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3118:00:07| 分類:齊魯風2013見報稿| 標簽:|字號大中小 訂閱
刊頭照——泰安岱岳區太陽部落叢林狩獵大門峻嶺/攝
刊頭題字——張玲(河北省石家莊裕華西路小學)
1——超老師
作者——陳瑩
讀初二時,我的語文老師是王俊超。他二十幾歲年紀,白凈面皮,細高挑兒身材,經常頭戴黃軍帽,身穿灰色中山裝。老實孩子都稱呼他王老師,少數調皮的學生則送他一個“昵稱”——超老師。
從小學到高中,語文老師的教學方法幾乎千篇一律。拼寫生字,通讀課文,劃分段落;總結段落大意,歸納中心思想,分析寫作特點,背誦重點章節。超老師講課也無外乎此類俗套,但他的字寫得好,就像他的名字一樣“俊逸超群”,很令學生仰慕。農村中小學罕見硬筆字貼,超老師就要求全班學生各備一個練字本,他親筆在每個本子上寫一段名言警句,權充字帖。我學習成績好點兒,但屬于少數調皮搗蛋的學生,平時表現得牛皮哄哄,寫作業浮皮潦草,還經常頂撞老師。超老師就特意贈我一首詩:“九牛一毫莫自夸,驕傲自滿必翻車。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謙遜敗由奢。”而給我同桌女同學寫的卻是:“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那天我去供銷社買書(當時農村供銷社兼有書店職能),看到貨架上新上一本厚厚的《陳毅同志詩詞選》,遂花七角二分錢買下了。一讀方知,超老師題寫的許多格言均出自此書。我對陳老總詩詞產生了極大興趣,很快背熟了其中一些精短作品;自身卻沒有“謙遜”起來,反倒仗恃“腹有詩書”愈加“驕奢”。這一結果違背了超老師初衷,卻沒有影響他對我的欣賞和偏愛。他多次在課堂上朗讀我的作文,并當做范文向其他老師和班級推薦,我幼小的虛榮心得以滿足,內心也充滿了對他的感激和敬重。
那個年代的老師是“臭老九”,社會地位不高。商店里吃“國庫糧”的女售貨員,寧肯嫁個副食品站殺豬的當“屠婦”,或者嫁個燃料公司賣炭的當“煤婆”,也不愿找個老師當“師娘”;農村學校的公辦老師,大都是單職工家庭,老婆孩子生活在農村。除本村的民辦教師外,公辦教師幾乎都在學校吃住,每周回家一次;無論離家遠近,上下班全靠“步輦”。由于經濟拮據,花錢就比較小氣,指派學生去買盒火柴,也會鄭重叮囑不要將二分硬幣弄丟了。
超老師是個例外,家住縣城,妻子是工人,經濟條件相對優越。他來回騎一輛多半新的自行車,經常在辦公室前將車子擦洗得锃光瓦亮,引來學生圍觀。他是個“熱腸子”,重情義,朋友多;朋友多了,酒場飯局自然就多。大隊會計,生產隊長,磷肥廠工人,郵局投遞員,鐵路宿舍的火車司機,都樂意跑到學校找超老師喝酒聊天。
我們學校是“聯中”,學生全是鄰近幾個村莊的孩子,沒有住校生,也不上晚自習。下午放學后,除了大槐樹上嘰嘰喳喳的鳥語,校園里較為清凈。超老師的辦公室兼宿舍內,如果在傍晚時分點燃了憋來氣爐子,炒鍋里吱吱啦啦冒起噴香的油煙,不用問就知道來客人了。炸花生米,炒土豆絲,燉豆腐白菜,三五個人聚攏在昏黃的煤油燈光下,有滋有味地細酌慢飲。有時來了重要客人,超老師就會打發學生跑到村邊的供銷社飯店,采購一只香噴噴的燒雞或兩只油光光的豬蹄。酒過三巡,興之所至,便喝五吆六,猜拳行令,給黑咕隆咚死氣沉沉的校園增添了生機和活力。
1978年夏天,我初中畢業,以語文分數全校第一的成績,順利考入高中。超老師見到我,說了一番祝賀與勉勵的話;我報之以傻乎乎一笑,竟忘了說幾句感謝老師栽培之類的“人話”。
我高中畢業考入師范,聽說超老師被調到另一所高中去教英語了。超老師的從教生涯怪有意思:剛上班時教小學數學,幾年之后教初中語文,再過幾年又成了高中英語教師,成了“圍著桌子轉”的“萬金油”人才。高中英語課程剛剛恢復,老師青黃不接;超老師雖然只是高中學歷,但有點兒英語基礎,被“臨時抱佛腳”,亦屬權宜之策。當老師的,初中畢業教初中,高中畢業教高中,現在覺得不可思議,但確實是當時的教育現狀。看電影《一個也不能少》,中年以上的人都覺得真實可信。
我師范畢業后,順理成章當了中學老師,與超老師成了“同仁”。舌耕8年后調到稅務局,超老師已在教育局工作,你來我往的次數日漸頻繁。我倆從輩分上論是師生,但私交卻情同兄弟,彼此之間成了最值得信賴和依靠的朋友。
超老師是性情中人,心地純凈善良,待人接物耿直實在。他俠肝義膽,朋友相求責無旁貸,不惜跑斷腿磨破嘴,誠心誠意。對人從不設防,更無害人之心;眼里不揉沙子,路見不平,定會拍案而起,書生意氣終生未改。他最大的弱點是愛面子,從不愿意為自家的利益去張嘴求人;遇到不順心的事好著急,易動怒,常常借杯中物來麻醉自己。隨著年齡漸長,他漸漸不勝酒力,醉酒次數愈來愈多,以至于成了“熟醉”。臨近新年的一個上午,他剛坐在辦公桌前,突發腦溢血,從椅子上出溜到地下,再也沒能站立起來。他住院9天,做了開顱手術,上了呼吸機;賢惠的妻子與乖巧的女兒一直侍奉在側,我與幾個朋友輪流值班,但最終未能挽回他的生命。可惜一個骨子里的好人,英年早逝,只在人間逗留了45個春秋。
屈指算來,超老師已經走了13年;即使活到今天,還未到退休年齡。他生活中的許多細節,我至今記憶猶新。為了街坊的孩子上學,他坐拉磚的拖拉機趕到我任教的學校,央求我鼎力幫忙;為了幫朋友買幾節便宜的鐵皮煙筒,他坐公交車到鄉鎮去找熟人,返回時遇上大雪封路,只好手提煙筒,徒步踏雪幾公里;卡拉ok大行其道時,他攥拳瞪眼,伸頭弓腰,表情嚴肅地演唱《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他一生沒有穿過皮鞋和涼鞋,沒有穿過西裝,四季都穿黑色的平底布鞋……
超老師走的時候正值隆冬,天降小雪,愈顯凄冷。“三七”那天,天色陰沉,我與幾位好友來到他墓前,開啟一瓶白酒,為他“澆奠”。想起這位好人的點點滴滴,大家都禁不住流下了熱淚。
13年前,他的女兒尚未成年;13年后,他的外孫已經上了幼兒園。外孫一直由姥姥帶在身邊,一家人幸福和睦,其樂融融。天堂里的超老師,如果再“彈起心愛的土琵琶”時,就放松一下凝重的表情吧。
(濟南市長清區國稅局)
2——捧著月色想家
作者——高廣超
能在皓月當空的夜晚,揣著一枚故鄉的月亮,想家,幸福就像傾盆大雨般滴落身上。
很多時候,我身不由己困在鋼筋混凝土圍攏的城市,喧囂的塵土,擁擠的噪音,吞沒了我奔忙的身影,我只能在腳步匆匆停下的時候,遙想一下一閃而過的家園,我只能在眼睛乏累的時候,遠眺一會被高聳林立的大樓擋住冒著炊煙的鄉愁。
難得有這樣一個明月高懸的夜晚,滿地的銀輝悄無聲息,緩緩流動著逝去的光陰。樹影婆裟的意境里,鳥兒在月光親吻的巢中,夢見枝頭跳躍的翅膀。
直白的月色籠罩下的村莊,含蓄得美深藏不露,靜靜地開在月亮動人的眼里,雞鴨、牛羊的歡唱,以及氤氳在田野的民謠都偃旗息鼓了,偶爾一兩聲犬叫,打破了寧美的岑寂。
村口那棵風華正茂的梧桐,是不是還在四月的暖光里,鼓著腮幫子吹喇叭?住在村北頭那個漂亮的閨女披上圣潔的婚紗沒有?村西邊那池泥灣還泛動著淺淺的漣漪嗎?庭院里那株無花果是不是又結滿母親的歡喜?……
難得能把一些零散的記憶串織起來,讓往事滾動播映美好的畫面;難得能在思念彌漫的靜夜深處,讓干癟的詩句豐滿生動起來。扼守皎潔的月光,我和我的詩歌深切交談著,我怕一躺下,夢的足音會把熟睡的母親,驚醒。
能在月光如洗的夜晚,捧著一首淚水打濕的唐詩,想家,幸福就像鵝毛大雪般飛落心田。(省物化探勘查院)
3——梧桐花開
作者——高成波
又是一個梧桐花開的季節,一簇簇、一叢叢的梧桐花掛滿了高聳的枝頭,淡淡的紫色彌漫著醉人的芳香。這個城市,到處都是滿眼的梧桐花,到處都是梧桐花的香甜,沁人心脾,讓人陶醉。
望著滿樹盛開的梧桐花,我告訴自己,抽個時間,該回去看看他了。
飛馳的客車路過當年我們上學的那個小鎮,通向我們學校的那個路口旁,有幾棵高大的梧桐樹。十多年前的我們,喜歡傍晚飯后散步到這里,放松一下學習的壓力,一起在樹下憧憬著我們的未來。車外醒目的梧桐花一閃而過,離他越來越近,雜亂的記憶之門也慢慢敞開……
我們是高中的同學,我的座位在他前面。他勤奮好學,成績優秀。他微笑的樣子很有特色,他大笑的模樣更是讓人難以忘懷。周末我們一起回家再一起回校,路上他喜歡唱歌,特別是喜歡唱“村里有個姑娘叫小芳,長的好看又善良……”這首歌,直到現在,每當聽到這個熟悉的旋律,他的聲音依舊在我耳邊縈繞不絕。我們一起在學校的宿舍里分享著從家中帶來的美食——菜包兒、花卷、辣椒、花生、炒咸菜等等,就是這些平常的東西讓我們感受到過香甜的滋味,刻骨銘心地體會過鄉下校園生活的樂趣。他最后考上了西安師范院校的中文專業,而我卻留在了濟南。年假期間我們一起去同學家歡聚,喝醉酒的那次他還送過我回家。在這條道路上還有許多青春苦澀的秘密:他幫同學傳遞情書而我們一起偷看?他向我訴說對某個女孩的暗戀,但不敢對她直接表白……
每年梧桐花開的季節我都會來看他,已經十年了。這條鄉間的小路我已經非常熟悉,這片濃密的樹林陪伴著他度過了漫長的時光,無數的野花開放在他的身旁。歲月的磨礪讓這里的梧桐樹已經從纖細變成高壯,由曾經的生機勃勃變成了現在的粗獷衰老,唯一不變的就是每年的這個季節,它們都用絢麗的色彩點綴著自己生命的本色。
坐在他的旁邊,不知道他能否感覺出我的到來。灑一杯水酒,難忘我們曾經的兄弟之情;點一支香煙,陪他緩解一下苦悶的日子。
記憶的閘門無法關閉……
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一群學生在穿越馬路的時候,一輛貨車急馳而來,他為了保護那些學生,被重重地撞飛出去。撞飛的不僅是他的生命,更有他的幸福,還有無數學生等待著他回校上課的盼望。他所教的學生馬上就要畢業,而幾天后他就要步入婚姻的殿堂。一切的一切,都隨風而去,只有路旁的梧桐花在迎風搖曳,偶爾有幾朵飄落到他出事的地方……
這里的梧桐花比城里的更加繁盛,一陣微風吹過,那些嗩吶一樣的花兒似乎在為他哀嘆,但更像在對他進行懷念。
(濟陽縣國土資源局)
4——駐足春景
作者——陳廣存
春日多風,時常把春天的氣息舒展開來,小村便沸騰了。那些沉睡一冬的麥苗擁擠出墨色的綠來。吐翠的柳芽也屏住了呼吸,生怕打擾這份祥和,“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圍繞著村落,默默守護。人們紛紛走出家門,像破殼的蠶蛹,新鮮地打量著這個沉寂許久的世界,不遺余力的張揚著個性,裝著新年的打算游走于田間地頭。小孩子們蹦跳著,呼喊著,他們喜歡村子里的藍天,喜歡腳下的大地,喜歡遠近的樹木,喜歡村頭河流,在四季的懷抱中率性的玩耍……燦爛陽光下,人們踩著新鮮的泥土,或播種,或施肥,或澆水,男女老幼,插科打揮,嬉笑和氣自成一片。
樸實的老人們常常在村口的小胡同相遇,三個一簇,五個一伙,一起邁進陳舊但很溫馨的小院,擠在小桌子旁,擺上茶具,然后一小口一小口的喝著老張兒子、老李女兒帶來的龍井或者鐵觀音,天南海北的談論過去、現在和未來,他們說北方的嚴寒和南方的多雨,談世界的動蕩和國家的崛起,談到釣魚島爭端更顯得群情激昂,頗有老驥伏櫪之氣,不由得說美國是一個身強力壯但愛打架湊熱鬧的家伙,又說日本政府的色厲內荏和不入情理,談論當年的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現在雖然豐衣足食,但增添了更多的緊張與浮躁,有時禁不住為現代人的鋪張浪費而嘆息。
傍晚,太陽從西邊平射過來,村子里的房屋變得金燦燦的,院落里朝西的房屋也亮起來,晚飯已經做好,村子上的炊煙裊裊,歪歪斜斜。肩扛著鋤頭、懷抱著孩子的人們像水中魚兒陸續游進不遠的村莊。途中,弄出來許多的聲響,一句一句隨口哼出的小調,只言片語的說說笑笑,無不洋溢著一種勞作之余的閑散與滿足……(鄄城縣國土資源局)
5——童年
□陳俊玲
紅紗巾做的蝴蝶結
系在往事的發梢上
嵌著三色花的玻璃珠
封在記憶的盒子里
隔了二十幾年回望
踢毽子仍然只能最多踢兩個
還有那只始終沒能飛上天的
紙糊風箏
依然靜靜躺在
兩個女孩純真的眼底
睡著時一切都清晰
醒來后一切都模糊
我在一個夢中將你撿回
卻又在另一個夢中將你遺失
萊蕪市國土資源局
6——春風,
請你慢點吹
(兒童詩)
□雨蘭
春風,請你輕點吹
別把杏花的小臉吹痛了
她芳香的笑臉多么粉嫩
別把小蜜蜂的舞步吹亂了
她才剛剛學會跳
春風,請你柔點吹
別把瓢蟲的梳妝鏡吹碎了
愛美的瓢蟲還想再照一照呢
別讓沙粒迷了小田鼠的眼
它的眼睛才剛剛睜開呢
春風,請你慢點吹
別把小蜘蛛的網吹破了
它剛剛辛苦地織起來
別把蘑菇的小傘吹歪了
它剛小心翼翼地撐起來
春風,親愛的春風
請你不要像北風娃娃那么暴躁
也不要像秋風娃娃那么冷清
請你柔柔地吹,
暖暖地吹,
慢慢地吹
山東建設報
7——鳶都杯國土人的故事征文
“犟”局長王斐
□王金波
2008年,我調到諸城市國土資源局賈悅分局工作,干了兩年之后,來了位新局長,叫王斐。那時,王斐三十剛出頭,是諸城市13個國土所(分局)中最年輕的局長,可謂風華正茂。他個子不高不矮,一米七左右,身材不胖不瘦,圓臉,面龐白皙,我忍不住喊他帥哥。開始,我覺得他像個白面書生,肯定脾氣溫和,沒想到和他接觸兩年之后,給我最大的印象就是“這人真犟。”
聽說,他曾經在北京當過兵,給授過兩次上將軍銜的洪學智當過警衛,在部隊里學過不少武藝,單手攔腰砍斷三個磚頭,就是其中一個絕活。有一個夏夜,分局加班,9時多,王斐約我們“到外面院里休息休息”。院內涼風習習,月光如水,不時傳來幾聲蟬鳴。這時,有一位同事提議,讓他表演表演砍磚功夫,叫大家開開眼界,放松放松。他爽快答應。只見他氣功輕運,拉開架式,一掌下去,沒想到只砍破了最上面的兩個。同事們都說,不要砍了,當心弄傷手掌。這時,他犟勁上來了,堅持“再砍一次,一定要把它砍斷。”他讓同事重新搬來了磚頭,一邊嘟囔著“這與不經常鍛煉有關系”,一邊比劃了兩下,猛然一掌下去,只見碎磚飛濺,三塊磚應聲斷裂,靜謐的院內響起了同事們的贊嘆和鼓掌聲。
在業務工作上,他愛和別人“犟”嘴。用他的話說,就是“觀點爭鋒,可以激活大腦;碰撞出智慧火花。”他愿意與別人扯開嗓門辯論的天昏地暗,直至問題水落石出。我就和他犟過一次。記得那天在服務大廳,和同事們談論一宗土地出讓事宜,對于“土地出讓價款”和“土地出讓金”是不是同一個概念這個問題,我和他出現了觀點分歧。我說不是同一概念,他說實際上是同一個概念。舌戰了幾個回合,我想起了“裁判”。打開電腦查證了一下,他說的正確。他來分局一段時間后,我觀察到,他平日沒有打牌、喝酒的習慣,最大的愛好就是學習業務。他愿意與人犟嘴的底氣,就是來自他平日勤奮學習的積累。
那一年春天,賈悅鎮政府轉來一份《市長公開電話閱辦單》。投訴人:賈悅鎮賈悅西村王春祥。投訴請求:拆除趙增文坐落在院子里的舊房,方起1991年建房后一直沒有建好的院落。面對這起接近20年的宅基地糾紛,他不但沒有退卻,反倒來了犟勁。他的話語擲地有聲:“越是陳年上訪事件,我們越要想盡辦法定紛止爭,給上訪人一個交待。否則,我們就是失職。沒有不講理的群眾,只有不到家的工作,只要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再難的問題也能解決。”首先,他和我還有另一位同事一起,連續多次到當事人家詳細調查前因后果、雙方的訴求意見,然后召開全體人員參加的“諸葛亮”會,集思廣益,研究最佳解決方案。通過連續幾天早出晚歸的積極努力,最后終于達成了“趙增文按照舊房物料作價1000元賣給王春祥,舊房是拆是留任王春祥自便”的協議,圓滿化解了這起多年的宅基地糾紛。
如今,我被借調到諸城市局,雖然不和他在一起工作,但他的那股“犟”勁,仍然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讓我不時咀嚼回味。
新來的同事王宗華告訴我這樣一件事:一位老農私自在耕地上建養殖場,棚子建了一點就被巡查人員發現,當時王斐局長帶著幾個人去了,路上他就想,當事人這回慘了。沒想到,王局長不但沒有板著個臉發火,還笑呵呵的對老人說:“大伯,世界人均耕地四畝八分,我們國家只有一畝三分八,缺耕地呀!你這么大歲數了還要搞養殖,養殖的風險多大呀!現在國家的政策這么好,種糧食還有補貼,搞種植多好呀!看你現在后墻已經起了一米了,拆了浪費你不少錢,就改成簡易蔬菜大棚吧,也不少賺錢。”一席話讓老人禁不住點頭稱是。由此看來,光說他犟有點偏僻。
因了他的“犟”,他才有了棱角、有了個性,讓人不能不想著他、關注著他;因了他的“犟”,他在學習和工作等各個方面才有了出色表現:2012年在《國土資源導報》和濰坊市國土資源局聯合舉辦的“國土所長一席談征文”中,他榮獲二等獎。他團結帶領同事們,接力6年保持了“濰坊市文明和諧單位”稱號。
(諸城市國土資源局)
上一篇: 聲聲詰問戰馬疾
下一篇: 應嚴管干部“火箭式”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