的記憶。然而同學各自畢業而走上社會后,如果不正確處理名利權益問題的話,倘若還存點嫉妒不滿心理的話,那么,這種同學就是最最危險的人了。下面就是筆者整理的三則有關同學之爭的典型事例。
(一)李斯與韓非子
韓非是戰國時代韓國的庶公子。韓國位于中原,雖是戰國七雄之一,但因國土小,時受秦國和楚國的壓迫,生存受到了很大的威脅。韓非為了振興祖國,在荀子的門下,與同學李斯一起學習富國強兵之道。后來,李斯去了秦國。兩人分居兩國,沒有往來。
韓非子認為法術是富國強兵的唯一方法,于是,他就見韓王,但韓王自己認為無法統一天下,不予采納。后來,秦始皇真正采納了他的“法術”主張。這里還有個過程:有一次,秦王無意讀到了韓非的書(公文),贊賞之余,表示很想見見書的作者。于是當時輔佐秦王的宰相李斯便獻策秦王,除非韓國交出韓非子,否則,就舉兵攻韓。沒辦法,韓國就只好派韓非來到秦國議和。
秦王雖然非常賞識韓非但是卻沒有馬上起用他,韓非終其生不能得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同學李斯非常嫉妒他的才華,擔心他會被秦王重用,于是便和同僚賈姚串通,在秦王面前進讒言,使韓非枉受牢獄之災,李斯還不罷休,把加上毒藥的食物送到牢中。韓非雖明知是李斯要陷害他,卻也不得不吃下毒食,含恨而終。
韓非子去世后三年,韓國亡。十年后,秦完成了大業,始稱秦始皇。可以說秦始皇的一切政治措施,都是以韓非的法術理論為根據的。
(二)孫臏與龐涓
孫臏是春秋戰國時齊國人。年少時,與同學龐涓一起學習兵法,畢業后,龐涓任魏國的將軍。龐涓自知才能不及孫臏,用計將他從齊國騙到魏國,再陷害他。以一個莫須有的罪名,將他判處臏足刑,又將他監禁起來。
有一次,齊使者訪魏,回齊國時,將孫臏藏于車中,逃出了魏國,齊將田忌以孫臏為軍師,重用了他。
不久,魏國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援,于是派田將軍助趙,當他出兵時,孫臏阻止說“雙方打仗時,第三者不要介入其中,不如攻打對方空虛的地方。現在只有去打魏都大梁”。魏軍在撤退時大敗。這就是“圍魏救趙”典故的由來。
13年后,魏國又打韓國,韓求救于齊國,田忌想再打魏都大梁,龐涓得知馬上回兵追擊齊軍。于是孫臏獻計用減灶的辦法,讓魏國無戒心時再攻打他們。
龐涓追擊時,見齊軍灶數遞減,大喜:“齊兵都是膽小鬼,他們還敢打我國,不到三天,就有一半的士兵逃跑了。”
龐涓留下主力,率騎兵疾追齊軍。晚上,到了一個叫馬陵谷的地方,在一棵大樹下看到了齊軍的話:“龐涓死于此樹下”。當龐涓點火想看字時,突然埋伏的齊軍弓弩齊發,魏軍大亂,龐涓大嘆一聲說“終使豎子成名”。龐死于亂箭之下,齊軍大勝。
自此之后,孫臏名聞天下,他的《孫臏兵法》傳之后代,與早150年的《孫子兵法》齊駕并驅。
(三)現代版同學之斗
甲乙是五溪大地的某縣某局正副局長,也曾是同學。工作之間互不相讓,也不服氣。據說在讀書其間,就因感情問題發生過矛盾。甲以自己是局長一把手,處處給乙設置一些難題,令乙十分惱火,很想設計報復。一天,乙將自制炸彈用酒盒子裝好,托人放在甲的門邊。甲不在家,只有來走親戚的一位小伙子,還有甲的母親、妻子和孩子四人。這位小伙子好奇,就把酒拿進房里,想看看究竟。老奶奶和小孩在旁邊看,忽然,一聲炮響。小伙子被炸得雙手骨折,老奶奶雙眼炸傷,小孩炸昏在地。造成了嚴重后果。案件查破后,乙被繩之以法,落的害人又害己的可悲下場。
同學之間,相處要有度;相處要心誠。如果韓非子對李斯有深刻了解的話,相信他也不會上李斯的當;如果孫臏對龐涓的為人處世有自己的看法時,他也絕對不會被龐涓迫害。如果甲對乙有意見的話,不要為難他,采取組織措施予以調離辦法,是可以避免事故的發生的。人生歷程中,各種各樣的人都有。象李斯、龐涓和乙之類的人雖不多,但畢竟還是存在。同學之間應該互相幫助,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更應為同學的成就而驕傲自豪,千萬別學李斯、龐涓之流嫉妒害人,到頭來終會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幾句話說得好:贈人玫瑰,手留余香;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防人之心不可無,害人之心不可有;時刻抱著一顆感恩的心面對人生,相信你就會一路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