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節紀事
作者——魯先圣
盡管父母都不在了,但是我還是喜歡在鄉村過年,我懷念鄉村里濃郁的節日氣氛,想念那些淳樸的親人和故舊,喜歡與鄉親們一起聊天,談論那些陳年往事。
臘月23日接孩子回濟南的家里以后,我們就忙著去超市購買各種過年用品,一直忙到臘月28日的下午。除夕上午6點16分,從濟南的家里啟程,在濟南南高速口上高速。因為沒有領卡的程序,收費口非常順暢,沒有等待直接就上了濟南至菏澤方向的濟廣高速公路。盡管是早晨的6點多,天還沒有亮,但是高速公路上的車輛卻非常多,幾乎沒有大貨車,都是小型車,所以車速都很快。
7點40分,經過近一個半小時的全速行駛,到達了嘉祥西出口。到家了,高速口距離我的梅園只有兩公里。剛剛進門,嬸子就過來了,嬸子給我們準備好了各種油炸的食品,老人家知道我們來的晚,前幾天打電話就告訴我們,不用多準備過年的食品,她都給我們準備好。
中午飯后不久,家族里的人們就都來梅園集合了,下午都要去祖墳上祭祀祖先。大約一個小時,家族里所有的男性都到齊了。我的祖父兄弟六人,父輩叔兄弟11人,到我這一輩堂兄弟25人,我的下一輩侄子輩又是25人。集合齊之后,在幾個叔叔的帶領下,接近50人的隊伍出發了。祖墳就在村前。這些年,因為人口的不斷增加,家族近幾年去世的老人都分別另立了新墳,但是,我們家族的傳統還是一起祭祀。
村前的曠野里,到處是祭祀祖先的人群,各個小路上的車輛也很多。祭祀的程序并不復雜,上香,燒紙,祭酒,放鞭,磕頭。數不清的祭祀的人群,有的只有幾個人,也有的只有一兩個人,像我們這樣接近50人的族群,是少有的,這顯示家族的人丁興旺。
初一凌晨,從零時起村里的鞭炮就響個不停,到了4點鐘開始,男人們就走出家門拜年了。我們家族由堂兄弟中的幾個長兄率領,先去魯氏宗祠祭祖,然后一家一家的給村里的長輩拜年。拜年是要磕頭的,村里的長輩往往都由自己的兒孫在一旁照顧,給來拜年的人們讓煙遞茶,并介紹前來拜年的人,哪一支的,什么輩分,像我這樣在外地工作的,自然再介紹介紹在外面的情況。這個儀式一直持續了接近2個小時。
除夕的晚上,我在梅園舉辦了一個小型的宴會,邀請了在濟南軍區工作的保德夫婦,保德多年來一直在棗莊擔任政委,幾年前調任軍區之后我們聯系密切,友誼深厚。他的夫人是煙臺人,是山東大學法學院的教授導師。在濟寧工作的先靈夫婦,先靈是我的叔兄弟,這幾年在濟寧發展很快,已經擔任縣級職務,弟媳王靜姝是醫學專家。又邀請了我小學和初中時代的同學司品和,魯先銀,先太。品和在鄉里開一所賓館,先銀在鄉計生辦,先太是我的堂弟,這些年從事牛羊養殖交易,做的很不錯。
因為我的餐桌很大,妻子基本把菜品都是一個菜兩份,最后一個桌子上大約上了20多道菜。我準備的酒是海之藍,保德又帶來了軍區特供,我們幾個人共計喝了4瓶,大家都很盡興,氣氛熱烈,非常開心,一直持續到晚上10點才結束。臨近結束的時候先銀邀請大家初二的晚上去他家聚會,他又邀請了一些我們的同學。
鄉村里,最熱鬧的時刻自然是初一的清晨。今年我看到,我們村在外地工作的游子基本都回來過年了。在拜年的街道上,我遇見了在濟南工作的長安,長安在山東航空工作,小伙子這幾年發展很不錯。遇到了在嘉祥工作的先超,他在華能電廠擔任了領導職務,與我是第六代的堂兄弟。在濟寧工作的瑞祥,還有保建。保建的父親欽進,是我們魯姓里健在的老人中輩分最高的人,是作字輩,我都要叫老爺爺的。保建與我是自幼的同學,當年考上一所中專,畢業后分配到濟寧面粉廠工作,后來企業倒閉,個人發展不是十分順利。我們多年未見,寒暄了一會,談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瑞祥與我當年也是上下級的同學,也是在一個企業工作,已經多年不見,見面聊了幾句。
我們魯姓宗祠在村小學院內,幾百年以來這里就是祠堂,后來學校占用,我的小學教室就是在祠堂內。幾年以前,家族集資對祠堂進行了修繕翻新,我們在外地工作的子孫大多都捐了款。我當時捐了一千元。初一清晨,魯姓的子孫都來這里拜年,其它姓的也派家族代表禮節性的前來拜年,顯示鄉鄰之誼。祠堂里供奉著第十世以上的魯姓先祖牌位,東西的兩間配房當中詳細陳列著魯姓中外遷的分支譜系。祠堂里始終都有很多人,前來祭拜的魯姓子孫絡繹不絕,大家都神情肅穆。這個時刻,在共同的先祖面前,大家的血緣相通,平日里的所謂近遠都消失了。因為我是從事文化研究工作的,每年來祠堂祭拜的時候,家族里的人們總是讓我給大家講講我們魯姓的起源和變遷,講講我們魯姓中歷史上的名人和軼事。
初二上午,我在曲阜工作的妹妹回來了。我們那一帶的風俗,初二是出門的姑娘走娘家的日子。上午,妹妹來了,叔叔家在濟寧工作的三個妹妹也都來了。每一個家庭三四口人,院子里、房間里一下子增加了幾十口人,談笑風生,熱鬧極了。然后,姊妹幾個一起去村里的長輩那里拜年。街上到處是走街穿巷的姑娘們,大家都嫁到了不同的地方,平時很少見面,又都是在村里一起長大的姊妹,見面自然是寒暄良久、歡聲笑語。事實上,這個時刻是過年的高潮時候,滿街上都是花枝招展的人群,都是歡聲笑語的場面,節日的氣氛十分濃郁。
初二的晚上,同學先銀邀請大家去他那里聚會。這些年以來,先銀每年都舉辦一次這樣的聚會。今年參加的人很多,有十幾個人,我和保德,在棗莊學院工作的于瑞華,鄉人大主席孔祥生,鄉教辦主任韓,中學校長,一中的教師,在縣檢察院工作的先珍等,大家從不同的地方趕回故鄉過年,又聚會在一起,談起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氣氛十分熱烈。祥生又詳細給大家介紹了鄉里經濟民生的狀況,他說2012年的各項經濟指標,我們黃垓鄉都是全濟寧市排名第一,大家都很欣慰。
初三的上午,我去距離梅園10公里的靳莊,給同學方美的父母拜年。兩位老人都已經80多歲,但是身體依然十分硬朗。我與方美是高中的同班同學,從高中時代,我每年都來這里看望老人,所以老人十分熟悉,進了院子,剛剛在院子里喊了一聲,就聽老人們說:是先圣的聲音,先圣來了!老人們高興地走出房門,我就在院子里給兩位老人磕頭拜年,老人十分高興。我們聊了一個多小時,過去我每年都吃頓飯再走,但是,今年因為有南方的朋友來濟南拜訪,我只好匆匆離開老人,就返回梅園了。回到梅園,收拾好一些東西,我們就匆匆上高速,返回濟南了。
再見,我的鄉親。再見,我的梅園。
2——你方唱罷我登場
作者——陳瑩
“人生在世,吃穿二字。”這句話,大致概括了改革開放之前老百姓的日子。在衣食有憂的歲月里,處在社會最底層的老鄉們,整天忙吃忙穿,對于精神層面的需求往往無暇顧及。
苦有苦的活法,窮有窮的樂子。一進臘月門,鄉親們的幸福時光便拉開了序幕。忙碌和儉省了一 年,攢到年前年后集中消費,物質生活自然比往常豐盛了許多;因為是農閑時節,疲乏的身子骨也可以松緩一陣子了。正所謂飽暖思雅事,大家暫時拋開一切煩憂,從貧瘠單調的歲月里抽出了五彩斑斕的絲線,開始編織鮮活瑰麗的夢想。
村村寨寨喜氣洋洋,大張旗鼓扎臺子排戲;男女老少容光煥發,爭先恐后一試身手。大隊部,小學校,天天人聲鼎沸,鼓樂齊鳴。泥腿子中的才分人如雨后春筍,激情迸發。一雙雙粗糙的大手,撂下鋤鐮锨镢和叉耙掃帚,操起鑼鼓鈸鐃、二胡板胡、竹笛嗩吶,樣樣得心應手。一張張黝黑的面皮,一經描眉畫眼,立刻脫胎換骨,千嬌百媚,演誰像誰。吃過新年餃子,巡演便正式開始。文化沙漠枯木逢春,鄉村舞臺百花盛開。各村文藝宣傳隊相互串聯,像走親戚一般,你方唱罷我登場,展開了一輪又一輪才藝大比拼。
我上小學三年級還是四年級來?記不準是哪一年了,我村排演了兩出戲,一出是革命現代京劇《審椅子》,一出是萊蕪梆子《三定樁》,出了一些花絮,使我村在四里八鄉出了名。
《審椅子》劇情如下:某個夜晚,一民兵在村中僻靜處,發現一把土改時歸公的紅木椅,又瞅見地主分子黃三槐在附近游逛,遂引起懷疑。生產隊長丁秀芹聞訊趕到現場,不見了椅子,卻拾到了富農沈家昌遺落的煙袋。她冷靜分析復雜案情,“審”椅“察”人,旁敲側擊,順藤摸瓜,最終搜出了暗藏在椅座夾層中的變天帳,粉碎了地主分子妄圖復辟的陰謀。此劇編得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劇情結尾,生產隊長丁秀芹手指階級敵人一番痛斥,而后將椅座扔向癱倒在地的黃三槐。
沒想到俺村的“丁秀芹”表演過了火,用勁兒大了些,本應落在老地主腳邊的椅座,卻砸在了“黃三槐”頭上。“黃三槐”正嚇得趴在地上抖腿呢,迎頭飛來一板子,被砸得眼冒金星,疼得呲牙咧嘴,全身哆嗦成了一個蛋。觀眾不知內情,都為“丁秀芹”和“黃三槐”的精彩表演嗷嗷叫好,掀起了高潮。演出結束,臺下觀眾意猶未盡,你推我搡,擠亂了套。這一場景,我們稱之為“晃臺”。
一條準備新修的鐵路,要經過陳大爺家新蓋的房子。為了保證鐵路提前通車,陳大爺毅然將木樁定在自家新房門前,并說服老伴搬遷。富裕中農金旺想讓鐵路經過他家,以便乘機講條件,發橫財。金旺妻找到陳大娘,說三道四,挑撥是非,陳大娘聽信其言,反悔不搬。陳大爺耐心教育老伴,同時揭發了金旺的狼子野心,確保了搬迂和筑路順利進行。這是萊蕪梆子《三定樁》的基本劇情。
扮演陳大爺的是我隊社員趙喜,這是個憨厚樸實的農民,身上本來沒有什么“藝術細菌”,卻被“瘸子里面選將軍”,成了主角“陳大爺”。演戲最忌諱忘詞,俗稱“結瓜”。鄉村舞臺的一角,經常蹲著專門“提詞”的人,以防不測。鑼鼓點一響,陳大爺上了場。趙喜初次登臺,難免緊張,一開腔就沒有跟上弦兒,琴師拉了兩遍過門兒,他杵在原地忘了詞,“結了瓜”。樂隊停下了,“陳大爺”反而唱上了,琴師來不及反應,“陳大爺”又急了:“我都唱開了,你怎么還不拉哩?”那時的舞臺,是臨時搭建的土臺子,只有一米來高,跟前的觀眾聽得真真切切,哄堂大笑。
我小時候長得矮矮胖胖,虎頭虎腦,卻是一個活躍分子、文藝愛好者。我上三年級時,就隨村里的大人登臺演出了。當初村里自編自演小呂劇《扎根》,就是由我報的幕。隨后,我還唱了一段現代京劇《杜鵑山》選段“大火熊熊”,盡管也不大在弦上,卻因為年幼稚氣,憨態可掬,贏得了掌聲。
蛇年春節,看了幾期綜藝節目。一些來自農村的“草根”演員,樸拙的演出引起了我心靈的共鳴。聯想起家鄉演戲的逸聞趣事,禁不住獨自笑出聲來。妻子看到我的怪模樣,也笑著送上一句:“神經病!”(濟南市長清區國稅局)
3——除夕之夜憶除夕
作者——于福來
古人有一句描寫除夕的詩:“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離開故土多年,最難忘記的是兒時的除夕。因為,對每個孩子來說,這一天,都是滿懷喜悅、充滿期待的一天。
我的老家在莒縣。按當地習俗,農歷的臘月二十四日是“辭灶”日,也就是常說的“小年”。“君辭三,民辭四,忘了辭五別辭六”,這是當地有關辭灶日的民謠,頑皮的孩子總會把最后一句演繹成“王八辭五鱉辭六”。那一天傍晚,家家戶戶都會在灶臺旁邊貼上灶王爺的畫像,這是當地的一種年畫。畫像的周邊是一副對聯,上聯是“上天言好事”,下聯是“回宅降吉祥”,橫批是“一家之主”。在年畫頂端,還要貼上三張不同顏色的過門簽,這種五顏六色、非常漂亮、充滿民俗氣息、像剪紙類的長方形紙簽,在其他地區非常少見。在風箱上面供上幾個菜肴、果盤,水果都是柿餅、軟棗之類的東西,在那個物質匱乏、生活清貧的年代,是沒有香蕉、桔子之類的奢侈品的。晚飯吃過水餃后(水餃在吃前自然是先供灶王爺的),一家人在灶王爺畫像前焚香、燒紙錢、磕頭,再在院子里放幾顆鞭炮,歡送灶王爺到天宮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年的工作。正如對聯所言,希望灶王爺在玉帝跟前多說好話,回來時帶回更多的吉祥。小年過后,家家戶戶便正式進入忙年的狀態。
除夕那天是“接灶”日,就是迎接匯報完工作的灶王爺歸來。記得清晨總是會被幾聲清脆的鞭炮聲驚醒,那是父親正忙著在“接灶”。每當此時,就會一骨碌爬起來,以最快的速度穿好衣服,沖向大院門口。大門兩側的門枕石邊會有剛剛燃燒過得黃豆秸留下的白灰,趕得早還會看見暗火。門前橫放著“攔門棍”,一般使用推磨用的“磨棍”,院子里頭還會撒上芝麻秸,這是當地的習俗。傳說古時候有一戶人家過年時一家人只顧歡聚暢談,夜晚忘記關閉大門,有一小偷溜進院子,心驚之下踩到了院子里的干芝麻秸,芝麻秸被踩后會發出沙沙的響聲,主人發現有賊后追趕出來,小偷趕緊逃跑,逃到大門口時被一根倒了的棍子絆倒,于是被捉,從此就有了除夕門前放置攔門棍、院子里放芝麻秸的習俗。距大門稍遠處會有爆炸后殘留的鞭炮皮子還在冒著縷縷青煙,仔細查看有沒有啞火的,撿起來把火藥扒出來用于自己做的玩具槍。所有這一切對一個孩子來說都是那么的新奇。
除夕這一天全家人都很忙碌,但都懷著一種喜悅的心情。要說最忙的人就是父親、母親了。他們最重要的事情是上午要做豆腐,這是一年僅有的一次,制作工藝復雜、程序眾多,霧氣騰騰的,至今我也不會。只記得新鮮豆腐做成后有一股非常誘人的、清新的豆香味,母親總會接著切出幾塊鮮豆腐給孩子們吃,鮮豆腐沾韭花醬特別好吃。記得制作過程中,父親還會吃一碗老豆腐腦,那時的我吃不了那個味道,可父親覺得挺香。除此之外還要炸雞、炸肉、炸丸子等,把雞剁成塊、豬肉切成條,外面裹上面糊,炸出來呈金黃色,留做燴菜用,也可以直接吃。最好玩的是炸麻花,媽媽手巧,做的麻花樣子既多又漂亮。我們那里所說的麻花,不是天津大麻花那個樣子,類似濟南人說的麻葉,和面時媽媽都要摻上一點煮熟的地瓜,據說這樣炸出來的麻花又脆又甜,顏色也好看。哥哥們上午的主要任務就是衛生大清掃。農村的草屋,一年下來會有很多塵土和蜘蛛網,房頂的蜘蛛網需要在一根長木棍上綁上個掃把才能夠得著、掃得凈,有時還要在屋子里放個炮仗,把塵土震下來。所有的項目,我都只能是打個下手,補個補丁,可有可無。大哥高興時還會扔給我一副破舊的撲克,算是獎賞,我總是如獲至寶,以后會和小伙伴玩得起勁。而小妹更是一個純粹的看客,還要逗她玩耍。
下午貼對聯是我大顯身手的時機,一般是我和四哥完成的。熬一小鍋漿糊,拿一個小炊帚頭,用簸箕端著對聯,大門小窗、桌椅板凳、糧囤櫥柜都要貼。門窗貼對聯,其余地方貼“福”字和“酉”字,都是四哥貼我來挑選,一貼就是許多年,直到四哥參軍離開家鄉。還記得很小的時候,我倆常常爭論是上聯在左邊還是下聯在左邊。貼完自己家的還要挨家挨戶去參觀鄰居家的,邊看邊念念有詞。有一年,有個小學同學家的對聯是他自己寫的,上聯是:“全心全意地”,下聯是:“為人民服務”,至今記憶猶新,不是因為字體歪歪扭扭,呵呵,你懂得。貼完對聯貼年畫,年畫是四哥自己畫的,雖然沒有買來的那么漂亮,但也生動、省錢。中堂一般是“四條屏”,可不是梅、蘭、竹、菊之類的傳統國畫那種四條屏,那個年代都是樣板戲精彩情節的影印版。哥哥們則是把水缸盛得滿滿的,劈好未來幾天燒飯用的木柴。
傍晚前是最隆重、最熱鬧、也是最吸引男孩的,就是去祖墳“請家堂”,這是族中男性的事,女人不參與。族中一干老老少少男子,在德高望重的、捧著祖先牌位的族長率領下,浩浩蕩蕩來到祖墳地,擺好祭品,燃燒紙錢,在鞭炮齊鳴中一起行叩拜大禮。儀式完畢后,恭恭敬敬地把代表著祖先的牌位請回,放入早已準備好的堂中供奉,以表示對祖先的懷念與尊敬。當然這只是“請家堂”三個步驟中的第一個—“迎家堂”,請回來后要“守家堂”,初二下午還有第三個步驟“送家堂”,都是很嚴肅、恭敬的。
回到家后,母親早已準備好一桌酒菜,父親要帶領我們兄弟幾個喝上幾杯。忙碌一年,全家人聚一聚,慶祝新年的到來。酒是老白干,說是喝上幾杯,除了父親和大哥酒量頗好外,其余兄弟幾個都酒量甚小,只能是意思意思,這是父親一年當中最和藹、最親切的時刻。父親脾氣不好,在那個困難的年代,拉扯我們兄弟姊妹六人,相當操勞。幾個哥哥都是半大小伙子,成長過程中,經常有讓父親不滿意之處,因此父親經常發火訓斥、打罵哥哥們,每當此時,我和小妹都感到非常恐懼。我從小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逐漸養成了內向、不愿說話的性格。但是,我不埋怨父親。最和睦時刻,也是母親最高興的時刻。母親是個賢妻良母,勤勞善良、心靈手巧,從小我就沒見過母親發脾氣、埋怨人。無論歲月多么艱難,都默默地為這個家操勞,無怨無悔。母親是我今生最崇敬的人。誰不愛自己的母親,但在內心深處,我一直認為自己的母親是世界上最偉大、最善良的母親。我也自信,作為一個普通人,一個農民的兒子,我繼承了母親很多優秀的品質,在學習、工作以及生活當中,從不爭強好勝,從不恃強凌弱,以善良之心去對待自己周圍的人。時刻牢記母親的教誨,做一個誠實的人、老實的人。雖沒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業,但心里踏實。
喝完酒、吃過飯,就是我們家一年中最祥和的時候。母親一個人包餃子,妹妹幼小,父親和我們兄弟幾個不會,一家人就圍坐在燭光下(一年當中只有除夕夜點蠟燭,平時都是煤油燈),邊喝茶邊吃炒花生邊聊天。那時我們老家一帶不種花生,都是哥哥們到好遠的西鄉山區復刨的,在那時是稀有之物,平時不舍得吃,留待過年,因此吃起來就格外香。聊天的話題也是今古傳奇、鄰里軼事,不談政治,不論他人是非。父親是個老革命,解放戰爭時期的傷殘軍人,一個對革命有功的人。但從小到大我就沒聽父親講過一次自己的革命經歷,只從他的傷殘證上得知是在定海戰役負的傷,現在我還幫父親珍藏著當年的帽徽、渡江勝利紀念章、淮海戰役紀念章。雖不提自己的革命經歷,但父親還是先后送三哥、四哥參軍,因為大哥、二哥都沒怎么念書,還要留在家里掙工分養家。
除夕夜包的餃子有兩種,一種素餡的,一般是豆腐,寓意都有福,用來清早吃;一種肉餡的,一般是白菜肉,上午吃,寓意著包有百財。包完餃子,在院子里放幾個鞭炮,就休息了。家家如此,這是老家的風俗。聽到誰家放鞭炮,就知道他們家包完餃子了。
清早起床后,習俗是不大聲說話、不多說話。靜悄悄的洗漱完畢,母親就煮好了餃子,父親在院子里燃放一掛鞭炮,這是過年在家里唯一一次整掛燃放的鞭炮,其余都是拆開的幾個,特殊年代,節約持家。兄妹幾個都穿上粗布新衣,給父母親拜年。一家人高高興興吃完餃子,孩子們就蹦蹦跳跳出去給長輩拜年、玩耍去了。
如今我也早做了父親。除夕之夜,一邊看春晚、一邊和家人聊天,情不自禁又想起了小時候的除夕。遂打開筆記本電腦,錄下了以上文字。
鐘聲響了,新的一年又開始了。
(山東省國土測繪院)
4——拜年記
(外一首)
□魯北
小時候,跟在父輩們的身后,給長輩們拜年
大人們撫摸著我們的頭,叫
地瓜、蘿卜、拴柱、狗蛋
長大了,與同院里的哥哥弟弟,
給長輩們拜年
過年好,過年好,聲聲不斷
現在,帶著孩子去給長輩們拜年
那些土的掉渣子的乳名,已經很少聽見
后來,我坐在八仙椅子上,
等著晚輩們來拜年
叫著他們的乳名,噓寒問暖
大年初二,憶起那個饑餓的年代
寒冷被拒之門外,冽風被拒之門外
歡聲笑語繞著檁梁,
轉了一圈兒,又轉了一圈兒
爐火正旺,酒意正濃,不經意,
憶起了那個饑餓的年代
是母親和舅舅在回憶,回憶那個饑餓的年代
先憶起我的爺爺,一個很不起眼的小老頭,仗義疏財
接著憶起我的奶奶,善良,博愛
用南瓜、野菜,打敗了三年自然災害
那個時代,大舅八歲,小舅七歲,枯瘦如柴
新婚不久的父母,從牙縫里
擠出一粒米、一口菜
讓兩個弟弟背出去二十里以外
饑餓中的老爹、老娘,在翹首以待
說起這些,我在側耳傾聽,
雖未經歷,但不忘懷
我看見,眼淚在母親和舅舅的眼里,打旋兒
嬉鬧中的外甥和女兒們,在盡情的嬉鬧
這些,對于他們這一代,好像在千里之外
利津縣史志辦
5——迎春感懷
□郭偉
新晴忙盡春溪處,
柳含羞、鶯飛語。
莫驚波、小燕銜泥苦。
安個窩、留春住。
便爭得、桃紅萬畝;
也掙得、麗詞無數。
不作徘徊閑客,晝夜勤耕度。
濟南市國土資源局長清分局
6——篆刻恭賀新禧關德海
(編輯:作家網)上一篇: 齊魯風20130131
下一篇: 自信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