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臨天下的漢武帝——劉徹
來源:作者:李巖時間:2015-01-05熱度:0次
君臨天下的漢武帝——劉徹
李巖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前87年),西漢的第7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劉徹生于漢景帝前元年(公元前156年)。十六歲登基。為鞏固皇權,漢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設置刺史。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并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漢武帝時期開疆拓土,擊潰匈奴、東并朝鮮、南誅百越、西愈蔥嶺,征服大宛,奠定了中華疆域版圖,首開絲綢之路、首創年號,興太學。
劉徹開拓漢朝最大版圖,在各個領域均有建樹,漢武盛世是中國歷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晚年窮兵黷武,又造成了巫蠱之禍,征和四年劉徹下罪己詔。公元前87年劉徹崩于五柞宮,享年70歲,謚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于茂陵。
登基之初,漢朝建立已經有六十多年了,天下安定,朝廷大臣們都希望天子舉行祭祀泰山和梁父山的封禪大典,改換確定各種制度。而皇上也崇尚儒家的學說,就通過賢良方正的科目招納賢士。趙綰、王臧等人靠文章博學而做官,達到公卿的高位。他們想要建議天子按古制在城南建立宣明政教的明堂,作為朝會諸侯的地方。他們所草擬的天子出巡、封禪和改換歷法服色制度的計劃尚未完成,正趕上竇太后還在推崇信奉黃帝、老子的道家學說,不喜歡儒術,于是派人私下里察訪趙綰等人所干的非法謀利之類的事情,傳訊審查趙綰、王臧,趙綰、王臧自殺,他們所建議興辦的那些事情也就廢止了。
直至竇太漢武帝時期的名將李廣去世后,漢武帝才得以掌握大權。在天文歷法上一直是漢承秦制,漢初一直推行秦歷——顓頊歷,以10月為歲首。直至漢武帝太初改歷,施行新歷法。而春節正是始于太初改歷,漢武帝改正朔。征和二年的巫蠱之禍是漢武帝末年皇室內部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當時人對神怪詛咒之說深信不疑,漢武帝也不例外。有一天中午,他正躺在床上睡覺,忽然夢見幾千個手持棍棒的木頭人朝他打來,把他給嚇醒了。他以為有人在詛咒他,立即派江充去追查。丞相公孫賀之子公孫敬聲擅自動用軍費1900萬錢,事敗后被捕下獄。時值漢武帝下詔通緝陽陵大俠朱安世,公孫賀為贖兒子之罪,將朱安世捕獲移送朝廷。孰料朱安世在獄中上書,聲稱公孫敬聲與陽石公主私通,在馳道上埋藏木人以詛咒皇帝。漢武帝大怒,公孫賀父子死獄中,滿門抄斬。陽石公主、諸邑公主,衛青之子長平侯衛伉相繼被牽連入內,被殺。江充率領胡人巫師到各處掘地尋找木頭人,并逮捕了那些用巫術害人。江充一直搜查到衛皇后和太子劉據的住室,把事先準備好的木頭人拿出來陷害太子。此時漢武帝在甘泉宮養病,不在長安。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七月壬午,太子派人假冒使者收捕江充等人,把江充殺了。蘇文逃到漢武帝處,向漢武帝控訴太子,漢武帝開始并不相信此說,派使者召太子,但使者不敢到太子那里,回報武帝說“太子反已成,欲斬臣,臣逃歸。”漢武帝大怒,下令丞相劉屈氂率兵平亂。太子帶人離去,將長安四市的市民約數萬人強行武裝起來,到長樂宮西門外,正遇到丞相劉屈髦率領的軍隊,與丞相軍激戰五日,死者數萬人。[26]長安城有流言說太子謀反,所以人們不敢依附皇太子,而丞相一邊的兵力卻不斷加強,最終,太子勢孤力弱而兵敗,唯有逃離長安。漢武帝憤怒異常,唯有壺關三老令孤茂敢上書漢武帝為太子申冤。
太子向東逃到湖縣(今河南靈寶西),隱藏在泉鳩里。主人家境貧寒,經??椯u草鞋來奉養太子。[30]太子有一位以前相識的人住在湖縣,聽說很富有,太子派人去叫他,于是消息泄露;八月辛亥(初八),地方官圍捕太子;太子知道自己難以逃脫,便回到屋中自縊而死;主人與搜捕太子的人格斗而死,二位皇孫也一同遇害。太子有三子一女,全部因巫蠱之亂而遇害,太子之子、史皇孫劉進有一子劉病已幸存,尚在襁褓中,后改名劉詢,為漢宣帝。
久之,巫蠱事多不信。官吏和百姓以巫蠱害人罪相互告發的,經過調查發現多為有不實。上頗知太子惶恐無他意,高寢郎田千秋訟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當笞;天子之子過誤殺人,當何罷哉!臣嘗夢見一白頭翁教臣言?!庇谑菨h武帝霍然醒悟,立即就任命田千秋為大鴻臚,并下令將江充滿門抄斬,將蘇文燒死在橫橋之上。曾對太子兵刃相加的人也陸續被殺。漢武帝憐太子無辜,就派人在湖縣修建了一座宮殿,叫作“思子宮”,又造了一座高臺,叫作“歸來望思之臺”,借以寄托他對太子劉據和那兩個孫子的思念,天下聞而悲之。
公元前87年二月,漢武帝于彌留之際立劉弗陵為太子,四天后的丁卯日,漢武帝駕崩于五柞宮,享年七十歲。三月甲申葬于茂陵?;艄庹浇邮軡h武帝遺詔,成為漢昭帝劉弗陵的輔命大臣,與車騎將軍金日磾、左將軍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共同輔佐朝政。其后繼者昭帝(實為霍光掌政)和宣帝堅持執行武帝晚年制定的與民休息的政策,因而在西漢中期出現了被后世稱頌的昭宣中興局面。劉徹去世后,謚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于茂陵。
魏晉南北朝之前,去世的皇帝能否追尊廟號有非常嚴格的規定,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西漢十四帝,歷經211年,僅有四位皇帝擁有廟號,即太祖高皇帝劉邦、太宗孝文帝劉恒、世宗孝武帝劉徹、中宗孝宣帝劉詢。
漢武帝即位初,一方面政治形勢比較穩定,國家經濟狀況也比較好,另一方面諸侯王國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邊境匈奴襲擾不斷,而封建統治思想尚待確立。為加強中央集權,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即允許諸王將自自己的土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諸侯國。內容主要是:諸侯王的王位除了由嫡長子繼承以外,還可以用“推恩”(也就是廣布恩惠,讓更多的人來享受特權)的形式把其他的兒子在本侯國內分封。新的侯國就脫離原來王國的限制,地域獨立,而且政治權力也基本被剝奪,受當地郡縣官吏的管轄。這樣,就使原來獨立的地方王國自動地將權力上交給了國家。此后,地方的王與侯僅僅享受物質上的特權,即享用自己封地的租稅。但是沒有了以前的政治特權。武帝還找借口,一次就削去當時一半的侯國。漢武帝奠定了中國大一統的政治格局。
在惠帝、文帝、景帝期間,丞相大多主要是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丞相受到禮遇,漢武帝和丞相多有不合,經常會借口打壓殺死丞相,導致朝中大臣不愿意接任丞相之職。為貫徹自己的命令,他便設立中朝,尚書臺也是這一時期出現的。漢武帝削弱丞相的權力還有一個很有利的條件,這就是原來做丞相的都是開國的功臣,他們已經年老,或者去世。漢武帝便利用這個有利的時機來讓眾多的儒生代替元老們,掌握國家政權,同時通過打擊丞相來加強自己的權力。在公元前124年,漢武帝便讓平民出身的儒生公孫弘來做丞相,這樣就改變了以前總是由貴族來做丞相的慣例。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漢武帝以當年為元鼎四年,并追改以前為建元,元光,元朔 元狩,每一年號六年。但根據一些出土的文物來看,上面都標有建元、元光等年號,證明建元、元光等年號并非后來追命。
為了進一步加強君主權力,漢武帝用派御史的方式對地方的豪強、官吏進行監督。公元前106年,將全國分成了十三個監察區,每個區叫做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中央的刺史叫做司隸校尉,其他十二個州都叫刺史。
刺史的地位在當時是相當高的,相當于欽差大臣,而且是常年的,在地方還有自己的辦公地點。就“刺史”名字本身來說,其實它已經具備了這種特點?!按獭奔词谴膛e,也就是偵視不法,“史”是指皇帝派出的使者。
漢武帝時任用官吏是多元化的。二千石以上官吏可通過任子,劉徹時期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的蘇武制度使子孫當官;有錢人可通過“貲選”當官;先賢的后裔可以受照顧,如賈誼的兩個兒子就被關照當了郡守。然而,尤為突出的是武帝用人惟才是舉、不拘一格。如皇后衛子夫是從奴婢中選拔出來的。衛青、霍去病分別是從奴仆和奴產子中選拔出來的。而丞相公孫弘、御史大夫兒寬,以及嚴助、朱買臣等人都是從貧苦平民中選拔上來的;御史大夫張湯、杜周和廷尉趙禹則是從小吏中選拔出來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漢武帝任用的一些將軍是越人、匈奴人。而金日磾這樣一位匈奴的俘虜在宮中養馬的奴隸,竟然與霍光、上官桀一齊被選拔為托孤的重臣。這些情況說明漢武帝選拔人才是不受階級出身與民族差別限制的。
漢武帝用人標準是惟才是舉,“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者,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意思是只要愿為漢朝事業奮斗,有藝能、有才干的人,能為將相和可以出使遙遠國度的人都可任用。
正因如此,漢武帝時人才濟濟。班固就驚嘆地說:“漢之得人,于此為盛!”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值得認真研究的。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