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淺談治“窮”須得治根
近年來,由于受歷史發展因素的影響和地理條件的限制,我縣部分農村地區基礎設施落后,科教、文化、衛生條件差,農民經濟收入來源少,產業結構單一,以種植小麥、水稻和家庭式養殖業為主,但由于土地少、技術落后,農民經濟收入有限,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自中央發出開展精準扶貧戰略,我縣立足實際,發揮自身優勢,依托項目拉動,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通過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全縣人民民的共同奮斗,扶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縱觀我縣廣大農村,特別是在一些偏遠山區,也有部分平原地區,由于長期以來土地少且脊薄,人口又多,再加之種植糧食是主業,造成一家老少只能等到收獲季節才有錢花,盡管國家在糧食收購價格上保持了平穩、并且以補貼的形式鼓勵農民種糧,但像我們縣大部分是丘陵,田畝地塊小,又不適合大規模機械化耕種,所以糧食畝產也根本沒法種豫北比。筆者祖籍是豫北的,五、六十年代國家搞“大地園田化”著實讓北鄉的農民嘗到了甜頭。每年收割季節,一望無際的麥田,大型聯合收割機一出動,一邊收一邊打,不出半天,幾萬斤小麥就入倉了,人也沒有費多大力氣。由于我縣實際,每年所收的糧食最多也只能顧個全家人吃糧不愁、真正余糧也多不到哪兒去,更無多少余錢可花,所以農村青壯勞力大舉外出務工自然不足為奇了。
說到“窮”字,據筆者調查,除了上述原因,無外乎還有下列原因所致:一是交通、水利、教育等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致貧因素更加多元化和復雜化。二是現在的農村村一級“兩委”班子思想不夠解放,致富門路不廣。三是各級扶貧隊伍考核機制不嚴。說到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問題,我認為,國家把“三農”問題放在重中之重,每年出臺的第一個文件便是關系到“三農“的,國家有各類項目資金,據我所知,國土部門就爭取到了上億的”土地整治項目“,被整治過村莊”地廣了、路寬了、渠通了、旱能澆澇能排“農民皆大歡喜。這個得需要有人去”跑“,當干部是干啥的?政府職能部門是干啥的?就是要為百姓去請命、去服務的!說到村干部思想不夠解放問題,平時和單位領導下去檢查工作,給我的感覺現在村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沒有五、六、七十年代那時高了,有的村干部首先只考慮自己,城市周邊的村干部個個幾乎都是土豪,有車有房有產業,還都不是政府征地讓他們發的洋財?而村民呢?地失了,補償又寥寥無幾,村民們的日子可想而知,沒有人想著讓他們怎么富起來,有的干部就知道等、靠、要,我見過有一個村子居然扶貧”扶“了十年還是老樣。說及扶貧隊伍考核機制不嚴的問題,現在各級部門都派駐的有扶貧工作隊,許多單位也直是一年給村里一、二萬塊錢,工作隊人員兩、三個月不見人影,根本沒有村干部一起幫助村里制定個脫貧規劃什么的,純粹是走過場、搞形式,結果本人還是工資照發、補助照拿。
習總書記指出: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還指出:脫貧攻堅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超常規的力度,眾志成城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這無疑是向我們各級領導干部發出號召,作為每一個黨員干部都要心為民所系、情為民所付,扶貧應該多幫助農民廣開致富門路,從源頭上解決窮字,只有這樣,才不失為民父母官、不失為為民之公仆。
固始縣國土資源局 郭立新
2015.1.15
上一篇: 在心底盛開一朵“廉”花
下一篇: 自來去吧!一切有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