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蓮說廉
來源:作者:王琳寶時間:2013-08-08熱度:0次
我雖凡夫,性本愛蓮。初夏時節觀之,綠葉紅荷,清香益遠,爽心怡神。秋冬之時食之,甘美酥脆,口舌生津,通竅解郁。至于蓮子羹湯,則是四季皆宜的養生佳品。即便是霜天荷殘之季,每于陋室吟誦古人詠蓮詩文,眼前亦會“清水出芙蓉”,心中亦有“天地浩然氣”。故此我謂蓮者,通身為寶,可視,可食,可親,可愛,可仰,可慕,更可陶冶情操,修身養性。
蓮花至美,而為“花中君子”;蓮花至清,而為佛祖圣座。古人喻蓮之絕秀,用“一品清蓮”冠之;頌官之至廉,亦用“一品清蓮”諧之。而一品,乃古代官階之最,寓意居高不貪,清正廉明。
后人盛贊蓮花,莫過于宋周敦頤者。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點睛之筆,灼灼蓮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從某種意義而言,是《愛蓮說》使蓮花成了廉潔清正、不與小人同流合污的道德化身。
蓮廉同音,揣其意蘊,或更同根。古今皆贊蓮花,乃借蓮之高潔奉獻之品,喻清正之本、廉潔之源,進而引申為全社會對清廉吏治的渴望。正所謂蓮之精神者,廉之魂魄也。
愚常觀蓮,每將蓮塘比作小社會,思蓮出污不染之美德。亦常食蓮,每將蓮藕比作清火藥,悟蓮清心降燥之功效。以蓮思廉,我更覺“能吏尋常見,公廉第一難”所言極是。為官者應先修身齊家,而后治國平天下,而廉實為修身之要,養德之首。我以為修身養德,為官清廉,于己于民,大有裨益。
首先,官廉品自高。古之廉吏多多,子罕“以廉為寶”,公孫儀“拒魚守廉”,楊震“四知家聲”,包拯“不持一硯歸”,高風亮節,名垂青史。今之牛玉儒、鄭培民、宋魚水、王瑛,人民公仆,萬民擁戴。
其次,官廉心自安。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將官邸改名為“清白堂”,并作《清白堂記》。他視民苦如己疾,兩袖清風,勤廉并行,故能心神安泰,日間忙理公務,夜里高枕酣眠。這與貪官和紳的夜夜驚夢,委實天壤之別。
其三,官廉家自和。鄭板橋秉持廉節,為官之時,掌控金銀財寶而不私一錢,管理天下倉廩而不貪一粟。無論在職還是卸任,一概安之若素,吟詩作畫,舉家和諧幸福,其樂融融。
其四,官廉民自樂。柳宗元被貶柳州,憂國憂民之志不移。他除水患,興水利,重農桑,傳農技,重教育,興學堂,訪民苦,減賦稅。一時間,荒蠻之地生機復蘇,柳州之民安居樂業。
鑒古知今,我思蓮心之清,人間至美,現實、宗教對蓮的尊崇理應毫無二致。佛教之“心是蓮花開”,表面看似空靈無邊,實則與塵世不無關聯。人們愛蓮賞蓮,進而以蓮喻廉,無非是企盼為官者,能像蓮花一樣清遠正直而襟懷坦蕩,秀麗端莊而又清幽高雅。
煌煌文明五千年,廉是中華之瑰寶。古曰:“以聽官府大計,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據此足見廉政濫觴久矣。
廉從“淡”中來,禍從“貪”中出。細細咀嚼“清淡”,始覺陸游“忍窮閉門豈自若,是中滋味敵八珍”溫如炭火,暖人心扉。清者水之潔,而上善若水;廉者物之棱,而行為方正。固守清淡者,方能清正廉潔;放縱貪欲者,必陷腐敗泥淖。
政風人去后,民意閑談時。愛蓮說廉,清風拂蓮,一品清蓮,廉益終生。以此或作人生箴言,或作拙文結語,實屬兩相皆宜。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