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玉粽飄香,一葉輕舟追憶童年;懸碧艾驅瘴,一把搖扇夢回故里。故鄉的端午節,是一首曲聲悠揚的豐收歌,是一段歲月靜好的時光,是一道永駐心間的風景。
——題記
又是一年端午節,又是一季粽飄香。每逢端午佳節,品嘗著母親包的三角粽,聞著艾草獨有的清香,我的耳邊便會響起兒時那熟識的歌謠,“麥兒熟,杏兒黃,包谷豐收堆滿倉,忙里偷閑度端陽;竹葉青,鴨蛋黃,蒜頭解毒艾葉香,五彩絲線戴身上。”這首孩子們口中誦唱的歌謠,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莊稼人,對傳統節日的惦念和農忙時節小憩的滿足,是瘋跑在麥場里皮膚曬的黝黑的孩子們對甜蜜生活的無盡向往。回想起小時候,每年的五月端午這天,大人們都會放下手頭總也忙不完的農活,和一家老少歡歡喜喜、熱熱鬧鬧的過上一個鄉俗濃厚的節日。
驅邪排毒
一大清早,當太陽剛剛爬上山坡,青草上的露水還沒散去,家里的男人和女人們便開始忙碌起來。
男人們嘴里叼著煙袋鍋,手持鐮刀徑直走向不遠處的山坡,割上一捆艾草晾曬在麥場上,等濕氣完全蒸發后便將它掛在屋檐下,以驅走邪氣,逢兇化吉,保全一家人的健康平安。
女人們則用宏亮的聲音把孩子們叫起,把他們帶到村頭的小河邊,用粗糙有力的手挽起清涼的河水,給每一個孩子洗臉,洗眼睛,一遍洗一遍還念叨著,“五月端午洗洗眼,一年到頭不害眼”。接著,還要到青翠欲滴的竹林里,掐一把嫩嫩的竹葉,回家熬上一大鍋清茶,讓老人和孩子們就著煮熟的蒜頭,每人喝上一大碗,說這天喝了竹葉茶,吃了熟蒜頭,身上一年都不會生毒瘡。
那時,這古老而純天然的驅邪“排毒”方法,從來沒有人去考證它的功效,只有虔誠的篤信,篤信經過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風俗定有他的可取之處。
美味佳肴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我們這些生活在鄉下的孩子們,總會扳著手指頭巴望著各種節日的到來,急切的盼望無非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在節日當天,可以告別粗茶淡飯,能夠美美的吃上一頓豐盛的“美味佳肴”。端午節也就是這些節日中的一個。
這天,外婆會早早的煮上一鍋香的流油的紅皮咸鴨蛋,寓意以后的日子能夠過的紅紅火火,和美富足。
母親會包出一鍋拍味道不同的粽子,紅棗餡的、花生餡的、紅糖餡的、綠豆餡的。每個粽子都飽含著美好的期盼,期盼著來年五谷豐登。每個粽子都蘊藏著綿長的情思,那里有對長輩的孝心,對孩子的疼愛和對眼前幸福生活的滿足。
父親則會到集市上割回兩斤五花肉,與母親的粽子一起蒸煮,當碧綠的粽子熟了,香氣四溢的五花肉切成片涼拌盛盤,紅的誘人的鴨蛋擺上八仙桌,全家人便會親親熱熱的圍坐一團,一邊享受這少有的美味,一邊津津有味的聆聽著外婆講述著端午節的由來,講述著神乎其神的民間故事。
這是生活在城市的人們永遠都無法感受的愜意與美妙。
慰藉心靈
說起我心目中端午節的重頭戲——纏五彩絲線、戴七色香袋,我便無法掩飾內心的喜悅,因為這個習俗是家中的女兒可以獨自享有的。
色彩鮮亮的五色絲線和花花綠綠的碎布,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晚上經過母親獨具匠心的編織縫制,再加上各種香料的浸染,就變成了具有神秘色彩的飾品。之所以說他們神秘是大人告訴我們,他們的鮮艷和香味足以嚇跑毒蛇,在夏天雨季沒有來臨的日子,睡在外面毒蛇是不敢靠近的。
懷揣了對美的渴望和對神奇力量的深信不疑,端午節一大早,我便迫不及待的把他們戴在手腕兒、腳脖兒和胸前,跑到村頭,和小伙伴們比著誰的漂亮,比著誰的聞起來更香,那份自豪與炫耀早已抹去了常年沒有新衣服可穿的遺憾。如今想來,那一針一線,一環一扣應該是母親對我幼小心靈的慰藉,是期盼我四季平安,健康成長的心愿。
又是一年端午節,此時此刻,不知道兒時的伙伴是不是也會像我一樣,追憶著家鄉端午節的風俗與趣事,回味著那濃濃的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