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島之戰
日本下關小小的船島,不過是兩平方公里的蕞爾小地。因為四百年前兩位頂尖劍道高手的對決而名震后世。多年以后,船島有了一個更響亮的名字——巖流島。以此紀念當年身死于此的佐佐木小次郎和他的驚世一劍,雖然他不是此戰的勝利者,而更像一名殉道者——一個殉于畢生所癡的人,就連島上散落的有紅色斑點的小石子也傳說是小次郎倒在武藏木刀之下一刻所迸染,至此小次郎帶著他開創的巖流秘技——“燕返”長眠于地下,再也未出世過。
與今天武藏諸多的傳說軼事相比,小次郎的出身,經歷傳下來的少之又少。
現在只知道他出身富貴之家,長相俊美,天資超華。先從學于鐘綣自齋習富田流小太刀刀法,用心刻苦,技藝迅成。后舍小太刀而精研長刀之術,開創巖流一派。自身寶刀“長光”,三尺兩寸,較一般武士刀為尊。刀身加長,有利于劈斬的速度和力量。但同時其掌控的難度也增加,過長則不利于方位和角度的精確拿捏。但小次郎的“燕返”之能卻是力道,速度,方位的大成之技,劍斬空中飛燕。矯燕輕靈一掠之下,速度駭人,軌跡又非一條直線,有起伏變換。想想當年小次郎的劍斬之技必定是臨機而為,一個糾糾武士不可能整天舉著劍被動的等待著有飛燕掠至其攻擊范圍。因此飛燕驟近,剎那之際拔劍出刀劈空斬出,燕落劍收,真是颯爽之極!加上小次郎長身俊美,錦衣華服,翩翩之姿。因此四百年后的今人仍惋惜垂慕其劍技之能,風度之英。受此影響,54年版的《宮本武藏》中,鶴田浩二飾演的小次郎身形挺拔,豐神朗俊。臨陣之際談笑自若,頗有三國周郎之概。而三船敏郎的武藏線條粗曠,總是一份沉甸甸的感覺,好象肩膀上總有東西扛著不能輕釋。四百年了紛紛擾擾,傳說中船島一戰到底如何呢?
可以確定決戰前小次郎已名滿天下,為五十二萬石細川大名的劍術指南役。實力遠在京都諸武士之上,與人試合比拼從無敗績。武藏雖已有盛名卻仍是一個浪人身份。有一種我認為比較靠譜的推測:此戰是細川家族內部政治角力的一個表現。劍術指南役只有一個位置,而家族內部的老臣卻各自擁立了武藏和小次郎兩人。一山不容二虎,是以武藏挑戰小次郎。真相如何?已無從考究。但從船島決戰的精心組織安排里可以肯定一個問題,就是船島前的武藏已經完成從一個鄉間浪人到位列諸侯大名視野的身份轉變,絕不是一些傳說中的無名之輩。他得以身份提升的背后是他六十戰無一負的實力。其二是雙方都如臨大敵,參與者也興師動眾。否則一場普通的試合或決斗可以隨時隨地,不會選在一個與當事雙方都無關聯的荒島上,各自需驅船前往。日本戰國時期武士間的決斗時很平常的一件事,殺人不需埋坑,亦不需有法律負責。選在船島說明了組織者對此戰的重視和對對手之間實力的認可和尊重,也為了保證此戰的最大公平。從這些精心的組織里,我們多少可以品讀出這場名為劍道比拼其后的政治博弈。小次郎的寶刀全稱“備前長船長光”這把三尺兩寸的超長名器還有個綽號“物干淖”——晾衣桿。傳說是家傳之物,小次郎未成名前,長光為眾人所恥笑,譏諷為晾衣桿。當世人目睹了他的超強以后,小次郎順其意而用之,以“晾衣桿”之稱為榮。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小次郎是很有些英雄底蘊的,絕不是一個一激即怒的淺薄武夫。
關于武藏遲到一說由來已久,后經考證純屬訛傳。當時見證者眾多,尚在負氣之年的武藏怎么會給人留下這么大的一個話柄呢?后世很多人稱武藏遲到是為了有足夠的時間去削那把木槳,以及有足夠的時間讓木刀吸收足夠的水分增加其重量和打擊力。笑話!一個即將身赴生死決斗的武士會這么不經意地選擇這種方式增加其勝算去面對一個不世出的對手嗎?還有就是“背光說”:武藏故意拖延時間以待日光足夠強,自己背光而戰利用強光擾亂小次郎的視線。武藏與小次郎的決斗時慶長十七年(1612)四月十三日,按傳說的版本武藏是上午九時半左右登岸。四月份還是春天,四月份十點鐘的陽光有多強?而且雙方的決斗之地是在淺灘上,武藏還在淺水之中,不可能有高差,小次郎不可能仰視對手直對陽光。而且武藏背光而戰有不得已而為之的成分,提前到來的小次郎已立于灘頭,高舉長光。在此情況下尚立于淺水中武藏只能背光,沖著陽光是小次郎自己選擇的。小次郎不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有試劍諸國百戰歸來的經歷。先占就地利,相比之下,即便光線有影響,依小次郎的水準其損亦在地利之下。練劍先練眼,一個能劍斬空中飛燕的劍手他的眼力判斷力絕對是不俗的。小次郎搶先立于灘頭是有其打算的,目的就是半渡而擊:武藏在淺水中必不利于其機動,他的燕返之技就是又快又準又狠,對付機動性受限制的大塊頭武藏更有勝算。武藏的削槳為刀已經幾乎成定論了,這件事看似合理,細一琢磨就疑竇叢生。刀是長了一尺,但用一把木刀去對決一把百煉精鋼的名器,這就有點不靠譜了。面對平生的勁敵,同樣不世出的劍手,木刀武藏的勝算太小太冒險了。江戶時代知名武士的佩刀都是百煉鋼的打法,通常都是反復折打一萬層以上。以小次郎的家世,其孜孜以求的對劍道的癡迷,追求極致和完美的性格(不追求極致成就不了燕返),他的謀身衛命的武器更是優中之優。且其刀身加長,刀尖部分的力量和速度更加駭人。武藏僅憑從隔壁船家那里買來的一把木槳削之成刀,怎么看怎么覺得不對頭。木刀也是有刃的,刀背是厚的,刀刃是薄的,不然就是棒子了。日本同我國山東的緯度相似,其木本植物也應該略同,不會有拿白蠟桿做木槳的可能。當木刀碰到名器,結果會怎樣?對決之時,實力相近的雙方都拿出看家的氣力和本領,日本的劍道不同于中國,是以劈斬為基本手法。木刀和名器能夠對砍嗎?僅僅為了尋得一尺的長度,自棄其剛,帶著刀斷劍折身死他人手的巨患。這個傳說對以兵法精明而著稱的武藏而言,著實讓人不能理解。
我曾經想過,木刀可能也是武藏的一個計謀,對決之時,刀斷之際,小次郎可能就此一愕,在這剎那,武藏近身用那把殘刀結果其性命。但轉念細想,這個假設就太荒唐了,只能說是受古龍小說電影的影響。改編自古龍小說的一部電影《月夜斬》中,面對平生的勁敵,小馬在鐵匠鋪里先自斷刀頭,又重新煅上。這樣刀頭和刀身之間就有輕微的裂隙。決斗酣時,小馬回身當頭力劈,胡義猛格。刀頭受力而斷,成為飛矢。胡義意料不及一怔之時,小馬欺步進身,刀身直入胡義當胸。可這樣的事只能存在于小說家電影人的想象里,怎么能保證那刀頭只能是在小馬當頭攻擊對手時斷飛?對方大力劈殺之際,小馬的刀斷了怎么辦?還有就是方位的問題,影片中是刀頭斷裂之際,刀頭慣性飛出,造成對方分神恍惚。這時飛出的刀頭實際上有暗器的功能,即它出乎所料又能給對方造成威脅,能夠震懾對方的心神。假如當時對方是將刀架于身體之外,刀頭即便飛出,也不會有震懾力。那時小馬斷刀之計未成,自己先受其亂自取其殃。況且小馬事先斷刀,斷的部位是精心算計好了的,不能斷的太長,否則,對方亦是高手,回神也是剎那之時,若是在這電光石火之間不能突進到對方縱深,反而會被對方所乘。還有,就是小次郎出身于富田流的小太刀,當時,正規小太刀的尺寸是一尺五寸,太刀的長度是二尺八寸,幾乎是小太刀的兩倍。鋼對鋼,小次郎一尺五村的小太刀尚能獨占鰲頭,相對于長于己方一尺的木刀,小次郎能束手無策嗎?小太刀由于比較短,一寸短一寸險。所以小太刀習練者必須要有過人的膽識和果斷,敏捷的步法和身法。迅速逼近對方,發揮靈活多變的刀法取勝。況且,隨著交戰雙方武器的加長,一尺的優勢只會步步遞減。反之,如果小次郎進至自己的臂長加三尺兩寸之內,那么武藏的優勢就會突變為劣勢。不論何種形式的武道究其實總是一種空間形體的藝術,富田流科班出身的小次郎,其修行步法身法所用的功夫和實力絕不在武藏之下。況且武藏是立于不利機動的淺水當中。細讀吉川英治的《劍與禪》中描述的船島決戰,雙方沒有刀劍相交的痕跡,似乎在刻意回避這種必然的碰撞。幾個回合之內雙方俱是閃躲,這種情況可能嗎?小次郎的燕返關鍵是快,準。快過矯燕,一個人的身法再快,能快過飛禽中以速度著稱的燕子嗎?一斬之下,二人伯仲之間,武藏是不可能僅靠身形步法的位移來化解小次郎的攻勢的,只能舉刀相格。大戰之際,雙方都付之于實力。武藏的木刀很可能被斬斷,最起碼是嚴重破損。高手對決關鍵是心無旁騖,手持一把隨時可能折損的木刀,武藏能不顧忌嗎?能做到他極力推崇的心如止水嗎?如果能,則更能證明武藏的確是功高一籌。有關船島陰謀的傳說都無意義,他的勝算便無懸念。武藏勝于的是境界,而刀法只是境界的一個體現。可以說具體的刀法只是境界中一個最終端的被支配被物化的外在部分。境界高的人技術會差嗎?武藏以心思慎密,算無遺策著稱,(這也是有后人指責他詭詐的根源)但這些都是相對而言,雙方都是不世出的高手,實力相當。格斗中力量,速度,方位的變化和拿捏根本不可能事前精確的預測和掌控。不可預知的變化太多,何況雙方事前并未交過手,對于對方的底細也許只是互知大概。誰也不可能有精確的數量級的把握。武藏手握長一尺的木刀去對決頂尖高手的成名利器,這一點是很值得懷疑的。
還有傳言,交戰前,武藏采用了心理戰術,有意激怒對手(嘲弄小次郎扔掉了刀鞘)。作為一名身經百戰刻苦磨練出的高手,小次郎會這么容易被激怒嗎?未成名時面對“晾衣桿”的嘲諷尚能處之泰然,功成名就后他會這么小器?小次郎的燕返技成就的因素有三:心穩,眼準,刀快。這三件中,心穩是第一要素。未戰而自亂其心,就如明鏡里產生裂紋,有斬燕之能的小次郎就這么脆弱?中國數百年來南崇武當,北尊少林。和尚道士平素以參禪修道為主,你看不到他們專注于武,吃苦流汗。但一出手就是高手,為什么?他的心不動,心如止水。洞事清明,臨戰之際,心態穩定。所以對敵對己對外物有正確的認識,精細的掌控,而這種掌控正是制勝的關鍵。如果心態容易起伏,其藝能必定只止于術,難成正果。
還有一種說法是對峙之時立于水中的武藏突然凌空一躍,利用刀長之便一招擊殺了小次郎。仔細推敲一下,覺著這種可能性也不大。武藏當時是在水里,腳底是軟沙,并不利于跳躍。并且雙方握劍對峙,都在尋找對方的破綻,必先保證保持自身重心的穩定。武藏在他接近生命的盡頭,精心所著的《五輪書》里極強調步法的穩定性,直言快步與跳步的不利。強調“陰陽步”,陰陽步接近形意拳的遛雞腿,八卦掌的趟泥步。其特點是提步雙踵相磨,但落地雙足之間必須有一定的跨度以保持重心的穩定。而雙足分開是不利于跳躍的。即便是躍起空中,凌空下擊也必須要有必須的調配重心換勢的時間。凌空下擊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它必須是兩部:高躍再借重心之勢下擊。追求的是力度,但此步驟必然失掉速度,因為在空中調配力量畢竟要比腳踏實地困難的多,耗時也長。這期間,以眼明手快著稱的小次郎會消極防守坐失戰機嗎?燕掠空中尚能一劍而分,人在空中呢?吉川英治的《武藏》
中,武藏與小次郎是同時進攻,小次郎一刀之下,斬落的是武藏紅色的系額布條,武藏一擊之下要的卻是他的命。顯然小次郎的劍再進一寸武藏就死定了。真實情況會這樣發生嗎?精于劍道的人其眼力之明是必須的。小次郎能夠在夠不著的情況下與武藏不作招架而魚死網破的玩對劈嗎?日本劍道以劈斬為基本動作,武藏的木刀是長了一尺,而短處也顯而易見,木刀易折。作為高手的小次郎不會看不到這一點。他只要斬斷了武藏的木刀就高下立分。因此在距離處于劣勢的情況下,自己不格不架門戶大開,直接對劈是拙劣之極。武藏有距離優勢,一寸長就一寸強。小次郎是實戰出來的翹楚,他不會這么不經琢磨。只要大力的格架或劈斬他就能斬斷武藏的木刀,即便斬之不斷,也能以鋼刀咬住木刀,進身以富田流小太刀技法取勝于武藏,但實際情況卻永遠沒有發生這一幕。如果武藏真是木刀,他必須保證自己一擊必殺。在有斬燕之能的對手面前,不知曉對方底細的武藏實在沒理由冒這個險,相形之下,武藏手握鋼刀反而勝算更多。
武藏在生命的盡頭所著的《五輪書》里從未強調過刀長之利,反而結合各種情況探討過長刀的種種弊端。也未刻意提倡力量和速度。他更專注的是道,是不動如山的內心。是其所言的計謀,怎樣理解武藏的計謀呢?武藏的論述是很圓融的,有點中國拳家“一法不立無法不容”的味道。實際上它不以一種刻意的技術因素為追求,不局限于一種技術因素所束縛。如圓球的半徑無長無短。在于審敵時冷靜的把握,在于看破自己和敵方的優劣。看清洞察對方之漏洞,乘間擊暇。當快則快,當速則迅,當力則力。也許在這里,我們可以窺及當年船島決戰武藏勝利之因:小次郎是高手,但高中有高,強中有強。慶長十七年四月十三日,武藏的刀可能更快,出手的時機更精準,結果更有效。無論實際情況如何紛雜,武藏一定是看到了對方的漏洞。不管是小次郎精神上的還是形體上的,是以他能活的更長更久。
上一篇: 讓微信散發出迷人的芬芳
下一篇: 以后別總去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