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臘八日
作者——峻嶺
臘八日,即農歷的十二月初八。有的地方叫臘八節。但在我們老家沾化縣,節日被冠以為“節”的不多,如春節叫“過大年”,“元宵節”叫“正月十五”,清明節叫“清明日”,在這里,清還發“秋”音,至于為什么,似乎都是約定俗成。臘八節的來歷,據說與古代祭祀、祈福有關,一是祭祖敬神,再是驅逐瘟疫。還有一種說法,這天是“佛成道節”,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十二月初八這天得道成佛。
過臘八節,全國各地都要喝“臘八粥”。用當年豐收的大米、小米、高粱加紅棗等熬制,除了自家享用,還要相互饋贈。宋朝陸游有《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詩:“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草煙漠漠柴門里,牛跡重重野水濱……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這是南方的臘八節,詩中,臘八粥被稱為“佛粥”。但在我們老家,臘八粥被稱作“臘八糕”,據《沾化縣志》載:臘八日,臘月初八,家家吃以粘米合紅棗煮成的“臘八糕”。住娘家的少婦必須回婆家。吃完“臘八糕”,即揭開春節的序幕。舊時私塾多于此日放“年假”,至來年元宵節后方才開學。建國后,此節不被重視,學校無放假慣例,“臘八糕”也多以大米飯或水餃代替。而在周圍的幾個縣,則是粥、糕混用或獨稱。如《陽信縣志》載: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初八是“臘八”節。這天大都吃粘米棗糕,俗稱臘八糕(粥)。俗語有“孩子孩子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從這天起,開始做過年準備。《無棣縣志》說:十二月初八日,舊稱“臘八日”,喝臘八粥,或吃臘八糕;女子穿耳眼;佛門作佛會,誦經。而“惠民縣風俗”有:臘月初八境內,此日有吃臘八粥、臘八糕的習慣。舊時,有人在路旁舍粥,以示好善樂施。鄉間小孩多在此日晨取井水泉水洗凍瘡。以上幾個縣均居魯北,同屬于濱州市。同時期的《濱州地區志》則有:農歷十二月稱臘月,初八謂臘八日。農家用粘米、紅棗煮粥,稱臘八粥,或蒸棗糕,謂“臘八糕”,以望祛病避災,生活安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此俗漸消。可見“十里不同俗”,當然這些志書都編篡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些資料現在看來已成歷史。
歷史歸歷史,臘八日有人“樂善好施”古今都有。從小就聽母親說起,70年前,她的姥爺,每年的臘八日這天都舍“臘八糕”。“為什么是糕,而不是粥?”“粥是稀的,不頂餓,把粥熬得像稠的大米飯一樣,就是糕了”,母親如是說。“臘七臘八、凍死叫花”,之前就告知前來討飯的人,散布臘八日舍糕的信息。“到那天清晨,滿院子坐滿四鄰八村要飯的人,有的甚至從村后的河面上溜冰而來。”其實她的姥爺家并不是大戶人家,至于為什么舍糕,母親的解釋是為了行好。乞丐們吃頓飽飯是一個方面,還有一條是討個彩頭,“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有得就有好日子過!”給富人一次行善積德的機會,給窮人一個關愛鼓舞的信心,臘八日的存在,值!
最近幾年,濟南芙蓉街上的關帝廟年年在臘月初八的早上施粥,已經成了省城一道獨特的風景。該廟由當地一位姓郭的成功商人在幾年前花巨資買下,重新裝修、布置,免費對外開放,是目前市區內規模最大的關帝廟。2011年臘八節的前一天,我從報紙上看到消息,第二天一早不到7點就趕了過去,作為一個攝影愛好者,目的不是為了討一碗粥,而是想用手中的相機,拍下真實的場面,留存一些溫暖的記憶。由于去得早,從室內煮粥、門外分粥到人們站在路邊喝粥的場景都讓我攝了下來,其中有旅游的大學生,有來濟看病的農民,還有一個搖著三輪車的殘疾人。因是周二,要上班,只好提前“撤退”。臨走時,到周圍的小商店里要了兩個塑料食品袋,盛了一碗臘八粥,包好了揣到懷里,猛蹬自行車回家。80多歲的母親,正在等我吃飯,見到熱氣騰騰的臘八粥,面露喜色,嘗了一口說:“真好喝!以后再去的時候,少舀點吧,把粥留給更需要的人!想喝,咱自家熬!”那天,我把照片發到網上,引來好評如潮。
當然,現在的臘八日,人們也有腌臘八蒜的習慣,到過大年的時候,蒜瓣綠如碧玉,就著餃子吃下去,如同把春色提前吃到肚子里,真好。
去年的臘八節是2012年元旦,我早早去了,人明顯比上年多,其中有不少的民工。一位白發老人告訴我:臘八施粥,自古有之,是義舉,是善舉。這樣的臘八粥,好多年沒喝到了。他還說,不是單為來喝粥,是為了延續老祖宗留下的好傳統!
今年的臘八節是周六,我想我還會去芙蓉街關帝廟的。和去年一樣,聽娘的話,光拍照,把粥留給更需要的人!
2——奶奶
作者——李健
如果世間最溫情最溢滿著愛的詞匯是專屬于“媽媽”的話,那么,在還有一個詞匯它所包含的東西也許更馨濃更綿細,那就是“奶奶”。
奶奶是媽媽的愛的助理。如果媽媽的愛是一座金礦,那么奶奶的愛就是一座用碎細的愛的寶石修砌起的房子,里面裝滿了種種的妙趣與甜美。
兒時,每當放學后一進家里的院子,首先就能聽到在奶奶的屋里傳出來的那熟悉的說評書聲,那聲音或渾厚沙啞或清亮明快,融合在家的溫暖氣息中飄繞滿整個院子。通常我和哥哥都會踩著評書中或激越或平緩的說講節奏跑奔進奶奶的屋里,書包還掛在脖子上,就上到奶奶的土炕上翻滾打鬧起來,玩鬧總會在奶奶做的炒面糖粥那香甜的味道溢散滿整個屋子時停止,我和哥哥趴在炕沿上,奶奶在炕下擺兩個小木墩,一人一碗放在上面,就聽到咝哈吸溜的聲音響了起來。奶奶土炕的褥子下面總是令我們充滿向往與期待,那下面總是會神秘的出現我們愛吃的好東西,兩塊糖果、一把花生、兩個核桃、一捧紅棗等等。下面的好東西好像永遠地取之不盡,有時我和哥哥會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猜測著奶奶的褥子下面又會出現什么好吃的,猜測爭論之下不覺飛跑起來。奶奶的屋子就是我和哥哥的樂園。炕上、櫥柜與桌子上到處留有著我和哥哥的足印。印象中奶奶土炕上的棉被總是厚實又松軟。明麗的陽光穿過窗戶斜射進屋子,探照出幾束光柱,玩鬧累了的我和哥哥,躺趴在厚軟的炕上,看著光束中那些輕慢飄升著的棉被里的絨毛與屋子里的細塵,聽奶奶講八路軍打日本鬼子的故事與那些神奇又荒誕的各種離奇的鄉村軼聞,而每當這時我都會和哥哥在奶奶的故事聲中香香的睡去······
一幕幕的溫馨妙美的往事在記憶中反芻著······
掐指數來,奶奶已經離開了18年了。雖然在前夜我還又一次那么真實地重溫了這18年來一次次做著的熟夢,奶奶面目祥和的坐在炕頭身邊用溫緩的語調徐徐的說著話······醒來后,沒有眼淚,沒有悲傷,心中溫暖陣陣,嘴角還掛有余笑。仿佛是剛去了后院看望過奶奶后歸來。
記得奶奶離開時,我還是個年少懵懂的少年,正在上初二。在料理完奶奶的喪事后,真正的悲傷才在心底慢慢的伴隨著一幕幕的往事一點點地滲出。在晚自習的教室那搖曳的燭火中,一個悲傷孤獨的孩子伏在課桌上抽動著雙肩正在傷心地哭泣,這是他的人生中第一次歷經親人的離開這么大地打擊,他那稚嫩脆弱的心靈似乎還不能承受這些,好像就要被擊垮。而以往在他的心中卻一直都以為親人會永遠地陪伴在自己的身邊。他一次次的去到奶奶的墳頭長跪痛哭——這個孩子就是我。以致到后來村中的嬸子大娘們一臉憐憫憂愁的悄悄的對父母說:家中的孩子可不能再這樣對亡者不舍了,她在世時是你的親人,去世后就變成鬼魂了,已經和你們不再親近了,再對她不舍是不吉利的。
現在還清晰的記得,父母當時那疼惜又無奈的表情。伴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初傷心的少年已經慢慢地走出了親人離世的陰影。但是,奶奶留滿整個金色童年里的那些金色的記憶,卻時時在內心深處閃著明亮的光芒。溫暖著整個人生。(惠民縣國土資源局)
3——國土所長系列短篇小說之二
近鄰
作者——于學軍
夏雨剛一踏進國土所辦公室,沒注意從哪里冒出一位老頭隨后跟了進來。這老頭看上去有六十多歲,瘦削的臉上寫滿滄桑,背有些駝,穿一身褪了色的藍布衣褲,一只褲角挽上去,露出一段古銅色的小腿。
“你是夏所長?”老頭顫巍巍地從懷里摸出一盒紙煙,抖索著剝開,抽出一支遞過去。
夏雨推開老頭的手,笑著搖了搖頭,表示自己不會抽煙。“大爺,您有啥事請坐下說。”
老頭嘴唇哆嗦著,囁嚅了半天,夏雨才算聽出個子丑寅卯來。
老頭姓馬,村里人都叫他馬羅鍋。唐山地震那年他獨身一人從外鄉遷到這個村落了戶,老支書在村東頭的山坡上給他劃了一處宅基地。他先是搭了個窩棚住下,然后起早貪黑用了整整三年的時間,硬是平整出一塊地,用開出的石頭蓋起了三間屋子,建了豬圈,壘起了院墻。當年又娶了一房女人,過起了日子。過了十來年,他家西邊才又陸續增了十幾戶人家,他便和全村連了起來。又過了幾年,東邊山頂上那座破廟經過重新修葺后香火日益旺盛起來,加上山上那一大片桃林也被村里進行了擴大整修,門前那條羊腸小道也變成了寬闊的水泥路。為了擴大影響,鄉里還搞了什么“桃花觀光節”!一到春夏時節,各種小車載著城里的、外地的男男女女云集此地,好不熱鬧!于是,沿路的人家除了馬羅鍋家開店的、搞農家樂的,一派紅火氣象!
馬羅鍋的西鄰姓王,叫王三記,村里人都喊他“王算計”。他開了門面,又搞起了農家樂,買賣一紅火,這宅基地就顯得小了。他家的西邊是通村內的丁字路,占路眾怒難犯,于是他把眼光投向了馬家。
“他家的房子是在我之后好幾年才蓋的,我家的院墻就成了俺兩家的合伙墻。這鄰居都十幾年了,他倒說這院墻是他的,要拆掉,還說我宅基地超了數,要我在向東退出兩米!我那時是個外來戶,家里又窮,地基是老支書給劃的,我哪能去超占?這不是明擺著算計我嗎?”馬羅鍋很是激動。
“這些年了,你沒申請個土地使用證?”夏雨認真地聽著。
“都住了大半輩子了,還啥證不證的!”馬羅鍋嘆了一口氣。
“那你沒向村干部反映反映?”夏雨忽然覺得心里有些沉重。
“村長經常和一幫子人在他家吃喝,還聽說王家有個哥哥在縣里當大官,給村里打過招呼,村長光哼哼哈哈,就是不解決。王家說已看好日子,后天就要找人動手拆,我找他理論,他不搭理我,他老婆不光指桑罵槐地罵我,還把臟水隔墻往我院里灌。唉,我是實在沒法子才來找你,你得給我還個公道!”馬羅鍋拿煙的手抖得更厲害了。
“太不像話!”夏雨顯得有些氣憤。他讓馬羅鍋先回去,然后喊了兩個人,直奔王算計家去了。
王算計一臉笑容,矮胖的身子不停地移動著,又是倒水又是遞煙。聽夏雨說完由來后,仍笑容可掬地說:“您可別聽馬大爺瞎說。我確實沒有土地證,可您看看這院里人來人往的,乜石頭墻也太沒個樣,我是想拆了再砌成磚墻,再借墻搭個棚子,也多招呼兩桌客人,這樣一來對俺兩家都有好處,您說是不是?”
“可馬大爺說這院墻是他家的,就是要拆也要跟人家商量商量,怎么又是讓人退后兩米,又是給人灌臟水的?你這不成了明欺人家嗎?”
王算計笑容一下消失了,“夏所長,您這話可就言重了!雖說他的宅基地比我的大,我哪是讓他退兩米,是兩拃!是他應該給我留的滴水!那臟水是從我院里滲過去的,要是砌好磚墻,不就沒有這事了!您說是不是?再說了,他說乜石頭墻是他壘的,有啥證據?”
“他房子比你建得早,這還用說?”
“他建得早未必院墻就是他建的。他那時單門獨戶住在莊外,家里又窮得叮當響,能有個籬笆墻就不錯了!要不您去打問打問,反正老支書也死好幾年了!”王算計顯出一副不耐煩的樣子。
“我們一定會調查清楚的!”夏雨氣憤地站起來,招呼兩人就走。
“要調查可快點,明天我可要動工了!”王算計故意高聲說。
夏雨留下兩人搞調查,自己回國土所去了。回到辦公室不久,就接到一個電話。
“喂,是夏雨同志吧?我是王三記的大哥。三記的事給你添麻煩了!他兩家的事我很清楚,就是那么回事,你也不必再調查了!你不相信三記還不相信我?這樣吧,你要感覺為難,我讓三記給他點錢……”
“可是,遠親不如近鄰,不是什么東西都能用錢能買得到的……”
“好了好了,這個道理用不著你來跟我講,這件事我會妥善處理好的!回縣城時我叫上你們局長咱們一塊坐坐。”電話“啪噠”一聲扣掉了。
夏雨仍然拿著聽筒,直到有人找他才回過神來。
時至中午,負責調查的兩人才回來。結果是一無所獲,村干部們不是下了地家里沒人,就是搖著頭說不清楚。夏雨沉吟了一會,忽地站起來:“太不像話!我們明天走訪村民,豁上我這個所長不干,也要搞清楚!”
第二天,夏雨帶兩人剛要出門,馬羅鍋進來了。“你們別再去查了!”
“咋了?你也怕了?”夏雨驚奇地問道。
“不是!他家遭災了!”馬羅鍋嘴唇哆嗦著。“昨日天快黑時,他孩子在路上玩,被一喝了酒的司機開車給撞了!咱這治不了,一家人連夜上縣醫院了。唉,那孩子才十三,要是有個三長兩短他家可咋過啊!”
夏雨聽了只好作罷。
這天,夏雨帶人去東山桃園查處了一起違法占地案件,回來時正好路過馬王兩家的門口。忽然他看見馬羅鍋開門出來,一只手提了一桶豬食,另一只手端了半瓢糧食,推門進了王家,把豬食倒進豬圈,又把糧食撒倒雞舍中。夏雨停下車,不解地問:“大爺,您這是……?”
馬羅鍋笑笑說:“一家人走得急,家里也沒個人照管。雖說前頭有些磕磕碰碰,可畢竟是近鄰!總不能眼看著他家的豬雞都餓死!你說是這個理不?”說完又回去扛了扁擔拿了鐮刀出來,自言自語地說:“他家的麥子也該收了,要不再過兩個晌午還不炸到地里?”
夏雨激動地望著他的背影,似乎那羅鍋也直了,身材也高大了!他忙趕上去搶過扁擔說:“你老一個人也忙不過來,我們還是一塊去吧!”
“那敢情好!”
過了幾天,王算計心急火燎地回來了。他先是到圈里看了豬和雞,然后拿了鐮刀正要出門,恰巧馬羅鍋和夏雨等人扛了已曬好的麥子進來。他一下明白了,一只手攥住馬羅鍋,另一只手攥住夏雨,淚花在眼框里打轉,嘴唇哆嗦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孩子咋樣了?”馬羅鍋和夏雨幾乎是同時問道。
過了半晌,王算計才說孩子已做了手術,恢復的挺好,但還要再住一段時間。“咳!我對不起馬大爺,也對不起夏所長和各位!從今以后你們看吧,我們兩家保證好的像一家人!”
大家一陣鼓掌。
“不過這院墻還是要拆……”
“這是為啥?”夏雨有些詫異地問。
“我是想拆掉后再在原處砌個磚墻,再給馬大爺建個小門面!我把自己的小門面改成餐飲包間,今后我用的煙酒糖茶就由馬大爺全包了!”
“好!”大家又是一陣掌聲。“不過,你兩家要盡快申請辦理土地使用證!大道理就不用我多講了吧?”夏雨道。“那是,那是!”兩人不住地點頭。
馬羅鍋也來了興致,他拉住夏雨和王算計的手,“走!都倒我家去,嘗嘗你大娘用新麥子做的涼面!”
(淄博市國土資源局淄川分局)
4——征途
——獻給楊艷萍
□賈夙
征途上的人曾步履艱難
柔弱的肩膀卻挑著沉重的擔
忍受著曾經切膚的痛
心中卻裝著數百人的冷暖
征途上的人風塵滿面
八年間踏遍齊魯山川
執著堅定心中強院夢
為夢想哪懼峰高路險
曾坐鎮指揮援疆赴川
也曾身先士卒測量泰山
森林滅火保障支撐
精心謀劃指揮靠前
時光爬上臉龐將青絲染
歲月滄桑已布滿心田
數十載風雨兼程志向不改
多少年心系外業一線
理想是一條穿越時光的船
信念是一把披荊斬棘的劍
信仰是心中騰起的熊熊烈焰
將照亮征途的火炬點燃
青春是一首無悔的歌
夢想放飛在測繪事業那片蔚藍的天
在發展的征途中書寫燦爛華章
用熱血詮釋——
“熱愛祖國、忠誠事業、
艱苦奮斗、無私奉獻”
山東省國土測繪院
6——擱淺的船
韓皓宇
擱淺的船,
曾經天涯擋不住思念,
追尋著遠方的地平線。
望著,到那年那月相見那天,
會感到有怎樣的滿足。
絕不再讓海浪走過我身邊,
承受不起的夢魘,
不怕承認有多眷戀。
擱淺的船,
曾經幻想的地平線出現在面前,
結果離開都沒說再見。
留下,已經是永久的傳言。
曇花一現的容顏,
炊煙般飄散在枝杈邊,
一千零一夜的哀求、等待和留戀,
也只能在心底里沉淀。
擱淺的船,
夢醒枷鎖,
沒有碰到一絲憐憫的海水眷念。
沉默,慢慢干枯的船,
陪伴著吹斷的桅桿葬身在海灘。
揮手,葬身在自己的無能為力里,
放生地平線在海的懷里。
擱淺的船,
跟冬天告別,
轉眼間就會綠色滿園。
冰封的海面,也會消融出蔚藍,
依舊襯托著異國天邊的地平線,
享受著海天之間的自在無言。
桅桿的世界,僅僅的兩年,
就已經滄海桑田。
擱淺的船,
尋覓著還能屬于自己的余地,
打點著支離破碎的軀體,
靜靜地,接受陽光的洗禮,
贖回自己。
濰坊市國土資源局奎文分局
7——郜志紅國畫臺歷受青睞
近日,青年女畫家郜志紅繼去年成功出版發行自己的國畫臺歷后,經過精心籌劃,又推出2013年國畫臺歷。由于這部臺歷收入了郜志紅精心創作的12幅、幅幅為橫式四尺整張的花鳥畫新作,筆墨淋漓,秀雅大氣,且設計新穎,印刷精美,典雅大方,集實用、知識、欣賞、臨摹、收藏于一體,剛一面世即受到廣大書畫愛好者青睞。
郜志紅,1987年出生于菏澤,2010年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自幼習畫,親得菏澤籍畫家、國家工筆畫院院長趙小竹先生指導,主攻花鳥,兼作山水、人物,能工能寫,作品多次獲獎。(高連剛)
上一篇: 社會救助應由社會共同關注
下一篇: 齊魯風2013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