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風20140120
來源:作者:齊魯風時間:2014-02-02熱度:0次
刊頭照——濟南 歷下 曲水亭街 劉氏泉 高山/攝
刊頭題字—— 戎國新(石家莊信息工程學院)
1——品嘗臘月天
作者——余方
家鄉民諺:“吃了五豆,稀里糊涂;過了臘月八,家家在挖抓。”意思是大年將至,要做的事情千頭萬緒,有時竟然忙得亂了方寸,手足無措,不知從何做起哦!
其實我也有“心操在臘月天,勁鼓在臘月天”。臘月間我首先要做的就是家里大掃除,不光是清掃垃圾,也要去除晦氣霉氣陳氣舊氣,洗心革面,從新開始。臘月二十四是家鄉的“小年日”,也叫“揚塵節”,據傳說灶神娘娘是玉皇大帝派下來監管人間日常行為舉止的菩薩,有時難免受點委屈,便故意將人間做的壞事夸大報給玉皇大帝,玉帝聽后很生氣,就用狂風暴雨來折磨人間,使人間多災多難。這些樓板、房梁、瓦檐上的“揚塵”就是灶神娘娘做的記號呢,到臘月二十四去匯報時,她就會到各家各戶看一遍數一遍。所以從那里以后,人們就在臘月二十四掃揚塵,把灶神娘娘記的“數”全部抹去,讓玉帝多賜些福澤給人間。每年的掃“揚塵”,我是一點都不敢馬虎,如果有哪里沒有清掃干凈就有惹惱了灶神娘娘哦。我要趕在二十四日前完成這項任務。對全家里里外外旮旯縫隙統統打掃、清理、擦拭一番。掃帚專門對付院落、屋外,室內的墻壁啊屋頂的椽頭啊要用一根長長的竹竿,末端綁上一掃帚或破布絮兒去打掃揚塵。這時那揚塵就落得個滿屋亂飛,臟了桌面,污了被褥?事先便把能搬動的桌椅柜箱全搬出去了。這倒成了探寶尋物的好機會了,呵呵,一只襪子找了一年都沒見,原來掉在床頭柜背后去了?隨后又忽然發現孩子玩丟的一支乒乓球拍,它可是兒子找了一年之久的球星用過的球拍啊。
更辛苦的活兒還等著我等女人呢——拆洗被褥,單的棉的,薄的厚的,頭上戴的,腳下蹬的,墻上掛的,地上墊的,里面套著的,外面罩的,過年穿的,春季換的,家具套子,沙發墊子等等,統統抱出了,褪下了,堆座小山,按在兩只大塑料桶里,又提了一大包,還有幾小包,讓家里人和孩子幫忙,螞蟻搬家似地,一齊塞進“轟隆隆”的衛生間,這時那種冷得哆嗦的吸噓聲早被洗衣機的哐朗聲淹沒了。
一邊聽著洗衣機的喊叫聲,一邊將房間折騰個底朝天,積了一年灰塵的柜底,被我擦得能照出影子,然后是瓷磚的墻面,塑料的頂,哄著老公踩著梯子,騰一番云,我倆舞弄了滿滿一天未出家的門,腰酸腿疼地坐在沙發欣賞被擦洗的各種“作品”,滿眼的光亮潔白晃得讓年味更一些近。
呵呵,臘月間的那個天,別的先不說,就這大掃除就被我品嘗了個人仰馬翻,品嘗了個高潮迭起,品嘗個腰酸背痛,品嘗個痛快淋漓。
(陜西省柞水縣國土資源局)
2——莫言如鏡
作者——陳志輝
前不久,我拿著去北京的差旅費單據到財務科審核,其中有一張256元的食品發票被審核者發現,問原因,我說給同事,遂遭斥責,而我極力辯解以證“清白”。
怒氣未消之余,忽覺應“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矛盾中努力嘗試將矛頭指向自己,我想到了莫言。
他在話劇新作《我們的荊軻》序言中說,這是一次‘將自己當罪人寫’的實踐,揭露社會的陰暗面容易,揭露自己的內心陰暗困難……今后必須向徹底的方向努力,對自己下狠手,不僅僅是懺悔,而是剖析,用放大鏡盯著自己寫。
莫言的德行、文才、修養似遙不可及,其對人生和名利的態度亦不由得讓人嘆服,莫言之所以為莫言,我想與必他的胸懷密切相關。
而我,現實中對待過錯文過飾非者多,勇于擔責、誠懇糾正者少,如前述事件,須深刻反省。
因何而起?勿找借口,分明是貪小便宜的心理在作怪嘛。有朋友“支招”,換張就餐的發票就辦了,我未照做。
莫言如鏡。首先,審核者的斥責已給我敲了警鐘,其次應歸功于《周易》的教益。這不是一部普通的傳統文化教材,此書價值超越時空且而被世界公認,它揭示的規律已被歷史反復證明。
《周易》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又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兩則觀點,深刻揭示善惡之報絲毫不爽的同時,強調做人多行善事,實為為己、為家、為子孫造福積福,同時又警告,做人不忠于職守,不盡本分,必致子女不孝。世界著名易學大師邵偉華特別指出,有的人作了壞事卻依然逍遙自在,是因為福運仍在,只是承擔后果的時機未到而已。既如此,我豈敢恣睢自己的“惡行”!
當下,我這一行為已是逆流而動、“頂風作案”,如跳梁小丑,與單位風清氣正的氛圍格格不入。
“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敢于承認過失,并以此為恥,方可避免再犯。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莫言的胸懷人品應視為學習重點。自己作為一名機關工作者,拿著人民賜予的俸祿,行住坐臥、言談之間處處代表著一種身份,時時背負著職責和使命,若非用心用力扎實工作,卻貪小利圖享受,實為忘恩負義之舉!
于是,我小心撕下那張發票并珍存,以永作警示。 (高密市國土資源局)
3——暖手銅爐
作者——郭宗忠
家里珍藏著一個暖手銅爐,那是清朝早年的一個老物件,三五百年的歷史應該是有的。
它是用上等的黃銅鑄造成的,厚厚的四壁,厚重的提手,以及網格狀的銅蓋,陪伴著我們經過了這許多年。
記得小時候,一到冬天,農村冷得要命,我們就把母親做飯燒過爐火后的木炭,一塊塊用鐵筷子夾到暖手銅爐里,暖手銅爐立即熱了起來。放在我們的腳邊,或者桌子邊上,暖暖手暖暖腳,倒是一種奢侈了。
那木炭火在暖手銅爐里,炭火紅紅的,讓那時在煤油燈下讀書寫作業的冬夜有了一份溫暖和溫馨。
我們常常先把暖手銅爐送到奶奶的房間,奶奶象征性地烤一下手,說暖和了,讓我們趕緊拿走,奶奶知道我們學習到很晚,暖手銅爐對我們來說有更大的用處,奶奶心疼我們,她是舍不得使用她用了很多年的家傳暖手銅爐的。
一個冬天,每天暖手銅爐在家里每一個人的手上轉一圈,傳遞著一份溫暖,也傳遞著一份親情,暖手銅爐最后放在我們家的八仙桌上,我們兄弟幾個寫作業時,誰的手冷了,就過來暖一下手。或者我們寫完了作業,一家人圍著暖手銅爐,父親給我們講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或者武松打虎,或者老戲,或者他自己當兵或者當武警時經歷的往事,或者是當年到大寨參觀和陳永貴握不到手,父親擠進人群摸了摸陳永貴的棉襖,讓我們聽得津津有味,讓我們也想象著世界的大,男子漢要走遍天下的雄心,也許就是那時候在暖手銅爐邊,隨著暖手銅爐里的一絲絲溫暖從心里升起的。
那樣的時光現在想來愈顯得彌足珍貴了。
物質貧乏的年代,星光下月光下,我們這些孩子會到家東邊的家廟灣里的冰上滑冰。在冰道上,小伙伴們一個接一個地用各種花樣滑冰。自己找兩塊木板,幾根鐵條做成的滑板,在兩根木棍上楔上釘子,蹲在木板上,用木棍上的釘子插到冰里,一用力,滑板就帶著人飛速地在冰面上打滑,玩得盡興極了。但半夜回家時,手腳凍得麻木。這時候暖手銅爐派上了用場,用手捂住它,手熱了再暖暖凍得紅紅的耳朵,那暖手銅爐簡直就是我們心里的神。
后來離開了老家,到了東北,那些冰雪的日子,洗了衣服,拿到室外就凍成了冰片,但東北的房間里是暖和的。夜里醒來還是經常想起那個暖手銅爐,那個帶著親情的暖手銅爐,不免有了一份牽掛、思念和憂傷。
以后,每次探家,雖然家里都用上了暖氣,但每次我還是取出暖手銅爐,給它照相,一次次把玩它,欣賞它,才知道它經歷了多少滄桑。
暖手銅爐依然保持著黃銅的錚亮,提手被摸的亮亮的,底部已經被幾百年的歲月磨得很薄了,一個邊角還露出了磨損的小洞,網格狀的銅爐蓋的一個角也有了一點破損,它要經歷了多少個冬日,溫暖了祖先和一代代人,祖先的溫暖也保留在了這暖手銅爐里了。
想著清朝年間,先輩的寬衣大袖里提著這一個暖手銅爐,是怎樣的一副暖意和自在。
這次去騰沖采風,一個詩人朋友看好了一個暖手銅爐,準備付出不小的資金購買。上邊是貼金的,金颯颯的,讓朋友感覺遇到了寶貝似的,揀了一個大漏。
我走過去時,那個賣貨的還在吹噓,這是明朝年間當地的大戶財主家里一直使用的。
我掂在手里,那銅也不是純銅的,厚厚的,黑黑的,還有新鑄造的痕跡,可惜沒有歲月的痕跡和經歷過的那一份溫暖和感情。
每一個老物件上的那一份傳遞下來的溫暖是可以感受到的。
我把那位詩人朋友拉出來,說明了我對暖手銅爐的看法;那老兄滿臉的感激,為自己的無知而后悔,慶幸有我在,才沒有上當。
現在又是冬天,突然想到了那個暖手銅爐,那份親情和溫暖又暖流一樣傳來,讓這個飄雪的冬夜不再寒冷。
(中國建材報)
4——童年難忘
作者——董遠征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每當聽到《童年》這首歌,都會勾起自己對童年往事的回憶,那是上世紀七十年代,雖然家境貧窮,但苦中有樂,想想兒時所做的那些“壞事”,有時自己也禁不住笑上一聲,說上一聲“有意思”。那些事,早已成了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話題,零零后的兒子聽后,總是抱怨沒有生在那個年代。
童年時期,在父母眼里,自己是兄弟三個中,最不守本分的一個,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皮”。就是因為調皮,沒少惹事,沒少挨了母親的打罵。房前屋后、村里村外、田間地頭,山川河流,都是自己和小伙伴們嬉戲玩耍的樂園,偷瓜摸棗、逮魚摸蝦、游泳嬉戲更是習以為常的事情。
那時候,每天下午放學后,自己都會拎上一個筐頭子,拿上鐮刀,到村西山坡或地壟上割草,那時自己最愿意割的就屬茅草、熱草和爆仗頭了,一兩個小時就能割上一大筐,別筐、廈筐、頂筐,根據割草多少,將筐塞滿,用鐮刀撅著,把沉甸甸的草筐背到生產隊的牛棚,負責過秤收草的是自己院里的兩個老哥哥,一個叫林河、一個叫愛林,他們都愛跟人開玩笑。按照過秤的斤兩,由他們給寫個收到青草多少斤的白紙條,來換取工分,那就算是當時自己的勞動報酬,也就是相當于今天的工資了。心眼多的大孩子,有時會在筐底上放上幾塊石頭,以此來蒙混青草的斤兩,但后來都被細心的兩個老哥哥發現了。自己從來沒有做過,但為了別的事,自己曾經報復過他倆,原因就是他倆經常捉弄自己。一天,他們鄭重其事地對我說:“從今以后,你就別再叫遠征了,這名字不好聽,給你起個新名叫地震吧﹗”至今自己也沒有弄明白,他們為何給起那么個莫名其妙的名字,那時自己年幼無知,便信以為真,很是反感,總覺得他們不懷好意,于是就想法設法給他們點顏色看看。從此以后,每天割草裝筐的時候,都會摻到草里一些荊棘和蒺藜芽,這樣,他們在鍘草的時候,肯定有一個人會被扎手。再就是有一個周日上午,十點左右,自己就割了一大筐草,送到了牛棚,不到吃午飯的時間,自己就在牛棚里同前來送草的其他伙伴玩了起來,其中一個老哥對我說:“你吃過脆瓜嗎?”我說:“沒有,”他又說:“可好吃了,又甜又脆,咱這牛棚東邊邵家的菜地里就有。”我說:“那地的東南角搭著一個窩棚,好像有人看著呢?”他說:“白天沒人,晚上才住著人呢,你和小三一塊去摘點來吧,可好吃了。”單純的我沒有多想,帶著另一個小伙伴就進了那塊瓜地,只見瓜秧還沒有爬滿地面,盛開著許多黃花,有的秧子上已經結出一扎來長細細的小瓜,我們二人沒有多想,急匆匆地摘了起來,一個、兩個、三個……就在這時,邵家小四聽到動靜,立即從窩棚里竄了出來,手拿趕驢車的長鞭,在空中一揮,沖著我們就抽了過來,躲閃不及,自己身上挨了一鞭,疼得自己將懷中的小瓜丟下就跑,心想這下可惹禍了,也不敢回家吃午飯了,到了晚上回到家后,才知道邵家小四早已拿著摘下的瓜紐,找到自己的家里告狀,說瓜還沒有長大,太糟蹋人了,自然母親的打罵也是少不了的。從這個事上,自己又覺得受了兩個老哥的欺騙,心里窩火,決心尋法報復他們,于是就想出扎他們手的怪招。現在算來這都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兩位老哥哥先后都在八十年代末病故,想想小時候的無知,真覺得可笑。
七十年代末,全村連個電視機也沒有,看場電影有時也要跑到十幾里的外村,因此捉迷藏,便成了我們晚上經常玩的游戲。吃過晚飯的同伴,經常排著長隊,跺著腳在胡同里喊叫,“大人小孩都出來玩,誰不出來誰就是個小月孩。”聽到同伴們的喊叫聲,自己哪還有心思吃飯,于是不等吃飽,就趁父母不注意,偷著溜出去。在場的十幾個小伙伴大致分成兩組,各出一個代表,進行將軍包,贏的一組藏起來,待數到一二百個數后,輸的一組開始去尋找,直到全部找到為止。柴草垛、閑院子、閑房子就成了藏匿和尋找的重點。你聽,上半夜,大街小巷里的說話聲、腳步聲幾乎不停。誠實的孩子嚴格遵守游戲規則,不誠實的孩子,該藏的也不藏了,該找的也不去找了,獨自偷著回家睡覺去了。找人有時找到下半夜,藏到柴草垛里的小孩,因同伴一時半會找不來,一會就睡著了,等到一覺睡醒,從草垛里爬出來時,天已經放亮了。就是因為當時有的伙伴不守信用,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就很少有人再玩捉迷藏的游戲了。
我的家住在糧所的南鄰,糧所西鄰就是五隊的牛棚,中午趁看牛棚的石大爺回村里吃飯,自己便從牛圏的窗戶上爬進去,那時牛圏里喂著十多頭魯西大黃牛,自己悄悄地走到一頭黃牛的身后,左手快速地抓住牛尾,右手纏上一綹牛毛,使勁向后一拽,牛向前一蹬,細如發絲的牛毛就從牛尾上拽下來。把一根牛毛系成越拉越緊的圓圈,綁在一扎長的竹枝上,再將這個竹枝插進兩三米長的高粱秸稈上,這樣,套知了的工具就做成了。尋著知了的鳴叫聲,爬到樹叉上,鎖定目標后,將帶套的高粱秸慢慢地伸過去,然后快速地將圓圈套在知了的頭部,知了一飛,圓圈就結結實實地把知了搐住。套知了的過程,看似簡單,實際也需要有膽量和準確的判斷力。那時小伙伴們經常以套知了的多少,來炫耀自己的本事大小。經常爬樹,有時也會因為緊張,手心出汗發滑,雙手抱著樹干,肚皮緊貼樹身,從高處一滑到底,肚皮常被呲牙咧嘴的樹皮劃破,更不用說衣服了,經常是這里一個口子,那里一個豁子,為此也沒少挨了母親的打罵,但還是好了傷疤忘了痛,背著父母,繼續屢教不改。
夏天中午,有時幾個小伙伴聚在一起,趁午休時間,抬著梯子,悄悄來到糧所院北的糧倉,在房檐的紅瓦下面摸麻雀。有一次,摸出一些麻雀蛋,回到院里的一個大娘家,從大鐵鍋里煮熟后,大家平均分配,撥開蛋殼要吃時,有的已經孵化成小鳥的雛形了,沒人敢吃,只好送給身邊的小狗了。平時玩起來,有時會忘了回家吃午飯,一看誤了飯時,就不敢回家了,只好讓同伴給父母說一聲,拿塊干糧,害怕受到父母的責怪。
直到十二歲考上初中,我才收了心,把精力全用到了學習上,在父母的眼里,自己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從那以后,父母再也不像以前那樣費心了。
童年往事,往若隔世一般,講不完聽不膩的童年故事,令我回味無窮,令我終生難忘。
(濟南市國土資源局長清分局)
5——鄉間(外一首)
□ 許愛林
鄉間,
是一行行行楷
歐柳顏趙的字墨
在白云與黑土之間渲染
莊稼的浪漫
炊煙的飄逸
以及
樹木的風采
秦磚漢瓦,一節一節
綿延成起伏的山脈
從這里俯瞰
復雜的城市 原來那么簡單
霓虹燈,高架橋,還有
立體的方塊
鄉間,
是鄭板橋的橋
少女
襲一身印花青衣
款款的走
宛如唐朝的瓷器
桃樹與垂柳 在橋的兩頭
一條河,從中間穿過
流淌著歷史
也牽掛著朱自清的荷塘
與陶淵明的陋室
鄉間,
是蒲松齡聊的聊齋
豆漿和爆米花的味道
彌漫村空
沒有城市的喧囂與浮躁
作坊像耕牛一樣沉默
冷靜的街巷
擺放王維的詩
李白的酒 一壺故事
攪渾了天上人間
不改的鄉韻
說道人與鬼的對白
夜晚,神秘的磷火
游蕩在無人的街頭
鄉間,
是一本關于日子的日歷
廿十四個節氣
更新交替
春夏秋冬 一年四季
四月芳菲時
麥浪翻滾,蝶舞蜂飛
十月金秋里
果香肆溢,稻米流脂
該下雨時下雨
下雨時,流水照人
落花繽紛
說飄雪時雪飄
雪飄時,漫天皆白
萬籟俱寂
鄉間,等你來
來與不來
風情都在那里
鄉間,等你留
留與不留
都是載不動的鄉愁
春天里的童話
季節一路趕來
九九八十一天的跋涉
終于,雨水
染濕了清明
一夜,杏花都開了
疑是雪月
卻是雨晴
河岸上柳色青青
小船未醒
倒是霧晶故意朦朧
有誰看見
春天的第一只蝴蝶
從莊周的夢里飛來
越飛越多 卻不知道
哪是梁山伯祝英臺
若是孔子的故鄉
冒起一簇一簇的紙煙
就會聞到 親人
對故人的懷念
到天堂門口看看吧
想摘哪一朵云彩
寄托最真的思念
牽掛在故人的胸間
風說,
這樣的糾結會是多少千年
云說
這樣的故事能有多少千篇
牛背上的牧童
吹著短笛
唱起 鄉間
那首不朽的經典
濟南市歷城區唐王中學
6——半島詩歌博物館征集藏品
本報訊 設于高密市圖書館的半島詩歌博物館開始征集藏品。
該博物館采取國際化、公益性、館員制、開放式。專業收藏世界范圍內與詩歌有關的、有保存使用價值的各種資料,為每位詩人建立永久檔案;不以營利為目的,但可提供有償服務并接受社會捐助用于日常運轉;捐贈藏品并持有捐贈證書者即為館員,可無償利用館內藏品;向社會開放、供國內外詩歌研究者、愛好者等人士查閱利用。收藏內容有詩集,書畫、篆刻、雕塑,信件,聲像,報刊等。有關詩作、評論、手札及詩集、詩人介紹等將遴選刊登在《半島詩博》雜志上。 (利民)
聯系信箱:ldp328@163.com。征集地址:高密市鎮府街1139號李丹平收。郵編:261500。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