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記)
送 親
要說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了,在前不久參加的一次送親儀式中真正讓我體會頗深。
親戚女兒在某機關工作,老大不小了,左挑右選總算把自己給嫁出去了,這也讓為她的婚事煩惱不己的家中老人和其父母都總算松了一口氣。男方也是一位公職人員,小伙子家道很殷實,也很帥氣,倆個人是自由戀愛的。經過長達一年多的接觸,雙方及兩家老人都覺得可以,由于都不小了,經協商便大致擬定了婚期。
首先是定婚,定婚這天,按地方習俗,以男方父母為代表的包括其哥嫂與女方父母約好時間地點,在酒店里雙方共同商磋并最終定倆個孩子的婚期,男方家并出手闊綽地拿出來聘禮(按地方風俗有什么“萬一挑七”(10007元)等等之說)。緊接著便是男方家回去后緊鑼密鼓地做各方面籌備工作,要說娶媳婦讓男方家里焦頭爛額真不過份,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不論是城市或是農村,女方首先開出的條件就是房子,一套房子就是在農村蓋下來少說也得二、三十萬,在城市更多了,再加上置辦家當又得幾萬,平時趕上個年節日,小伙子去女方次次又不能空手。第二個條件便是車子(車子好在沒定牌子,轎車型即可,現在最偏宜的小汽車少說也得四五萬塊吧……),乖乖!這些讓可憐男方家真要是沒有點積蓄還真是拿不下來,據聽說在一些農村,家里娶一個兒媳婦從此便債臺高筑,沒辦法,窮唄!
親戚女兒婚期定陽歷五月二十日,為了造勢,長輩老早就打招乎了,不但紅包得提前送去,發嫁的頭一天晚上還得全員到場——送親。熬了一大夜,早上四點多鐘,總算打探的前來通報,男方接親的車隊來了,作為打招乎,在夾道口接親的就燃放了長長一掛鞭炮,作為回應女方也隨即燃放了一掛鞭炮,意思是告訴對方可以進門了。緊挨著熱鬧戲便開場了,炮聲剛落,接親的一幫年輕人便簇擁著新郎急匆匆的往屋里沖,然而早有準備的女方親戚老早就大門緊閉,并在大門內扯著嗓子喊:不拿紅包莫想進來!雙方討價還價了一個小時,給足了紅包(包內錢數不等)總算是進了第一道關——大門,這還不算,還有第二道關——新娘臥室門,此時伴娘們也早早關上了房門,又是一番要紅包口水戰,直到伴娘們滿意了才開門,年輕人們鬧,逗的長輩們在一旁開懷大笑(據說這也是地方風俗,意為越鬧越熱鬧!),接親的用過銀耳湯、蒸雞蛋早餐后,為了趕時間入洞房便催促回去(實際上回到男方那邊還得通過類似一樣的折騰),此時女方還得有一個兄長或表兄長要將新娘不穿鞋子背著并跨過一個火盆(意為預示著她們小倆口將來日子紅紅火火)。新娘被背上車后,一隊長長的豪華的迎親車隊便在一掛鞭炮聲中緩緩離去,此時新郎還不忘從車窗里探頭向送行的打招乎,稱中午幾點幾分在什么什么賓館舉辦婚宴,敬請都如期光臨!
中午受邀請的客人如約來到賓館,不到十一點大廳里早己是高朋滿座(若是有身份的人家辦喜事去遲了真是不好找位子,有的農村親戚多的,托家帶口一家老小就占滿一桌)。等人來的差不多了,婚禮儀式就算是正式開始了,司儀款款走上主席臺,滿臉堆滿了笑容,首先向來賓們介紹了新郎新娘后,便再向來賓們介紹了新郎新娘父母(現在興起男女雙方合辦婚禮),隨后便有拜高堂(拜對方父母還得拿改口費、也是幾百幾千不等)、夫妻對拜等等內容。老人們上臺講話、親朋故友道喜,獻歌,臺上臺下人員川流不息,再加上席間小孩子們尖叫著串來跑去,現場煞是熱鬧!一場儀式下來少說也得二、三小時,最后留給賓館的是一片狼藉……。
經歷了這一場婚禮,就我個人而言,確實感慨非淺,筆者所想告訴大家的是,男婚女嫁本來是每個家庭都要面對事情,一定要量力而行,節儉辦事是個原則,切不可盲目攀比。試想,如果女方家不顧男方經濟條件,滿口提條件,即使女兒嫁到男方家,面對負債累累的男方家窘境我想她生活的也不會開心,更何況經濟是基礎,也會滋生出許多矛盾,女兒養大著實不容易,但“賣閨女”絕對是個不恥做法,因為你們養老還是要靠女兒女婿呢?他(她)幸福你們才能使你們晚年更幸福,不知大街是否贊同我的觀點呢?
郭立新 于2015年夏隨筆
上一篇: 權力才是“泡茶妹”色誘的獵物
下一篇: 細品深悟《之江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