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社火的表演內容及其現代意義探析
“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神,社火就是在古老的土地崇拜與火崇拜的影響下產生的祭祀“社”與“火”的儀式,現代的社火是對古代祭祀土地神和火神活動的延續。社火由來已久,早在兩千五百年前就已經出現。春秋時期就把立春與立秋之后的第五個戊日即祭祀土地的日子叫做“社日”。杜甫《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中寫:“田翁逼社日,邀我嘗春酒”;王駕《社日》道:“鵝湖山下稻糧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蘇軾《浣溪沙》曰:“旋抹紅妝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排踏破茜羅裙。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道逢醉叟臥黃昏”。由此看出社火在發展形態上由唐發展到宋盛行,于清明豐富,而后祭祀社火的儀式增加了娛樂人心的成分,逐漸成為規模盛大、內容豐富的民間娛樂活動。山西的社火又被稱為“紅火”,當地流傳著許多關于社火的話語:“老百姓要快活,趕會、唱戲、鬧紅火”,“莊戶人,要得樂,唱大戲,鬧紅火”,“唱大戲,鬧紅火,窮苦人盼的就是個這”,“鬧紅火,鬧紅火,婆姨娃娃全家樂”,由此可見山西人民對于社火的熱愛。
一、山西社火神話起源
山西的社火的起源于“火化蒲州”的傳說。在很久以前,山西的蒲州年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老百姓過著非常富足的生活。有一年,東海龍王的兒子化做普通百姓模樣,來到蒲州游玩,他在街市上看到了一個十分漂亮的姑娘,心生想要霸占她的歹念。當他調戲這位姑娘的時候,被幾個老百姓一起狠狠地揍了一頓。龍太子便灰溜溜地回到龍宮,向龍王說了蒲州百姓的許多壞話,龍王自然是十分生氣,他到玉帝面前告狀,并請求懲處蒲州百姓。玉帝下令在正月十五火化蒲州。關圣帝君得知這一消息后,決定拯救蒲州百姓。他變做一名老婦人,來到一戶人家討飯,這戶人家熱情地款待了他。臨行前,他留下一首詩:“正月十五月渾黃,預防災星起南方,紅燈高懸庭堂外,夜過子時兇化祥。”這戶人家不懂詩中的含義,向有學問的教書先生請教。老先生解釋說,正月十五夜里,月色渾黃不明,可能會有火災出現,提醒人們在門前掛個紅燈籠,這樣就可以化兇為吉了,這是上天有好生之德,想要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預告啊。于是這家人把掛燈避災的辦法告訴了自己的親友及鄰居,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等到正月十五晚上,蒲州城里家家戶戶掛起了紅燈籠,遠看就像一片汪洋的火海。老百姓為了更好地迷惑天神,還辦起了社火,燃起了炭火,模擬在火海中逃生的慌亂景象。正月十五那天,玉帝站在云端看見蒲州城一片火海,人們四處亂竄,以為蒲州城已經火化,便打造回宮了,蒲州百姓就此躲過了一場災難。后來,當地百姓便把每年正月十五日定為燈節,扮社火成為其中一項必不可少的節目。
山西社火具有鮮明的地方性色彩,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關于山西晉中社火,值得研究的內容很多,以下僅就其表演內容和現代意義進行描述和分析。
二、山西晉中社火的表演內容
山西晉中的社火分白天和夜晚兩場。白天的社火以游行式的表演為主,夜晚的社火則以燈火為主,但是兩者也并不是截然分割的,很多的節目可以在白天與夜晚相互交叉,重復進行,它們共同組成了令人振奮的晉中社火。
1、白天的社火表演
白天的社火表演有鼓樂、閣蹺、秧歌、車船、舞獸、社戲等,種類繁多,讓人應接不暇。
閣蹺也稱棍,是鬧紅火的主要內容之一,它有大型的鐵棍、一人肩背的背棍、數人前后滑動的挖棍、高蹺等形式,而鐵棍與挖棍最具有晉中的地區色彩。鐵棍的底部是,二尺高、六尺長、五尺寬的矮桌,桌面下兩側有一根一丈八尺長的抬桿,用象征喜氣的紅布裹好,在桌面上固定鐵架,并用各種花環裝飾,表演者站在與桌面固定好的丁字形的鐵撐上,腰間用布裹緊纏好。本人于2012年2月6日“晉中社火節”現場看到,鐵棍表演者多是女孩子,她們的年齡大約在十幾歲、眉清目秀,分別裝飾成古裝戲劇中人物的小娘子、小相公及武生等形象。下面由八到十六個中年人或特別喜愛鐵棍的老年人抬著進行表演游行,他們時而緩慢舞動時而閃動腰際,以統一的節拍上下起伏左搖右擺,由此帶動鐵棍上的小姑娘、小男孩們有節奏地擺動拿著手絹的雙臂。白天的表演本就好看的妙不可言,晚上在表演者身上纏繞各種燈飾,上下翻飛時更如小精靈般活潑靈動,與元宵賞燈這一主題交相輝映。挖棍大多數情況下是作為棍式表演隊伍的開路先鋒出現,起著哄趕觀眾為后面的演員開辟道路的作用。它一般在小型的卡車上扎個支點,架上一根兩丈余長的大抬桿。抬桿的最下端,捆綁著一塊重物,由數個身強力壯的年輕男子控制,抬桿的最頂端,是一個扎制的仙鶴或者是龍或者是鳳凰,將一個七八歲的男孩纏在上面的三角形鐵架上,男孩穿著戲劇中人物的服裝,本人在現場看到數男子合力使抬桿上下左右劃動,小男孩則手持拂塵前后左右甩打,抖動腳部,鸞鈴齊鳴,一會兒與行人平行,一會兒從高空躍下,驚心動魄,煞是好看。
秧歌起源于插秧和耕田的農業勞動生活,是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人們在農田里勞作需要相互協調配合,擊節傳情,興之所至,舞之蹈之,逐漸演變成秧歌。[7]晉中秧歌有扭秧歌、竹馬、二鬼摔跤、大頭娃娃、霸王鞭等多種表演形式。扭秧歌是秧歌類最主要的表演,一般由幾十到上百人的隊伍組成,他們身著具有自己特色的統一服裝,梳著同樣的發飾,腰上系著紅色的長絲綢或是手里拿著扇子,腳步前前后后錯落舞起,手臂隨著腳步的節奏上下左右紛飛,整個隊伍龐大整齊,特別壯觀。大頭娃娃一般在秧歌隊伍前面開場或是尾部收尾,他是表演者頭戴紙制的大頭,身穿與之相應戲服,如《西游記》中的人物形象,本人曾經扮演唐僧,表演時用秧歌的步伐,且做著各種憨態可掬的動作,讓人捧腹大笑。二鬼摔跤是傀儡戲的一種表演形式,現已不多見。演員背部預縛兩個木偶人,僅上半身臂肘可活動,畫著滑稽的妝容,穿著夸張的衣服,作互相抱持狀,所著衣物垂下可覆蓋表演著頭肢等部位。本人現場看到表演者匍匐于地,手臂也套著長靴,兩偶人對面峙立,然后撲滾翻騰互踢互絆,擬作廝打狀,幽默風趣,圍觀的人忍不住大笑捧腹。這些秧歌形式活潑,深受群眾的喜愛。
車船類包括旱船、劉三推車和彩車。旱船是用竹條、木條等編制而成的,四周用綢緞圍合,上面用彩綢及鮮花裝飾。一女子在船中間,用彩帶系船駕于肩上,假裝坐在上面,上半身不動,表現如端莊的大家閨秀,下半身則以秧歌碎步,行走游動于場中。本人在社火節現場看到有一人扮演老船公,口中含哨指揮,手中則持船漿搖曳于旱船之前,巧做行船、繞礁、遇風、迎浪等各種劃船動的舞蹈動作。一般由十幾人的隊伍組成,表演時整個隊伍成波浪形擺動,內容多為古代戲劇中與船有關的故事。因為其大部分表演時間處于跑動狀態,所以也叫跑旱船。劉三推車是由民間傳說演變而來,相傳有一個叫劉三的農民,以推車送人送物為生。一日外出,遇一少女說要去觀燈,劉三便推其而行,到了街市,少女有事進入一家院中,好久不見出來。劉三進院尋找,院中毫無人影,只有一幅古畫掛在墻上,畫下放一串銅錢,少女原來是傳說中的古畫仙子。用木條制成獨輪的車架,左右兩側用布圍合,畫出車輪便是劉三推車了。扮演劉三的演員戴去邊的草帽,帽頂去心,非常符合人物身份。由一女子扮演乘坐車上,用彩帶把車駕起。[8]為了更加愉悅觀眾,現在的表演經過改良,從現場本人看到,兩個表演者邊跳邊舞,動作夸張,幽默風趣,群眾們還紛紛說著表演者臉上豆大黑痣和插科打諢地逗趣用的煙袋,當時氣氛相當熱烈。
此外,威風鑼鼓、舞龍舞獅、晉劇等分別屬于鼓樂、舞獸、社戲類,我們在生活中比較常見,與其他地區相比,雖然有自己的特色,但是也比較類似,便不多描述。
2、夜晚的社火表演
夜晚的表演可謂是美不勝收,一是白天表演的延續,二是看架火,三是燈節賞燈,架火與賞燈更是必不可少。
社火最重要的一部分便是火,晉中也有“沒有架火不算火”的民諺。架火由桌子火、梯子火、牌樓火、黑山火等構成,其中桌子火最為著名也最為常見。民國《榆次縣志》載:“春初迎神賽會,多放架火,南莊村架火尤有名。架桌高矗,常年十二,閏年十三,其桌面作金碧樓閣,全用紙制;頂豎二旗,側簇花幡;綴鋃鐺,中聯炮火若纓絡。然炮面紙條,具各種花樣,有逾纂繡;架火中無直桿,四角各以繩牢之故,它處所無也。”由此也可以看出這里的架火便是桌子火。架火由十二張桌子高高矗立壘疊在一起,寓意一年十二個月,遇到有閏月的年份,就外加一張桌子,象征閏月。每層一個系列,用紙、麻、竹竿等結扎成山石形狀,濃墨重彩繪制出各種圖案懸掛在桌子的各層,用各種彩炮裝飾,并將大量的禮花彈、彩鞭、大爆竹等裝于四周,集雕塑、繪畫、剪紙于一體,整個造型巍峨挺立,玲瓏精致。在架火前,原放一明代刻碑,后毀,但存拓片,人們用拓片制成石碑,立于架火前。在架火前要放一塊石碑,拓片所載原文是:
大明萬歷朝仲春上月上元書馳放焰火碑記
為祝天地水三宮三神,祝普天同慶賀新歲之五谷豐登,請免水陸之災,風雷冰雹之害,降神火之威,壓瘴氣之滋生焉。
敬此流芳,社以神之體民,以火之望,普之以四面八方,借泰山之勢,以火為望,社生靈,持以此山火為延慶。
樹立此碑,繼世永昌
萬歷皇朝歲在甲午仲春正月甘四日立。
當地人用架火向“天地水三宮三神”祈禱,祈求三位神靈在新的一年里保佑當地可以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免除水旱、風雷、冰雹、瘴氣等自然災害,他們認為,神靈一定會體恤民情,旺火一定可以驅除種種不吉,所以借用架火的山形火勢,祈福納祥。架火一般由專人點燃,為保障群眾的安全,大家都被隔離在二、三百米之外。現在的架火加入了聲、電、光等科技元素,燃放時由下至上層層爆破,霎時間天上地下交相輝映,火焰騰空、萬炮齊鳴,更是妙不可言。本人于2012年2月6日晚上在太谷縣第一中學看架火。燃放時,氣勢宏大,氣氛濃烈,五光十色,流光溢彩,讓人目不轉睛,現場周圍的人群中不斷有人感嘆架火之美。
晉中的燈火名揚天下,其中以太谷的燈最為著名。“榆次的架火,太谷的燈,徐溝的鐵棍愛煞人”,太谷燈比較早的燈叫紙糊燈。紙糊燈制作比較簡單,燈架由竹條、鐵絲等彎扎而成,外用透光紙糊裱,然后彩繪,內可點蠟燭。雖然材料簡單,但這種燈的造型千姿百態,應有盡有,有各種動物燈、各種瓜果蔬菜燈等等,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普通百姓都可懸掛,充分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由于紙糊燈經不住風吹日曬的侵蝕,很容易損壞,民間藝人逐漸用透明的紗布取代了透明紙,因而把紙糊燈又發展為紗燈。紗燈的顏色一般為紅色,代表喜慶、吉祥,造型與紙糊燈一樣,但比紙糊燈要經久耐用得多。太谷燈價值較高的燈是宮燈。宮燈制作的技術要求很高,用料非常考究,主架用的是名貴木材,周圍造型精雕細刻而成,鑲嵌有彩繪玻璃,上有三國、水滸、封神演義等人物,或者彩繪花鳥魚蟲,下方四周有彩穗玉佩裝點,顯得豪華氣派。太谷人后來逐漸學會了宮燈的制作方法,但由于造價較高,僅是富貴人家的專利品,普通百姓可望不可及,只能望“燈”興嘆了。如今,這種宮燈已所剩無幾,因而顯得更加珍貴。每年春節、元宵節期間,太谷縣城鄉群眾幾乎家家懸掛花燈,每到夜晚,大街小巷燈火通明,照如白晝,特別是縣城的新建路、西環路、南街、東街、西街等主要街道,璀璨的花燈一眼望不到邊,使太谷城真正成了“天上的街市”、“人間的天堂”,由此便可看出太谷人民對的熱愛。每年的元宵節前后,太谷都還會有各種各樣的花燈擺放,供人們欣賞。這些花燈制作大都采用了現代的高科技手段,集聲、光、電為一體。電動造型燈、臉譜燈、荷花燈、牡丹燈等應有盡有,造型別致,設計精巧。本人于2012年2月5日看到太谷新建西路文化廣場擺放著最具特色的是“地震儀燈”,它仿造東漢時期張衡的地震儀所做。下盤直徑約五米,高約十五米,中間用鋼筋做一圓柱體支撐,圓柱周圍有八條龍分別朝著八個不同的方向圍繞,與這八條龍平行的外圍還有八條龍,在圓柱的頂端又分別鑲嵌了八條小龍。遠看,整體造型優美,展現出“群龍爭輝”的龍年主題,近看,每條龍又神態各異,展示著自己的特點,紅的熱烈、黃的至尊、綠的清新等,象征著人們對龍年的企盼也如這些龍一般向上奔騰。
三、山西晉中社火的現代意義
社火在山西晉中這片土地上傳統悠久、源遠流長、經久不衰,是歷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現在流傳下來的民間風俗越來越少,社火便是其中之一。每年的正月十五,人們總是在自己所在的市縣主要街道上鬧社火,社火隊伍龐大,綿延數千米長,觀眾人山人海,有寒風抵擋不了的熱情,而它所體現的現代意義更值得我們去探析。
1、旅游開發,弘揚傳統節慶
“民間藝術源,提煉顯神跡”,為此具有創新精神的山西人民將社火做了深度的開發。山西人民將社火與晉商民俗文化相結合,將其打造成冬季旅游的亮點“晉商社火節”。從2001年開始,晉商社火節于每年農歷臘月十八至正月十八進行,歷時一個月,分別在靈石王家大院、祁縣老城、榆次常家莊園、平遙古城、榆次老城、介休綿山等地舉行。它以游晉商故里、觀民間社火、品山西面食、賞民俗風情等來集中展示山西特別是晉中的民俗和民間藝術的魅力,不僅有鮮明的區域特色,而且,顯示出黃土地的氣魄與精魄,更是突出了山西人粗獷、豪放、古樸、熱烈的特點。2004年,晉商社火在上海旅游節大展風采引人注目,被譽為“東方一絕”。晉商社火以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風格鮮明的特點,成為中國社火文化的典型代表,2007年,晉中市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全國唯一的“中國社火之鄉“稱號。2008年,晉中市人民政府成功舉辦了“中國晉中社火節”,并在首屆“節慶中華獎”頒獎典禮上榮膺“弘揚傳統節日”綜合大獎。2009年,“中國晉中社火節”又榮膺全國節慶最高獎“節慶中華十佳獎”。2010年,“中國晉中社火節”再次捧得“最具民俗風情獎”獎杯。2012年,“中國晉中社火節”以“民樂、樂民”為主題,在榆次、太谷、祁縣、平遙、和順、左權等地舉辦了獨具特色的社火節。以太谷地區為例,在文化廣場舉行大型燈展、威風鑼鼓大賽以及乒乓球、籃球、羽毛球、太極拳、摔跤對抗等友誼比賽,新建路街頭經行社火游行表演,太谷縣第一中學、五零八航天研究所等地舉行焰火架火晚會,在匯演中心一樓舉行大戲鬧新春戲劇展演等,讓太谷地區的民眾歡聚一堂,洋溢著龍年的喜悅。正月十五山西衛視做了榆次和平遙地區的實況播放,讓國內外的朋友與晉中人民共享這歡樂的時刻。
2、放松精神,娛樂生活,促進鄉村文化建設
隨著社會主義不斷發展,農村的經濟得到轉型,農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幾大的改善,傳統農業文化、小農意識的影響逐漸減小,農民生活方式也從傳統的“二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轉變。隨著閑暇時間的不斷增多,娛樂消遣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除去一般室內的打撲克、搓麻將,還能看到老人們練太極,較年輕的婦女們一起跳舞,以電視、電腦為代表的現代傳媒更是深入到農村的每個角落。傳統的社火在現代化的娛樂中就顯得“鶴立雞群”,它不僅讓農村人重新認識古人對于土地與火神的崇拜,而且促進他們在即將到來的春耕時節懷著對土地的敬畏更加勤奮的勞作,同時,社火的表演要求人們積極去思考和發揮想象,以更加歡樂有趣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娛樂大眾,有利于農村人剔除因循守舊的保守思想;很多表演內容比如鐵棍,要求人們互相交流共同協作,把最好的狀態呈現出來,這就在不知不覺中讓農村人齊心協力、團結一致,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凝聚力和鄉村的向心力,這些都讓人們不由得去關注、積極準備與體驗。每年春節剛過,村里的老老少少便開始忙活起來,大家各顯其能。老人們給鐵棍、背棍、旱船等做著裝飾,男人們練習著威風鑼鼓,婦女們有的忙著扭秧歌的排練,有的練習抬花轎,小孩們也不甘示弱,或是準備這上背棍、鐵棍,或是湊在隊伍中間扭秧歌,每天都是忙忙碌碌,一派祥和的景象。等到正月十四,大家便開始迫不及待的在村子里的大街小巷走起來,隊伍浩浩蕩蕩,綿延著過節喜悅。等到正月十五,大家更是早早到縣城的大街排隊準備表演了,冬天的寒冷都被這樣的熱情融化。在社火活動過后,農村人也更加注重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白天人們辛勤勞作,傍晚人們便會聚在一起打門球,扭秧歌,跳舞,其樂融融,當然他們的主旋律永遠都離不開嘮嗑,從日常的生活到土地的耕種與自己工作遇到的事情,再到與農村人息息相關的“三農”政策,潛移默化的交流了思想,提高了各自的精神文化,促進了鄉村的文化建設。
“歲月悠悠,時光荏苒。兩千五百年來,以食為天的華夏民族對土地和火神的崇拜從無間斷,在母親河邊、太行山下得以代代相傳,且日益興盛——威風鑼鼓震天響,大嗓門吼出豐收的喜悅;秧歌高蹺飛旋舞,甩膀子扭出美好的祈愿……綿延千古的民間社火,如今已成為當地承續傳統、凝聚人心的文化品牌,并由這些興起盛大的狂歡節日——中國晉中社火節!”這便是對晉中社火最好的評價,這一中國民間藝術奇葩閃爍出輝煌的光芒,儼然成為晉中的文化民片之一,晉中人民也將為打造“東方圣誕節,中國狂歡夜”的“中國晉中社火節”而不斷努力。
上一篇: 生活難道就要一直灰色下去嗎
下一篇: 生活的舞者——原來生活可以更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