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向背事關黨的生死存亡
來源:作者:向衛華時間:2013-07-08熱度:0次
6月18日,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指出:“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黨只有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才能做到堅如磐石”。真是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何謂人心?人心即民心,是指人民的思想、感情、意愿、心意等。“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這是一句盡人皆知的名言,但是真正懂得這個真理的人卻不多,特別是一些統治者和當權者。悠悠中華五千載,我們的祖先在中華大地上生息、繁衍,創造出一段又一段的輝煌,為后人所贊頌。分析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每一段輝煌之中,都毫無例外地閃現著一個盛世明君的身影,像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康熙帝玄燁……他們為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繁榮穩定,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統治著不同的時代,可他們卻印證了同一個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
歷史上,因失去民心而丟失王位或江山的實例俯拾即是,秦朝就是最好的典型。公元前221年,被稱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統一了中國,本想將江山永遠坐下去,可是卻他窮奢極欲,實行暴政,一方面大興土木,一方面窮兵黷武,使百姓得不到休養生息,百姓怨聲載道,民不堪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東巡途中,秦二世即位,繼續橫征暴斂;官逼民反,終于激起了陳勝、吳廣起義;公元前207年,秦二世自殺;秦朝僅傳二代,時間為14年,是歷史上最短命的王朝。賈宜《過秦論》指出“秦亡在于‘仁義不施’”;杜牧也在《阿房宮賦》說道:“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一語道破了秦王朝滅亡的原因:秦王朝自身的暴政是滅亡的根本原因。還有隋朝,是中國歷史上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然而卻“其興也忽焉,其亡也忽焉”,國祚38年,僅有兩個皇帝,原因何在?第二任皇帝隋煬帝楊廣在位時,實施苛暴的徭役、兵役,毫無限制地壓迫勞動人民、甚至貴族地主,引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和地主反抗,618年,楊廣在江都被部下縊殺,隋朝隨之滅亡。后人把隋煬帝與商紂王、秦始皇并稱暴君。暴政失去民心,失去民心必然就要失去天下,這就應證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那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如果說,秦朝和隋朝是因實行暴政而丟失江山的,那么前蘇聯又是怎樣亡黨亡國的?按說,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蘇聯共產黨應該是深得民心的,然而執政74年后解散了,國家也隨之解體之后。有人說,是因為西方和平演變造成的,也有人說,是由于體質落后,經濟不濟,大量軍事競賽消耗了國庫等原因造成的。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黨內腐敗。列寧時期,非常注重黨的作風建設。嚴格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和黨員廉潔奉公,艱苦奮斗,參加勞動,反對官僚主義,反對脫離群眾。列寧堅決反對特殊,以身作則。到斯大林的后期就存在高高在上、脫離實際的官僚主義,特別是大搞“個人崇拜”,使黨和國家的政治生活受到嚴重損害,黨內也滋生了特殊化傾向。赫魯曉夫時期,黨風進一步敗壞,并且逐步形成了一個特權階層。勃列日涅夫繼承赫魯曉夫衣缽,黨風進一步敗壞,這一時期蘇共黨內的各種不正之風及貪污賄賂、特權腐敗、賣官鬻爵、徇私枉法愈演愈烈。戈爾巴喬夫時期黨內腐敗更加嚴重,已是病入膏肓。黨內的高級干部已形成一個特權階層,職務越高,特權越多。暴政失去民心,腐敗同樣失去民心,腐敗是亡黨亡國之根源。解放軍上將、國防大學政治委員劉亞洲說:“對一個制度而言,你糟踏了人民,人民最終會斷送你。任何西方國家也不可能使蘇聯這個大帝國消亡,但人民可以。”“蘇聯軍隊不可能不強大,但人民更強大。”
“天是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民群眾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政黨,我們黨自成立以來,就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作為執政理念,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性質和宗旨,一直堅持走群眾路線,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因而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取得了抗戰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奪得了政權,成為執政黨。我們黨取得執政地位后,始終堅持“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一切依靠人民群眾,順應民心、民意,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建設、改革和開發,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如今,我們黨又帶領我們為實現“中國夢”而繼續努力奮斗,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繼續向前推進,領導中華民族走向世界民族之林!
習近平指出的“人心向背事關黨的生死存亡”,值得我們每一個黨員深思和學習。無論何時何地,黨都不能脫離群眾,都不能失去群眾的支持,只有順應民意,取得民心,才能得到群眾的支持,黨才能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才能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地址:湖南省古丈縣紀委
郵編:0743——416300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