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出現“打榜”泛濫,有人注冊許多名字,用這些虛名點擊自己作品,有的干脆就索性把‘打榜’交給一些專業公司來做。”提高自己作品點擊率;還有一些書商為了讓自己的新書能迅速上榜,花錢到書店里買自己的書,形成“瘋搶”局面。以便暢銷作品,但這種欺騙行徑出現在網絡小說界,多少出人意料。網絡出現如此怪象,其實博客上也不是沒有,近二年出現軟件,用以增加人氣,有的博客剛沒幾篇博文,有的甚至還沒發博文,訪客、關注的卻很多。可是人家去看了,卻看不到什么東西,或者人家不喜歡,還會去嗎?靠軟件忽悠終究不是真本事,就是你訪問量高,提高博客級別快,又有什么用呢?那些達人架子高高的,那些有權的仍然瞧不起你,仍然不用你的稿子,嫉妒的更加嫉妒你。
現在又出現互粉,博客中經常出現這種情況,有的粉絲上來,不幾天就又撤去了,先我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后來明白了,有少數粉絲,并不是真喜歡你的文章,而是找你互粉來了。你不和他互粉,可不就走了。為此我也想了想,是互粉還是不互粉呢?我并不是不想互粉,可是你沒法互粉,因為你對他(她)不了解,國內外都有,微博里看個人資料也看不出什么來,我不了解,粉個什么勁呢,連了解都不了解,就粉,那不是把粉絲意義搞沒了嗎?這樣粉絲只是虛的,另外靠互粉賺來的粉絲,有數量沒質量。你也不知道你自己水平到底啥樣?作品受不受歡迎。但是,我一定用好的文章回報關注、喜歡我的文友。對于那些互換式粉絲,我并不欣賞,因為那不是我真正水平,也不是真正喜歡我文章的。失去也沒什么。我求實不求虛。
更讓人可笑的是,最近耿銀平在《光明日報》發表一篇《“大師”還有多少文化含量。》一文中指出:“許多文化界人士表示,假“大師”身上有很多耀眼光環,而花錢買榮譽、花錢買獎等等潛規則的存在”。我不知道這樣的人究竟怎么感受,你沒有真才實學,光有地位你坐著那個位置舒服么?了解你的人會用什么眼光看你呢?
如此種種人。
文化人,應該有一定的底線,不能放棄和踐踏最起碼的人文道德和藝術操守。如果為了追求所謂的文化利潤和盛名,就一味趨炎附勢、蠅營狗茍、不擇手段、鋌而走險,沒了文化人的骨氣,只會為世人所不齒。“得一錢,失一德”,這樣虛假東西終究會被歷史沖刷掉的,終歸得不償失。
上一篇: 重拾“批評與自我批評”這個武器
下一篇: 一九七七年的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