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雜記
來源:作者:李維康時間:2014-03-06熱度:0次
一
今天是我來重癥監護室照看愛人的第三天。
這是一個能夠容納20個床位的超大病房,每一個床位都用布簾隔成相對獨立的單位。這樣的病房我還是第一次見到。我私下打探了一下,說是為了搶救方便。
重癥監護室里的病人都是高危病人,他們隨時都會撒手人寰,告別親人,他們不知道這一秒鐘睡了,下一秒鐘能不能醒來。對于重癥病人來說,戰勝心理的恐懼有時甚至與戰勝病魔同等重要。看到幾乎每天都有病人在眼前咽下最后一口氣,是重癥監護室的每一個病人及其家屬最最不能承受的哀傷——下一個,又會輪到誰呢?
作為陪護,早晨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看看熟睡的愛人呼吸是否均勻,頭頂上方監護器顯示的心率、血壓是否降了下來(兩者都超出正常值過高)。待看到那上面顯示的居高不下的數字,繃緊的神經更加緊張起來。望著病床上一臉孩子氣的他(一典型的孩子王,如射雕英雄傳中的老頑童周伯通),我深吸了一口氣,再次告誡自己:堅強點,一切都會過去!
方苞在《獄中雜記》曾說獄中的不自由,每天都只能重復著從窗口到門,再從門到窗口的七步,那種苦悶與難耐,非常人難以想象。想來方老前輩沒有住過重癥監護室,沒有體會過躺在病床上不能隨便翻身、隨便活動、甚至隨便吃喝的境況,不然,他老人家會慨嘆“我還是呆在牢房的好!”
二
監護室里沒有黑夜,電燈通宵達旦地亮著。過度的緊張和勞累,使病房始終彌漫著陰郁的氣氛。陪護們盡量壓低的嗓音以及病人微弱的呻吟聲,是監護室永恒的主旋律。作為陪護,在這里,你不能生氣,不能歡笑,你所有的言行都要時刻配合病人:他內心的絕望,他心里的滄桑,他情緒的波動,你都要觀察入微,并隨時報告給主治醫師,然后在醫師的指導下,適時地予以調整,以便讓病人走出死亡的陰霾。在監護室你會常常看到陪護們在洗手間、在布簾后、在醫生辦公室悄悄地落淚,他們哭紅的眼睛從來不會讓病人看到,病人看到的只是他們臉上洋溢的歡快,那是病人能夠戰勝病魔的希望。可他們內心的憂傷,他們對未知的恐懼,他們身心的疲憊以及遭遇病人的不理解、甚至是不可理喻又該到哪里尋求解脫呢?
緊臨我們的2號床是位糖尿病并發癥引起的心梗病人,此人年逾五十,從他的家屬斷斷續續的談話中得知,他是位南方人,擅長烹飪,做得一手好菜,平時是美味食品滋潤慣了的,但在這里,要遵醫囑,飲食宜清淡。家屬出于對他的愛護,便謹遵醫囑,所送飯菜盡量偏輕偏淡,不想卻觸怒了此君,對妻子是一頓臭罵“這也不讓吃,那也不讓吃,餓死得了!”其妻無奈,只好瞞著醫生,偷偷給他做魚吃。如此這般,他倒是滿意了,可他的寶貝女兒得知情況后不愿意了,所以妻子是兩頭受氣,左右為難,最后協調的結果是由他的妹妹負責他的一日三餐,并且保證每天都能讓他吃上肉,他才稍稍消減了怒氣,情緒也漸趨緩和。他的妻子對他是愛恨交加,在他視線范圍之外,總要攥緊了拳頭狠狠地揍他一頓,以解心中的怨懣之氣。
三
病房的作息時間有點近似軍事化。醫院規定:早晨七點半以前必須洗漱、吃飯、雜物整理完畢,否則就會招致當班護士的訓斥。這里的白衣天使都像木偶似的,面無表情。也許是見慣了死亡,生死對于他們來說,就像天要下雨、刮風那樣平常、自然。但我認為(當然,不是因為我是病人家屬這個身份)天使的職責就是為病人傳遞福音的,無論世事如何變遷,世風如何日下,天使的笑容是不該消失的。
也許是醫護人員對病人太過漠視,病人及其陪護人員倒能互相體諒。按病房規定,晚上九點除了護士站以及公用燈之外,其余布簾隔間的燈光都要全部關掉。但若是哪個病人有特殊需要,也可以開燈處理,大家絕無怨言。有20多位病人的大病房,大家又素昧平生,能夠做到體恤別人、和諧相處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在病房的第四夜,半夜睡得正酣,忽聽一病人疾呼“抓住他,抓住他。”眾人皆被驚醒,我抬眼看了看頭頂上方的監視器屏幕,上面顯示著0:38分。值班醫生以為是有小偷,查問后得知是病人做了噩夢,眾人皆虛驚一場。但是大家沒有表現出任何不滿,也許是太累了,不一會兒,病房里的鼾聲便此起彼伏,只剩下值班的醫護人員還在來回穿梭著查看監視器、換藥、處理緊急事務。
缺少天使笑容的遺憾仿佛被這一無形的和諧深深地抹平了。
四
超大病房的空氣質量相當差。為了改善,每天早晨,值班護士都要親自或是要求陪護人員打開窗戶通風換氣。但由于天氣寒冷,病人常常是還沒等到護士走遠就要求關窗。第五天的早晨,在我應要求打開窗準備拉上窗簾時,病情稍稍好轉的愛人竟然用手示意我停下。“今天陽光不錯,讓我好好享受一下,好久沒有見到這么燦爛的陽光了。”因了這滿床的晨光,他漸漸變得紅潤的臉上第一次綻開了暖暖的笑容,爛漫的如同一天真的戲水孩童。對于一個健康人來說,享受陽光是多么平常的事,但對于一個不能隨意活動、不能下床的病人來說,能夠享受到如此的日光浴卻是一種奢侈。如此,一場大病帶來的不僅僅是災難,更多的卻是對人生、對健康、對親人、對擁有的重新理解和詮釋。大病之后,你會更珍惜擁有,心胸會更開闊,面對生死會更加坦然。也或許你會更加脆弱,更加憤世嫉俗,更加貪戀富貴。但,無論是哪種選擇,你都應該明白:大病只是身體的自我保護功能向你發出的一次刺耳的警報,至于你如何反應,那就要看你自身的修為和造化了。這一點,從病人看到探視者的態度上可見分曉——達觀的病人在有親戚朋友探視時,表現的是極度的淡定,能夠平靜的談笑,爽爽朗朗,不帶一絲的憂傷;相反,悲觀的病人則是哭哭啼啼,唉聲嘆氣,怨天尤人,弄得親友也跟著愁眉緊鎖,郁郁而去。平常愛說看淡生死的人,在真正面對生死時,卻是極度的恐懼。也許,這才是人世真正的悲哀與無奈吧。
五
愛人手術后的第五天,監視器上顯示的血壓和心率終于降了下來,第六天,在確定這兩項指標較為穩定后,考慮到監護室的床位緊張,主治醫師通知我們下午搬到普通病房。聽到要轉入普通病房,愛人興奮得合不攏嘴,待到護士用輪椅推著他轉病房時,他一邊高興地與病友告別,一邊念叨著“我是普通病人了,我是普通病人了”。看那一臉的純真,心底不由升起一種復雜的感覺,至今我仍分不清那是憐憫,還是同情,還是別的什么。只是覺得,無論怎么達觀和堅強的人,時間久了,都會受病魔影響,只是程度多少而已。
新病房是個雙人間,病友是個60多歲的村支書。事后聽護士說,他的心臟病已經引起嚴重的腎衰。也許是端慣了村官的架勢,此老爺子脾氣暴躁,話不養人,常常惹得陪護的夫人氣的打哆嗦。但礙于他病人的身份,夫人是敢怒不敢言。我們搬進去的第三天的凌晨四點,我睡的正酣(前半夜身為基督徒的老太太一直在禱告),突然被老太太狂怒的咆哮聲震醒,老太太含混不清地數叨著“你對我是老好?我這般侍候你你卻處處發難?咱家是老有錢?你冤枉我跟醫生勾結阻止你出院……”細聽方知是老爺子在醫院呆膩了想出院,醫生不允,就把怨氣撒到了夫人身上。想必夫人是忍無可忍,再也顧不了老爺子是位病人了。俗語常說:床前百日無孝子。親身體會,方知做一個孝子是如何的不易。單是病人因身體不適而引發的嘮叨就會讓家屬頭皮發麻,更別說自身的身心疲憊。
受夫人一頓搶白,老爺子再不發聲,大概是自覺理虧,后又連連給夫人賠不是,夫人才停止了聲討。這一場戲看得我是困意全消,生物鐘全被打亂,剛剛好轉的神經衰弱再度襲來,之后腦袋便如鉆進一群小蜜蜂,一直嗡嗡了好幾天才緩過勁來。
六
雙人病房原是個急救室,由于床位緊張,里面加進了兩個床位。但急救所需的器具還在里面存放。護士和醫生一會兒是查房的,一會兒又是測體溫,一會兒是換藥的,一會兒又是拿急救物品的,所以房門總是關不上。
中國有句俗話,說的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這話可真實際。醫院的生意可真是興隆。病房外面的走道里鋪滿了床鋪,百十米長的走廊竟然擠了20多張床。由于急救室的門關不上,室內的病人與急救室走道外的病人也就有了交流的便利。斜對著急救室的床位自打我們搬進的那天已經換了好幾個,他們大多病情較輕,觀察兩天也就出院了,且大都是老年人,所以印象不深。愛人住院的第八天,走道外的床位又換了病人,這次是個年近四十的婦女。年輕,性格又開朗,整天樂呵呵的,像個彌勒佛,很是招人喜愛。我跟愛人私底下都稱呼她為“老吳”(姓吳名金枝)。老吳算是個特別的病人,她的病情不重,只是輕微胸悶,需要輸液,留院觀察幾日。沒有輸液的時間,老吳就在走道轉悠,跟這個病人搭搭訕,跟那個陪護聊聊天,很是輕松自在。后來我們搬到單人間,離老吳遠了點,還真有點不舍,不過老吳常來我們病房外的走道與其他病人聊天,能時時聽到她爽朗的笑聲,也讓我們高興不少。
老吳長相一般,胖胖的,低低的,屬于在人群中找不著的那一種,但她的樂觀與溫和卻給人留下深深的回味,時至今日,我仍然能夠回想起她笑臉盈盈的樣子,那種真誠的問候,善意的開導,貼心的交流,給人一種如浴春風般的溫暖,無論何時想起,心底都會涌起暖暖的感動。我常想,老吳真乃一高人,只是淺淺的一笑搭上幾句輕描淡寫的關心,就牢牢抓住了素昧平生的人的心,讓人對其久久不忘,心存戀意。這種因天性慈悲而散發出的人格魅力又豈是那個滿腦子“別不把村官當干部”的村支書能夠企及的?
七
單人病房的斜對面是個雙人間,里面有一位也是胸悶的古稀老人。此老爺子性格豪放,聲如洪鐘又相當健談。聽其話語,知其是位離休干部,老伴已在多年前離他而去,有一獨子,已成家立業。在我們住院的這段時間,從未有見他的兒子來看過他。到樓下買飯、掛著液瓶去廁所,都是他獨自完成。但是每次聽到他給兒子打電話都說自己沒什么大礙,自己能夠應付過來,要兒子不要來醫院照看他,那樣來來往往的耽誤工作。我曾暗暗為老爺子叫苦:身患疾病,身邊卻沒有一個說話的人,他的內心該是一種怎樣的酸楚?在他處處為孩子著想的時候,他的兒子可曾想過老爹心中的孤苦和脆弱?難道工作真的那么重要?重要到可以把親情置之度外,可以忽略一個孤苦無依的老人?那可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呀,他的一生又還有幾個春秋呢?都說養兒為防老,但從這位可憐的老人來看,還是養好自己的身體,萬事不求人的好。好在此位老人樂觀放達,并不介意。如此,做人還是豁達點,不然,最終苦的還是自己。
八
醫院如一小社會,人員龐雜,等級分明。無論是醫生、護士、護嫂還是清潔工,都能從他們說話的語氣與腔調上判斷出其在這個醫院、這個病房的身份和地位。
早晨六點,天還沒亮就單個悄悄走進來量血壓、記錄昨晚飲水、吃飯數量的是實習生,他們說話溫言軟語,雖然沒有笑容,但還算和氣。七點鐘,兩三個護士一起來到病房,其中的一個黑著臉且大聲吆喝著“七點半以前把飯吃完,把床鋪、雜物整理干凈”的是當班護士,屬于醫院的正式員工,緊跟其后的幾位則可能是實習生。八點鐘,醫院開始查房,走在前面、氣場十足且一臉嚴肅的是護士長、主治醫師或是科室主任,跟在后面唯唯諾諾、一臉崇拜的則是普通醫生或是實習生。見了哪個病人都陪著笑臉的是護嫂或護工,他們是醫院最忙碌的人,從早晨六點到晚上七點,打掃衛生、清洗被罩、床罩、管理陪護的租借用品,一刻不得閑。這些護嫂和護工、以及打掃病區的衛生人員大多是下崗人員、或是附近的村民。在醫院這個大雜院里從事的都是最臟和最累的活。他們一到病區就開始忙碌,象一群小蜜蜂,穿梭于各個病房與衛生間之間。他們中的大多數都默不作聲,吃苦耐勞,沒有怨言;也有一邊干一邊抱怨個不停的,不是埋怨病房的條件太差,積滯陳厚,不好打掃,就是抱怨病人及其家屬沒有公德,亂扔垃圾。有一位在重癥監護室負責衛生的老爺子是一典型,每次見到他,都會看到他拉著個苦瓜臉,嘴里不停地嘮叨著,讓旁觀的人對其是又憐憫、又同情,有時還有些許的反感。每當有這種情緒的時候,我都要責備自己缺乏同情心,沒有體會當事人的心情。所以,再次見到他時,我就主動向他問聲好,或是微笑點頭。久之,再見到我他竟然能夠高興地打個招呼,精氣神也足了許多。這對我是個不小的震撼:和諧源自于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相待,你摒除掉身上的優越感,然后友愛地對待別人,別人也會對你以禮相待;相反,如果你戀戀不舍自己高高在上的優越感,自我欣賞,自我陶醉,你周圍的人也會對你“刮目相看”,疏而遠之……
手術第十四天,醫生終于同意我們可以帶藥出院了。這之前我們也申請過,卻遭到了醫生的堅決回絕,為此,愛人還亂發了一頓脾氣—他在醫院實在是呆膩了。
終于可以出院了!我相信,對每一個走出醫院大門的人來說,都不會有還想再來的念頭。那是一個讓人想起都會發抖的地方。
所以,醫院大門上懸掛的橫幅從來不會寫 “歡迎下次再來!”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