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風20140123
來源:作者:齊魯風時間:2014-02-02熱度:0次
刊頭照——臨沂 蘭山 園博會 沂南園 諸葛亮城 阿文/攝
刊頭題字—— 陳英繽(廣東廣州禺山書社)
1——今天是你的生日——(獻給本報)
1986年1月23日,那天也是周四,那天也是大寒過后的第三天。本報的前身《山東地質報》,向著春天,應運而生。
轉眼,二十八年過去了,報紙幾易其名。當年,秉承“在美好的年華干美好的事業”的一幫子年輕人,都已年過半百,早生華發,有的甚至已英年早逝。可以說,把青春乃至生命獻給了這張報紙,獻給了無悔的事業。
春天,就要到了。馬年就要來了。在這樣的一個時刻,想起報紙的生日,禁不住熱淚盈眶。遂再戲作藏頭打油8句,以示紀念。期望大家在未來的日子里,一如既往的關注關心關愛她!很快,她要進入而立之年了! ——編者
二為方針辦報紙,
十分投入搞宣傳。
八方四面讀者廣,
歲豐年稔天地寬。
生花妙筆歌山岳,
日昃旰食走海川。
快馬加鞭齊努力,
樂此不疲年復年。
2——夢回故鄉
作者——李炳來
常回家看看,不知是多少游子夢想。特別是在春節這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里,真得恨不得插上翅膀,回到那令人魂牽夢縈的故鄉,去體會一下舉家團聚的溫馨。
在我的記憶里,已數不清有多少年沒回家過過年了。先前工作在部隊,春節前后正是一年工作最忙的時期之一,干部調整、新兵下連,哪樣工作都難以脫身。轉業到地方后,雖然工作性質變了,但短短的七天假期,經不起往返的旅途折騰。
進入臘月,每當遠處傳來喜慶的鞭炮聲,我的心也就飛回到那遙遠的故鄉,童年的記憶,象夢境一樣不時地浮現在我的眼前。
夢回故鄉啊,我時刻忘不了我那年近八十的老娘。盡管她身體還算硬朗,但年齡不饒人。時至今日,我不但不能在母親膝前盡孝,還時常讓母親為我的冷暖牽掛。兒行千里母擔憂啊,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不論到什么時候,在母親的心中,我們都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我的老家山東嘉祥,是全國有名的煙花之鄉,因而在那里年味更濃。在部隊時有次外出,我問一位正在賣煙花爆竹的當地老鄉,怎么不弄一掛放放?他說,這都是錢,哪能放著玩。
放著玩,哪能叫放著玩,這叫招攬生意!老家人就是這樣認為的。在趕年集時,一個挨一個的鞭炮攤,不要命地比著放。你的響,我的比你的還響,不信就再放一掛聽聽。在那里,他們好像不是在賣鞭炮,而是在進行鞭炮比賽。
賣不了放了!時常有人這樣扯開嗓子高聲的喊。那樣的場景,也許只有在我們那里才能看到。
家鄉的年,也過得格外豐盛有味。嘉祥是魯菜的發祥地之一,逢年過節,一般的農家都要準備十樣八樣的調料,就是平時居家過日子,也都講究色、香、味、型,把飯菜做的有滋有味。“不求魚肉天天有,但愿美味在案頭”,嘉祥人追求的就是這個品性和味道。這過年的時候,就更不用說了。
到朋友家串門,不用事先準備,十分鐘八分鐘的,就都能給你端上幾個象樣下酒菜來。
走進嘉祥縣,嗩吶聲不斷。嘉祥是我國著名的“嗩吶之鄉”,到嘉祥而不看看這里吹嗩吶的,那就等于白來一趟。
說是看這里吹嗩吶,并不是現在影視業發達了,我們什么都想一睹為快,而是這里的嗩吶,聽是一種享受,看是體驗瘋狂。這事您一定要當心,因為在您看過嘉祥吹嗩吶的后,你就會小瞧那些時常在電視上搖頭晃腦的藝術家們。
嘉祥人吹嗩吶,鼻孔里插上兩個一寸多長的釘子,照樣演奏;嘴里抽著香煙,用鼻孔也能吹出優美的曲子。他們有時吹著吹著,就能從嘴里扯出幾丈長的彩紙來。把雜技、魔術的精華等柔和在一起,什么“火燒葡萄架”、“二龍吐須”、“二龍戲珠”,美不勝收。
到嘉祥可以看吹嗩吶的機會特多,除了一些比賽、演出之外,這里婚喪嫁娶、添丁祝壽、開業慶典,都時常請個嗩吶班子吹上一回。一件事就吹上個三天五日,也不算稀奇。
夢回故鄉啊,那里的一山一水,都烙進了我的心靈。嗩吶聲聲慶豐年,人逢喜事精神爽。我今年雖然沒能回老家,但我相信老家的一切,比我的夢境更加輝煌。
(海陽市政協文史委)
3——小 年
作者——董興民
臘月二十三,灶神爺上青天。按照家鄉魯中山區的習俗,小年的晚上要吃餃子,放鞭炮;不斷的鞭炮聲似乎意味著年真的來了,而且還要吃芝麻糖,祭灶,就是把貼在墻上的灶王爺畫像,撕下來,燒掉,而且還要弄些草料(牲口吃的飼料),寓意灶王爺騎馬回天上。這些可能只有我們那里有這個習俗,而且過年還要貼對聯,迎財神爺,貼灶王爺。灶王爺貼在廚房,財神爺一般貼在正屋里面。而且過年要疊元寶。燒香,磕頭,放鞭炮。我不認為這是一項迷信,我感覺這是一個古老的習俗。比起在繁華的都市過年,多了很多情趣,城市里過年很乏味。沒有一點特色。像我們這些出門在外的人,過年回家給長輩拜年磕頭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淳樸的民俗可以肆無忌憚的放炮,不像在城市里因霧霾的出現要受到那么多的限制。蒸饅頭、蒸年糕、包餃子,炸魚、炸肉、炸丸子,非常喜歡母親做的菜,很好吃。
按風俗,小年算是春節的前奏,從這天起就要進入除舊迎新的狀態了,祭灶掃塵、置辦年貨、寫春聯、剪窗花、掛燈籠,樣樣都要按部就班。過年對中國人是大事情,年過好了,一年都順利,年沒過好,一年都都鬧心。所以,過年的準備工作必須做得細致充分,絕對馬虎不得,其中,最重要、工作量最大的部分當屬準備年貨了。不知別人感覺如何,反正這些年我覺得辦年貨越來越不容易,越來越勞神費力,每年都為這事耗死不少腦細胞。
身在外地20多年了;一到小年,積攢了一冬的思鄉情懷便涌上心頭,臘月二十三的一大清早,便發動車攜妻帶子向著家的方向啟程。
一路停停走走捎帶一些當地的土特產,夜幕將臨時車子剛好抵家,順著古老滑溜的青石板路,悠閑地走著,更顯現出小村幽靜和淳樸。正走間,一絲冰涼掠過臉頰,朝著路燈的光束看去,只見星星點點的雪花如精靈般翻飛著。“呵,下雪啦!”不想竟和孩子一起大聲地喊了出來,走路的腳步一時間便也有了雪花般的輕盈。這場突然造訪的雪,像是上天賜予我們的新年禮物,為我們過年的心情增添了意外的欣喜和快樂。
雪,起初還略帶羞澀、遮遮掩掩,不久就按捺不住舞蹈的快樂,肆意地在天地穹宇間炫舞起來。大朵大朵的雪花輕盈、飄逸,自幽深的夜空緩緩綻放,像徐徐盛開湖面的蓮,帶給人無數潔白的遐想;高矮不一的樹木,枝上綴滿厚厚的積雪,頓然有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意境;節日里盛裝的小山村籠罩在一片銀裝素裹中,與流光溢彩的農家樂飯店交相輝映,美輪美奐,宛若仙境。村文化大院里大紅的燈籠和中國結,在銀白的雪中分外顯眼,那濃烈的色彩、濃郁的情結,無不在這個雪夜躍動著團圓和喜慶的期盼。
回到家了,大哥和小弟都在,每人回到家里都是帶著大包小包的,像是盛放著鼓鼓囊囊的親情。母親照例在廚房忙乎著,幾個兒媳婦圍在她的身旁,一邊幫忙打下手,一邊嘰嘰喳喳地說著。母親感慨,“就是老二沒回來。”我們笑著安慰母親,“回來10多個就夠忙亂的了,要是我們兄妹7家都回,還不把家里鬧翻了天?”客廳里,幾個重孫女和孫子正玩得不可開交,父親在一旁不停地呵斥,可落在重孫子身上的話里全是疼愛。
暮色中,遠遠近近的爆竹聲不斷響起,家家戶戶的窗口透出燈火的光暈,溫暖,溫馨。倏忽間,在一大家子的勸酒聲、吵鬧聲在靜謐的小山村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簡單中透著幸福。而這幸福,來自于家的味道、親情的溫暖和團圓的喜悅。“大年午景吃包子,沒有外人”,春節是一家人團圓的日子,也是一次休歇加油修正的時光,新年就是農人的希望之春,收獲之秋!而小年之夜,也是新一年最美好生活的開始!
(濰坊市國土資源局高新分局)
4——國之瑰寶
作者——宮志強
在提倡領導干部親自動手寫文章的問題上,周恩來總理曾經說過,宋慶齡同志的文章和講話稿大都是她自己親手動筆寫的,不要秘書代勞,而且她寫的文章,用詞造句總有她自己的獨特風格,這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
寫文章實際上是在用文字表達思想、表達情感、表達智識、表達心境。思想、情感、智識,都容易解釋,唯獨這個“心境”,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的透的。它是一種內心的經歷、內心的感悟、內心的呼喚、內心的追求、內心的肯定、內心的否定、內心的酸甜苦辣……。這種深藏于內心的東西,只有自己清楚,別人是體味不到的。以宋慶齡所處的地位,完全可以省心省力,拿著秘書寫的文稿到主席臺上念念而罷。但是她沒有這樣做,這不僅因為她對工作高度負責,絕不偷懶,絕不偷思想和精神之懶,更因為她知道,只有自己親手寫出的東西,才能準確透徹地表達和揮發出自己的“心境”。
1949年新中國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上,宋慶齡以全票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她滿懷激情地用富有磁力的滬普話發言:“我站在這個偉大的英雄的行列中間,感到無比的自豪!”“英雄”是個名詞,通常不會與形容詞“偉大”并列使用,但從宋慶齡嘴里說出來,自然流暢,寓意深刻。新中國是偉大的來之不易的;組成新中國的人都是歷經艱難困苦的英雄;在這由英雄們組成的行列中,當然也有講話者本人;講話者本人的心情是無比激動無比自豪的。只有歷經磨難的人,才能發出這樣感人至深、興奮至極的心底之聲。
在開國大典之后的又一次會議上,宋慶齡感慨萬千地講到:“我們跨過了一個新世紀的門坎,走向未來。”多么簡練多么形象。災難深重、積貧積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在全體勞苦大眾的團結努力下,經過近30年艱苦卓絕、前赴后繼的奮斗,終于被推翻了,舊世紀一去不復返了,人民跨過了一個新門坎,迎來了自己當家作主、不再受人宰割的新中國,滿懷信心地走向充滿美好前景的新世紀。同一個歷史時段里,毛澤東在不同場合講:“我們打了20多年,打出了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是值得的。”“占人類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達到。”宋慶齡和毛澤東同時期的講話,由于兩人經歷不同、感悟不同、角度不同,話語形式當然不同,但有著同曲異工之妙。一個是革命女性富有想象、充滿豪情的柔音;一個是革命領袖堅定有力、昭示天下的宣言。其內涵是一樣的:我們砸爛了一個舊世界,我們還要創造一個新世界。
宋慶齡作為一個女性,一生經歷的太多,承受的太多。她追隨仰慕孫中山,并以真誠愛心嫁給孫中山,卻遭家人極力反對,這令她痛苦不堪。她剛30歲出頭,孫中山積勞成疾仙逝,她臥床10多天,精神差點垮了,但她毅然挺了過來。蔣介石叛變革命,她痛心疾首,親自撰文怒斥蔣,宣布永不參加國民黨任何工作,即遠走蘇俄。她從蘇俄歸來仍鄭重聲明,只參加中山陵的建成儀式,不參加國民黨的任何活動。那時的宋美齡是中華民國第一夫人,什么都有了;那時的宋慶齡,只身一人,什么都沒有了,但她的革命信念毫不動搖。其堅韌不拔的革命意志令人敬佩。她對革命前途和革命者的柔情俠骨、關注愛護同樣令人敬佩。她親自出面營救被捕的中共革命家陳賡。她親自組織營救愛國人士沈鈞儒等“七君子”。她親自組織了中國現代思想先驅魯迅先生逝后的國葬,并走在出殯隊伍的最前面。她親自介紹斯諾、史沫特萊、白求恩、馬海德、柯棣華等國際友人到延安去訪問和做援助工作,使全世界了解到中共和八路軍的真實面貌和偉績。她親自安排給八路軍新四軍送去一批批抗戰所必需的醫療器材和藥品(這個行動一直延續到解放戰爭及新中國成立前夕)。她親自出面慰問受傷的抗日將士們……。她把自己個人的苦難深深埋在了心里,她把中國革命的命運前途時刻放在了心上。1949年金秋,毛澤東招呼所有在北京的中共高級領導人一起到火車站迎接這位對中國革命有著特殊貢獻的女性。劉少奇歷來說話寫文是嚴謹的,他說過:對于中國革命來說,宋慶齡同志的貢獻,甚至超過了我們黨的一些高級領導人。
明明在說宋慶齡的文風特點,卻帶出了宋慶齡的這么多“壯舉”,因為她是“知”與“行”的高度結合的典范。回顧中國幾千年歷史,有哪些女性能與宋慶齡的大磨難、大智慧、大氣概、大意志相比?有哪些女性能象宋慶齡那樣,在經受了無數次挫折和打擊之后,還能舉起筆來做思想理論的貢獻,放下筆去做實際行動的貢獻?一位外國國家元首在亞太區域保衛和平大會上,與宋慶齡親切握手后,意味深長地說:您是二十世紀世界上最偉大的女性。
宋慶齡也有深感內疚的時候。她想方設法營救國民黨左派、曾任北伐軍總政治部主任、后來蔣介石的堅定反對者,鄧演達,結果沒有成功。鄧演達在36歲之際被蔣介石殺害。宋慶齡難過之余用她特有的筆觸寫道:“這位超群出眾、得天獨厚的革命家,因其早已置生死于度外,所以他才能那樣堅定忠實決不妥協,未曾有片刻為物欲所動搖。地位、權勢、財富,只要他要,全十分容易獲得,但他卻輕蔑地對之不屑一顧。”“得天獨厚”、“未曾有片刻動搖”、“不屑一顧”,表述凝重而又別致。有史學專家說,宋慶齡的這段文字,是對鄧演達精氣神的最精煉、最精彩、最精當的概括,如果誰要寫鄧演達的傳記,就必須以宋慶齡的這段話為總基調,才能準確恰當地擴展開去。
以孫中山夫人的地位和非同常人的經歷,宋慶齡可以作出多種抉擇。或沉寂冷漠,遠離復雜多變的政治;或養尊處優,吃好穿好住好就心滿意足;或獨善其身,不聞不問天下民眾之甘苦。但她對這些都“不屑一顧”,而是選擇了關心祖國、關心革命、關心他人、關心婦女、關心兒童。她寫道:“我的一生是同少年兒童工作聯系在一起的。我深信:只要我們不斷地關心年輕的一代,不斷地用中華民族和中國革命的優秀傳統去培養和教育他們,他們就一定能夠把我們祖國和民族的希望火炬接過來傳下去。”這是一段宋慶齡文筆中少見的長句,從這情真意切的連貫的長句中,我們可以深深體會到宋慶齡那顆博大的母愛之心,體會到老一輩革命家對青少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宋慶齡一生擔任過很多領導職務,她最珍惜并終生擔任的只有一個職務是:“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主席”。她利用從美國爭取來的援助資金,創辦了延安幼兒園,這個幼兒園里,有許多革命烈士的遺孤;這個幼兒園里,為新中國培養了許多人才;有不少人在幾十年后,成為新中國政治界、科技界、經濟界、文化界的棟梁。建國后創建的宋慶齡基金會,主要用于創建婦幼保健醫院和中學、小學、幼兒園以及少年藝術團體,宋慶齡每到外地視察,總是要去看望一下住院的婦女們和入學入園的孩子們,總是興致勃勃地觀看少年們的精彩的文藝演出。她不僅有“母愛”,她還有“童心”。
1945年抗戰勝利后,毛澤東親赴重慶,尋求兩黨進一步合作,以抉擇中國之命運。宋慶齡親自去曾家巖拜見了毛澤東。毛澤東說: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您,中國共產黨永遠感謝您。宋慶齡興奮之余即刻發表文章:“毛澤東是中國人民的導師,他思想敏銳,實踐遠大。”一般來說,“敏銳”不會用于說明“思想”,“遠大”不會用于說明“實踐”,而宋慶齡就這樣用了,用得非常貼切,令人回味無窮。更令人贊嘆的是,那時候共產黨并未執政,新中國的建立還是一個未知數,作為黨外人士的宋慶齡就能作出這樣的評語,或是歷史的回顧?或是現實的認知?或是未來的預見?三者兼有。
毛澤東在延安時,在多次演講和多部論著中都痛斥過“黨八股”,說這種文風,害己害人害事業。固定的結構框架,固定的詞匯組合,沒有直率的思想表達,沒有自然的感情流瀉,沒有深刻的內容蘊含,只有晦澀、刻板、重復、冗長、官腔、套話。宋慶齡寫文章思考縝密,簡潔流暢,閱讀其文,聽其演講,清新之風撲面而來,如觀涓涓溪水,緩緩流動,清澈見底,這在宋慶齡文集中,處處可見。因為,這都是“她自己親手動筆寫的”。宋慶齡14歲時,即遠赴美國接受了近8年的美式教育,英文功底極深,看到她那秀麗而又流利的英文書寫,人們并不驚訝,人們所驚訝的是,她把英語語法詞匯與漢語語法詞匯結合得恰到好處,中文表達能力極強。這除了她的勤奮和聰慧,更重要的是她有超乎常人的“心境”。
毛澤東是革命家、戰略家與詩人、書法家的結合體,他浪漫地形容宋慶齡是:宋家飛出的“金鳳凰”。
周恩來是革命浪漫主義與革命現實主義的結合體,他送給宋慶齡一個高雅的稱號:“國之瑰寶”。 (山東省國土資源廳)
5——忠誠使命
——祭因公犧牲的高德峰
□ 滿正峰
看你這10年來
行進在國土執法的路上神采奕奕
怎樣用理想的信念恪盡職守
不畏艱險沖鋒在前
怎樣用血肉之軀把瘋狂阻擋
用生命忠實履行了使命
譜寫了人生新篇章
讓我們充滿了敬畏和哀傷
看你年紀輕輕的笑容
是否還定格在靈堂的
那張唯一的照片上
看你精彩的細節
是否還在報紙的版面
漫山遍野的白色花朵凋零了
撼動了所有人的記憶和良知
34歲的你,走的那么匆忙
等待你多年的父母,已兩鬢斑白
深愛你多年的妻子,以淚洗面
期盼你多年的兒女,茁壯成長
按捺著心痛
不再抒寫慷慨激昂的頌歌
只把這些充滿了瑣碎的文字
鋪成你回家的天堂之路
安息吧,我的兄弟
看你用心血和汗水澆鑄了輝煌
用真誠和信念磨礪了人生
用行動和品德成為榜樣
把忠誠融入血脈的英雄事跡
在國土系統傳遞著
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嘉祥縣國土資源局
6——高密局職工作品選《大地高粱紅》出版發行
本報訊 (特約記者 王瑋) 高密市國土資源局編著的該局職工作品選《大地高粱紅》2014年1月由海洋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由中國楹聯學會名譽會長、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名譽主席常江先生題寫書名,中國國土資源報社社長、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主席陳國棟先生作序。共收入2010年以來高密局職工在上級報刊和《高密國土》發表的散文139篇,詩歌68首,小說5篇,紀實文章10篇以及部分書畫攝影作品。
近年來,高密局精心打造了“陽光國土,地利人和”文化服務品牌,并被上級推報為省級優質服務名牌。在此品牌引領下,高密市的國土資源工作風聲水起,榮獲了多項國家級榮譽。他們建立了激勵機制,出臺了新聞宣傳及文藝創作獎勵辦法,創辦了《高密國土》內部刊物,并請諾貝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先生題寫了刊名,每月出刊2-3期,為干部職工提供了展示才華的平臺,全局有70%的職工有作品發表,并有數年十件作品獲獎。涌現出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會員、駐會作家梁守德,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高研班學員、中華寶石文學獎(2008-2011)新人獎獲得者王瑋等骨干創作人才,近幾年僅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的作品就達200余篇,被媒體譽為國土資源文化建設的“高密現象”。被中國國土資源報、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設立為“文化共建基地”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聯系點。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