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頭照——濱州惠民孫子兵法城大門 阿文/攝
刊頭題字——張國強(河北省邯鄲市書協理事)
1——學習楊艷萍事跡感悟
作者——曹廣航
憑著一顆忠于黨、忠于人民、忠于事業的赤誠之心,三十七年如一日,勤勤懇懇工作在測繪生產第一線,把一個困境中的“老大難”單位帶成一個人均年收入過8萬元的先進生產單位。她就是我們身邊的人,她的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她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楊艷萍同志。
臨危受命,最好地詮釋了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2004年夏秋之交,楊艷萍由原來的第二測繪院黨總支書記平調到第一測繪院任院長兼黨總支書記。工作的調整,對她個人來說沒有任何的吸引力,只能是多增一份責任,多操一份心,多付出一份勞動,多灑一份汗水。當時的一、二院差別很大,相比之下,一院就是一個爛攤子。歷史遺留的難題,幾十號的老弱病殘職工安置,人員技能差、設備陳舊落后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很多人對上級的決定不理解,甚至不認同,有的人寧可放棄副處轉正處的機會,都不敢接這一重擔。楊艷萍就是在人們的擔心、疑惑甚至看笑話的眼神下,接過了帥印。
困難嚇不倒,精神壓不跨的鐵人精神。楊艷萍憑著頑強的斗志,憑著對測繪事業的執著情感,帶領一院職工,經過四年的艱苦奮斗,扭轉了發工資靠貸款的被動局面,全院工作都有了較大起色,各項事業正在穩步、有序、健康的發展。四年過去了,第一測繪院迎來了成立以來最輝煌的時刻,泰山高程測量評優;援川、援疆順利完成;應急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國土部門重點項目的承接;今年一、二院順利實現合并重組等,無一不傾注著楊院長的心血。
以人為本的慈母情懷。作為干部,她工作雷厲風行;作為女人,她溫柔體貼職工。去外業慰問職工,她親自下廚房;職工通宵加班,總有她陪伴的身影;職工家屬落戶,孩子上學,在政策允許的條件下,通過各種方法,盡力解決。為外業職工當紅娘,解決終身大事,穩定一線隊伍。在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倡導下,它把剛柔相濟的管理方式運用得恰到好處。
清正廉潔,一心為公做表率。當家人一定要學會勤儉持家,這是她經常教育我們的話。出發時,在路邊小攤喝碗豆腦,吃個燒餅;宴請職工進飯店,泡上一壺自帶的茶葉;啟開一瓶批發自備的白酒,葷素搭配,點幾個實惠的大盆菜,再加上噓寒問暖的話語,那種感覺,真是到家了。有時出發,甲方都是備好了宴席,定好了高檔賓館。飯是不得不吃,但賓館一定要退掉,然后自己找個便宜些的小旅館住下。有的人不理解,認為又不是自己花錢,何必呢。她說,天上不會掉餡餅,欠人的情總是要還的。在別人看來是占便宜的好事,她是抵住誘惑堅決推掉,展現了一名共產黨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
楊艷萍院長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這不光是她個人的驕傲,也是我們整個國土測繪院的驕傲,她是我院長期抓黨建促文明成績的必然體現,是我院精神文明建設的寶貴財富,她的精神一定會在今后我院創建一流名院的歷程中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
(山東省國土測繪院)
2——書香
作者——張慶
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著一幅宋朝名畫《觀琴圖》,畫中正面撫琴者為宋徽宗趙佶,兩旁侍坐著兩名觀琴者,一名書童侍立一旁,徽宗右手邊幾案上一爐文香裊裊繚繞。一名書童、一爐文香巧妙地暗喻出觀琴的地點是在書房。宋朝時興讀書焚香,即可計算時間,又可平添情趣。《觀琴圖》中侍坐穿紅衣者,據專家考證為當朝太師蔡京。據傳蔡京就酷愛讀書焚香,有客人來訪,他從不急著見面,而是讓書童關上所有的門窗后開始焚香,最后打開通客廳的北窗,這樣客廳里就會香霧繚繞,香氣彌漫。有了皇帝和重臣的推崇,宋朝讀書焚香大行其道。也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把讀書人家稱作書香門第,幾代都有讀書人便成為書香世家。如今讀書焚香的習俗早已湮沒在了滾滾的歷史長河當中,但喜歡讀書仍然備受推崇和尊重。
近日收到了張杰老師寄來的他新近出版的《八旬回眸》一書,深深被他以耄耋之年不倦讀書、筆耕不輟的執著精神所感動。張杰老師算是山東師范教育界的前輩,他早年就讀于山東大學漢語言文學系,畢業后分配到學校任教,前后長達六十年。曾參與創辦了濟南師范專科學校、泰安師范專科學校和山東服裝學院。我初識張杰老師是一九八二年八月在青島舉辦的中國當代文學講習班上。講習班是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山東省文聯承辦,省文聯又從省內部分高校抽調了部分人員具體籌辦會務。我有幸抽調去跟著張杰老師負責講習老師的接待工作。張杰老師當時是泰安師范專科學校中文系主任、副教授。一米八多的魁梧身材,腰板挺得筆直,像棵大樹,面容和善,戴著一副眼鏡,說話聲音洪亮,站在走廊上哈哈一笑,似乎全樓都能聽得見。那次講習班前后只有短短二十多天,但來講習的老師卻是名家薈萃——有杰出詩人臧克家,著名作家徐遲、馬識途、高曉聲,美學家王朝文,紅學家李希凡,還有著名學者田仲濟、蕭滌非等等。相處時間雖然不長,我卻與張杰老師結下了深厚的友情。自那以后常有書信來往,多是問候健康,請教學術問題之類,偶爾也會寄去一篇文章,請張杰老師指教后刊登在由他主編的《泰安師專學報》上。張杰老師回信總是認真細致,并常教導我多讀書,讀好書,做好人。他回信中的幾句打油詩我至今記憶猶新:“人生常苦短,轉眼是百年。閑來勤讀書,道理多提煉。工作知勤奮,生活趨平淡。不求大功業,莫羨高官銜。”張杰老師作為一個良師益友的這些樸實的道理定會讓我受用終身。
張杰老師在繁重的教務和教學之余,喜歡寫文章,還喜歡結集出版,孜孜不倦,勤奮筆耕。這些年先后出版了《現代三作家論集》、《中國現代女作家論》、《高蘭評傳》、《春風桃李憶吾師》、《翹首東海憶故人》、《張杰回憶散文》等論著,好評如潮。
前幾天致電張杰老師,表達對贈書的謝意。問起張杰老師的起居,他竟以八十二歲的高齡借助放大鏡每天孜孜讀書數小時。更令我驚訝的是他竟然多年秉承了讀書焚香的習慣,問起緣由,他哈哈大笑著說:“我是地主出身,父親是讀書人,我家是正宗的書香門第。”
(山東省國土測繪院)
3——薺菜葉兒上的春天
作者——王德亭
我加入田間拔菜的隊伍的時候,是三月三日的下午。這個三月三,可不是農歷的三月三。下午的陽光,毫無保留的照在田野里,照拂在人們的身上。我摸摸外套,溫乎乎的。手指拿到鼻孔邊,我嗅到了暖暖的陽光的味道。
眼前的土地,綠是一片,白是一片,綠白涇渭分明:綠的是一片麥田,窩憋了一個冬天的麥苗,性子急呀。幾天間,地里就躥成一片綠了。白是白地,就是春地,什么也沒有種,收過白菜之后閑了一個冬天,干癟癟的菜幫已然花容失色,這里那里都是。是有意提醒我們:我思故我在嗎?眼下,倒是這片春地讓人們留戀,蹲著站起,弓腰彎背,在那里尋經探寶。找到野菜,小心地剜出來,抖落凈根上的土渣,寶貝似地放進手袋里去。
早春地里的野菜,入我眼來,可吃的有兩種,一種是麥蒿,一種是薺菜。薺菜這時候還是百里挑一的富家女,好似養在深閨,眾里尋她,卻不容易得到。麥蒿,這里一棵,那里一棵,旺鮮旺鮮的。小小麥蒿,嫩嫩的,煮野菜粥,蒸粑粑飯,味道都好。據老人們說,麥蒿能祛熱敗火。“萬家墨面沒蒿萊”,那是老了的野蒿,該與幼小的麥蒿無涉。“三月里茵陳四月里蒿”,說的是白蒿,大意是吃菜也要講究節令。白蒿與麥蒿大約是“本家”吧,四月里的白蒿卻只能叫蒿,四月里的麥蒿,就是黃花一片了。所以,正月二月,是麥蒿的“好十月”,作為餐桌美味,恐怕也不會辱沒了誰。
麥蒿容易找到,而薺菜卻是稀罕物兒,壟溝里,白菜葉子底下,她能藏則藏,能躲多躲,好像有意跟我們這些“饞嘴的”捉迷藏。所以尋找薺菜的過程,也是考驗人們耐心的過程。薺菜很低調,很會韜光養晦,貼在溝壟里。溝壟很濕,頭年冬天接二連三的幾場大雪,把地蓋得嚴實了近乎一個冬天。過了正月初十,積雪才化,地里的墑情很足。壟溝剛干了地皮,就有裂縫。這時候,偶爾有一棵薺菜,住在溝底,葉子的正面跟土是一個顏色,葉背面是盈盈的綠意和生機了。薺菜不容易找到,極是考驗一個人的耐力。薺菜葉兒緊緊擁抱著土地,葉邊兒微微有些紅,我想:薺菜是很頂打熬的,熬過嚴冬的薺菜,新葉是頂著舊葉長的。薺菜葉上有風霜雨雪,日月精華。有的葉子似乎還在冬天里沉睡呢,菜心卻迫不及待鼓出了幾粒白花,昭示了春天的到來,能不可人疼,可人愛?這一瞬間的綻放,閃爍著青春的灼灼光華,它毫不掩飾急于長大的心情。這種奔放,也使自己輕易暴露給眾里尋她的人們。用手指肚子輕輕把菜根捏住,拔起,指肚與泥土相觸的瞬間如此美好,一股沁涼注入我的肌膚。這薄薄的菜葉,她把自己身上埋藏了的一個秋天、一個冬天放手注入我的心田。
我吃上野菜做的飯食,今年有過一次。野菜是愛人采擷的,飯是她做的,做的是粑粑飯,我們臨淄人稱作“粑砬子”的。做法不復雜,把野菜擇凈,撒幾把面粉在里面,微微撒一些鹽末,用手拌勻,放到鍋里蒸熟了,又鮮又香。
生活的美好,未嘗沒有野菜的一份貢獻。我們的餐桌上不缺雞鴨魚肉以后,常常產生厭食的感覺,這就是所謂的富貴病?崇尚綠色食品,艷羨“有機食品”,就很想換換口味。城里人下地拔野菜,作為生活的情趣和調劑,一樣的事情,農人們有自己的褒貶,說是“拿拿油”。上世紀1960年代的饑餓,我因為晚出生了三四年,沒有經歷過。父親在世時,每當說起六O年挨餓,看得出心有余悸。父親說,那年春天家家糧囤見了底,都往坡里跑,跟野菜親。拔回一小把野菜,捏幾捏玉米面放鍋里去,咕嘟上幾個開鍋,又當黏粥又當飯。可一個天底下,家家缺糧啊,坡里的野菜眼看給拔光了。人們就剝樹皮,榆樹皮嚼上幾口,黏糊糊的還能對付。榆樹皮剝光了,槐樹皮、楊樹皮也剝了吃了,吃了腫臉,臉腫得像蛤蟆皮。從那個年月活過來的人,什么都看開了,獨獨對糟踏糧米的行為從心里厭惡。爺叔輩的人曾經用來果腹的野菜,成為今天人們生活的調劑,不能不使人生出“兩重天”的感覺。
我回到家里,作為對愛人的回報,要親手下廚做頓野菜飯。我擇菜時,有意把薺菜跟麥蒿分開來放。鮮魚水菜,洗菜,是吃水的老“祖師爺”。頭一盆水,濃得像村頭灣里的水,不見盆低,醇厚的土腥氣味兒卻很好聞。野菜洗凈了,綠是綠,白是白,綠的是菜葉,白的是菜根,野菜的鮮味直鉆鼻子。我在薺菜葉上撫摸春天,我在家里聞到了春天的味道。(淄博市國土資源局臨淄分局)
4——想為你種一棵樹
(外一首)
□雨蘭
想為你種一棵樹
最好是一棵銀杏樹
看著他慢慢長大
風來聽他輕輕地鼓掌
雨落聽他靜靜地說話
雪飄聽他恬淡地呼吸
想為你種一棵樹
最好是一棵銀杏樹
如果他憂郁
我就愛上他的憂郁
如果他固執
我就支持他固執
如果他孤獨
我就每天都去抱抱他
想為你種一棵樹
最好是一棵銀杏樹
如果我想喝酒
我會邀請他來對飲
如果我寫下一首詩
我會先吟誦給他聽
如果我想哭
我要倚在他身上哭出聲來
哭累了,順便
看一小會星空再想一小會你
想為你種一棵樹
最好是一棵銀杏樹
這樣,我就可以
把他當成你
去愛,去疼惜
村莊在我的夢里醒著
村莊在我的夢里醒著
村東的小河安靜地流淌
柳樹在岸邊舒展婀娜的腰身
棗花開了落,落了
來年還開
燕子來了走,走了
來年還來
村莊在我的夢里醒著
暖暖的炊煙
飄著飄著就飄到了天邊
夢里,我還是她懷中的娃娃
小小的身子
包裹在甜甜的乳名里
眼神干凈,羞澀寡言
村莊在我的夢里醒著
醒來,村莊在我的心里頭
輕輕地疼著
山東建設報
5——“鳶都杯”國土人的故事征文大賽02
“最美媽媽”申美
作者——馬純霞
從掏出身上僅有的152塊錢開始,無怨無悔幫助一個沒有血緣關系的家庭;7年間,她把別人的孩子當成了至親骨肉。不為名,不為利,臨朐縣國土資源局柳山所申美說——“我只是心疼那個孩子”
作為一名基層國土所所長,在同事眼中,申美是一個工作雷厲風行、處事果斷豁達、執法剛強勇敢的女強人,大家很難將她與溫柔、細膩、賢淑聯系起來。直到她被濰坊市婦聯、濰坊市文明辦評選為“最美媽媽”,才讓我們對這個細致、耐心、柔情似水的“媽媽”有了一個更深入的了解。
2006年由于工作關系,申美偶然走進了劉興華一家。三間土房低矮破舊,斑駁的門窗訴說著它經歷的無數風雨,簡單陳舊的擺設和被煙熏的漆黑的墻壁讓昏黃的燈光顯得更加黯淡,這是一個儼然生活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家庭。走進去,男主人臥病在床,兒子劉坤輟學在家,孩子那雙膽怯又充滿期待的眼睛深深的觸動了她。
當時的申美結婚沒幾年,兒子從小體弱多病,為了給孩子看病,家里已經沒有任何積蓄了。盡管如此,申美還是竭盡所能的去幫助這個家庭。走進這個家庭的那一天,她掏遍所有的口袋,把身上僅有的152塊錢塞給了孩子,從此開始了她的捐助之路。七年里,大到衣服、鞋子小到筆記本、鉛筆,申美事無巨細,看到小劉坤缺少什么,她馬上送到。七年里,多則上千元,少則幾十元,連申美都記不起自己曾經給過小劉坤多少錢。也是從那時開始,小劉坤的心里又多了一位關心他、愛護他的媽媽。然而,問及她當時的想法,申美只說“很簡單,我只是心疼那個孩子,同情這個家庭,我能拿出的錢也不多,只想盡力幫他們一把。”
工作在基層一線,每天要面對各種繁復錯雜的事情,土地糾紛要調解,執法巡查要參加,鄉鎮工作要參與……即使再忙,她都會抽出時間去劉興華家看看。看看他們有什么困難,看看自己還能做點什么。
處于貧困中的孩子看起來總比同齡孩子多了一絲敏感和憂郁,不愛說話也不太合群。申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逢周末,只要不是很忙,申美就會帶孩子回自己家,讓他跟兒子一起玩耍,給他做點好吃的,帶他們去公園。申美說“再小的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當孩子所處的環境與小伙伴們生活的環境脫節,當別的孩子穿著時髦的衣服、拿著新買的玩具相互炫耀的時候,他自然會因為什么都沒有而被排斥在群體之外。”為了安撫孩子的心靈,申美盡力向他們提供一些生活上的幫助。沒事的時候,她就去跟孩子聊天,聽他講在學校的事情,在他沮喪的時候鼓勵他,在他受委屈的時候安慰他,給他講做人的道理,告訴他即使生活再困難也要滿懷著希望。
就這樣,她從2006年一直堅持到現在,七年間,四百多次的拜訪,風雪雨霧從來沒有阻擋住她的步伐。去劉家的路變得跟回自己家一樣熟悉,經過幾個路口,走過幾座小橋,甚至路邊有什么,她都一清二楚。用申美自己的話來說,閉著眼睛,她都能走到劉家。七年,她看著當初的小男孩變成了現在的帥小伙,她看著劉家從貧困中逐漸解脫。
如今劉興華一家已經搬離當初破敗的土房,住進了寬敞明亮的大瓦房,不再需要申美金錢上的資助。但她還是習慣每周過去看看他們,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劉坤也習慣了給申美打電話,不管大事小事,高興的事還是不開心的事情,他習慣了向申美傾訴。因為在他心里,申阿姨像媽媽,更像一個知心的朋友。
也許,在每個孩子的心里自己的媽媽都是最美麗的。然而提到申美,劉坤說“我現在叫申阿姨媽媽,對于年輕的她來說,可能這個稱呼會把她顯得老了。但是,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是她帶給我無私的幫助和關愛,在我心里她就是世界上最善良、最美麗的媽媽。”
(臨朐縣國土資源局)
上一篇: 每天念念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