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和諧社會》給我們人類帶來的啟示
來源:作者:于學忠時間:2013-02-19熱度:0次
春節期間,看到家中庭院里面的狗狗、貓咪,相處的其樂融融,不由得使我拿起相機拍下一組關于“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攝影,很不錯,很和諧。
狗狗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性格忠厚,通常被稱為“人類最忠實的朋友”;貓咪是聰明活潑的動物,性情溫順,自然成為了全世界家庭中極為廣泛的寵物。
誠然,動物也是這個我們生活中的一份子,從某種程度上講,它們和人類是平等的。關愛動物不只是掛在嘴邊的一句空話,要有實際的行動;比如:發現受傷的野生動物及時救助,盡可能不去破壞野生動物的生活環境等等,這些雖然都是小事,但是卻體現出人類對動物的關愛,體現人和動物的和諧。
——看到它們,《動物和諧社會》你在想什么?
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動物對于整個自然界和諧所起到的作用,它們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員,只有讓它們得到更好的生存條件,才能夠使得整個生態平衡達到最佳的一種狀態。同時,也有更多的人,將關愛動物作為衡量一個人道德標準的尺度。因為只有一個熱愛動物的人,才具有一顆善良的心。才能夠更好的熱愛生活,熱愛家人,以及回報社會。
說起關愛動物,很多人都喜歡用“人類的朋友”來稱呼。的確,動物和我們一起生活在這個世界里,有的動物和我們生活得很近,用朋友來比喻很恰當。只是,有些人嘴上稱動物為“朋友”,但是卻沒有當“朋友”來看待,在我們身邊,有些人隨意處置寵物,高興了就養,不高興了就遺棄,傷害甚至吃野生動物的情況時有發生。
人和動物其實是一個唇齒相依的關系,說簡單一點,在這個生物鏈里,如果人肆意而為,最終危及的還是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愛護和適當的保護其他動物,也是在為自己營造一個和諧的生態環境。
現實生活中,最可氣的是哪一些貓狗不如的“智障者”。
當前,很多年輕干部奉行“中庸”之道,卻誤把“平庸”當“中庸”,當了“庸才”。“庸才”表現在工作中,就是謀劃工作缺乏魄力、畏手畏腳,推進工作缺乏創新、束手束腳,落實工作缺乏毅力、懶手懶腳;表現在作風上就是工作思路不清,業務不精,能力不強,辦法不多;遇事避重就輕,得過且過,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等等。“平庸”是年輕干部之大忌。“平庸”不治,任其蔓延,時間久了,一害自己、二害單位、三害人民、四害國家。所以,年輕干部要拒當“庸才”。對年輕干部自身來講,要提高責任意識,培養機遇意識,增強發展意識,樹立危機意識;要提高自身素質,提高口頭表達能力,提高語言文字能力,提高綜合協調能力,提高貫徹執行能力,提高領導決策能力,提高開拓創新能力。對黨和政府來講,要營造治“庸”的氛圍。要在嚴格問責、嚴格追究上動真格、下大力,把治“庸”融入到干部的學習、工作、生活當中,作為一種習慣、一種自覺、一種常態;要加強干部作風建設,建立健全治“庸”的長效機制和管理制度,要抓準問題的重點,制定整治措施,要各級領導治起,發揮示范帶頭作用。
“妒忌者”有很多坑人的“小聰明”;“小二管大王”,事情“有大有小”,花樣“有新有舊”。而是政令不通中危害最烈的一種,是直接危及生命的“腦殘”、“心梗”。時間證明一切,是“仁者”還是“癟三,是“猴子”還是“行者”,是“鋼”還是“鐵”……“妒忌者”必定“嫉妒蒙蔽雙眼”得到證實,是情緒引發的“失明”,終究成為“智障者”。
“未曾清貧難成人,不經打擊老天真。”“醉生夢死誰成氣,拓馬長槍定乾坤。”各種矛盾錯綜復雜,在“智障者”各種造謠行為因素困擾環境下,機遇與挑戰并存,動力和壓力共生。人心思變革,人心思發展,人心思穩定,人心思和諧。,“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一顆感恩的心,不能聽到一點一味“指責”,或者一點誤解就挺不住了,我們自然比其他人更懂得“高處不勝寒”的道理,要想著更多喜歡你的、支持你的朋友,在人的一生中,這點磨難算什么呢?其實,這頂多是點小挫折,我們都要記住一句話:能受天磨真好漢,不遭人嫉是庸才!”
互相幫助,世界一片和諧。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和諧需要大家的共識和努力,《動物和諧社會》作為都市流行文化的一個代表符號,會為這份未來的和諧做足自己的一份!
善待動物就是善待人類自己。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所以,在把關愛動物當成自覺行為的同時,也要學會怎樣去愛動物,怎樣去尊重動物。
這看似一件小事,但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自身素質的提高,以及他們對于社會的熱愛程度。我們生活的環境,因為有了許多熱心市民關愛、保護動物,而發生了質的變化。和諧蓋州、生態蓋州,需要更多的人攜起手來關愛、保護動物。
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