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四合院
來源:作者:李巖時間:2013-09-18熱度:0次
如今,青島臺東的變化可謂天翻地覆,但在我的記憶中對當年所住過的東鎮四合院,仍然是深深地懷念難以忘懷,因為我曾經在那里的生活真是酸、甜、苦、辣、咸五味具全。
記得三、四十年前的東鎮,南起臺東一路北至臺東八路,東起威海路西至順興路這一方圓,這里大部分都是平房或兩層的四合院。大家知道,咱們青島因受地理環境的影響,馬路基本上沒有很平直正向的,不是上坡下坡,就是七拐八拐,真正縱橫交錯、經緯平行的太更少了。而在東鎮這里,恰恰是一片是我市少有的縱橫交錯、經緯平行、片片成方的地方。當年就有人告訴我,從飛機上俯視就能看到這一片房屋,看上去儼然就像布陣擺好的軍棋棋盤,橫平豎直,整齊劃一,非常顯眼。我從出生直到結婚初期,就是生活在這片整齊方圓的其中一座四合院里。其實,說是四合院,有人說更像是一個大雜院。
進入這個四合大院,有一個約兩米多寬的大門,門上雖有兩扇厚厚的大木門,因院子里住著18戶人家,人多復雜,這兩扇大門基本上是形同虛設,晚上從沒有關過。穿過門洞,大院的對面和右側是一個直角形的二層樓房,相對的是一個直角形的平房圍成的一個四合院。本來,這個院子還挺大,后來房辦又在院中建了一座長長的小平房,把一個大院分割成前面大后面小的兩個院子。
那個年代的生活不管是衣、食、住、行,還是吃、喝、拉、撒、睡,條件普遍都很差。我們居住的這個大院住房面積普遍窄小,條件好一點的也就是三間房約三十多個平方,條件差的只有一間房還不足十個平方,臥室還兼廚房,因家家戶戶都要燒火做飯,每家都有一個大鍋臺,約占去房間的一半,每家門前都有一個小煤屋,上面還堆滿了柴草。每天的早晚做飯期間,從剛開始拉著個大風箱到用上了小鼓風機,但都是炊煙四起漫布了整個大院。以前的人都純樸老實,條件再差也能湊合著過。經過文革的鍛煉就有人想法子改善一下自己的住房條件。所以,很多家庭在家門前蓋一個小廚房,把廚房搬出臥室,即干凈又寬敞。我家也在門前蓋了一間,記得剛蓋好那個時候可把我樂壞了,感覺家寬敞了很多,還特意在里面搭了個臨時床睡了幾天,以后就改建成廚房兼儲藏室了。
剛開始,我們的四合院里沒有自來水龍頭,飲用水都要到離家三條馬路的約200米以外的地方排隊挑水。記得童年時期我挑不動就和兄弟一起抬,到上五年級時就可以自己挑了,每家都有一個盛水的大水缸,一般可以盛三四擔水呢。
條件最差的應該說是衛生間了,那時沒這么文明,都稱為茅房。最初還不帶疏通管道,每天都有挑糞工挑著兩個大木桶往外挑大糞。這么大的一個院子住著約100人,只有兩個茅坑間,不分男女每次只能進入一個人方便。特別是早晨起床這個時段,不管男女老少都排隊去方便。解小手的還好說,如果大方便,人家都站在外邊望里看著你快一點出來,弄的你還真有些緊張。有時遇上挑大糞的那天沒來往外挑,經常弄的方便時無法下腳。現在想想,那時侯真不知道日子是怎么過來的。
那時的生活環境和條件雖然艱苦,但鄰居之間的關系相處的很融洽。誰家里來了客人,鄰居馬上就會送來一壺開水,誰家包了餃子往往都要給鄰居也送去一碗,誰家出門買菜辦事,就把鑰匙交給鄰居保管,孩子們之間打架,基本上都是拉自己的孩子回家,不傷害鄰居之間的感情。我想,遠親不如近鄰,指的就是這種鄰居之間的關系吧。
童年時期由于院里人多孩子也多,在一起玩的可高興了,那時玩的基本上都是些體育型的游戲,如滾鐵環、騎馬打仗、踢小桶、打木頭、煽紙牌、彈玻璃球、捉迷藏和扔沙布袋等游戲,即娛樂和鍛煉了身體,又增加了孩子們之間的友誼,讓我難以忘懷那段美好的童年時光。
現在,我早已住上了寬敞的居室,臥室、會客室、廚房和衛生間一應俱全,生活條件無法和以前相比,但我仍然忘不了當年的四合院,它蘊涵著我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的美好記憶,讓我每每回憶起來都會浮想聯翩,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