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幸福感覺
來源:作者:王者興時間:2013-01-14熱度:0次
有幸參加了一個來自國家層面的組織發起的社會各界改革愿景座談會,來自各個地區、行業、階層的人們都積極向來自北京的專家訴說著心目中的美好愿景,都在描繪著心中對未來幸福的期待,聽了之后,內心很受震撼,進入新的世紀已經是第十三個年頭了,再過六七年,就要建成國人期盼多年的小康社會了,我在想,到了那個時候,我們的國家不知道會變成什么樣子,人們絕對不會像現在的人們一樣整天找不到幸福感。
談到幸福,我想到了去年年終歲尾的那一天,我和姐夫哥正巧路過云南臨滄市云縣一個叫幸福鎮的地方,就我個人而言,出差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最大的感受是不能輕易地找到幸福感,異鄉的美麗風物像時光一樣匆匆而過,剛才還實實在在的東西一瞬間變得什么都沒有了,真的如過眼云煙。在那個小鎮上,我們在寒冷和饑餓中等待了一個多小時,當別人開車接到我們,又摸黑沿著崎嶇顛簸的山路把我們送到目的地,端著熱乎乎的飯碗,吃著香噴噴的云南過橋米線,喝著當地便宜的瀾滄江啤酒,我從內心里有了一些疲憊之后的感動。多少天過去了,回過頭來再去想想那天晚上的經歷,留在心底的盡管只有那么一點點甜甜的感覺,但我可以肯定地說,那就是當時感受到的真正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這是一個千古不變的命題,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關鍵是你擁有什么樣的幸福感。專家說:幸福感是一種心理體驗,它既是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的一種事實判斷,又是對于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它表現為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而衡量這種感受具體程度的主觀指標數值,就是今天我們常說的幸福感指數,也叫基尼系數。
最早提出幸福感指數的國家不是中國,而是一個不起眼的亞洲小國,我們的鄰居——不丹。30多年前,時任不丹國王提出了這個概念并付諸之于實踐。更為讓人驚奇的是,這個概念是在不丹人均GDP僅為700多美元的時候提出的,但國民總體感到生活比較幸福。就這樣,“不丹模式”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大家都知道,中國有句流傳很廣的俗語:知足常樂。常樂其實就是能夠經常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幸福。正如心理學家所言,提高幸福指數,有時候不如適當降低自己的欲望,通常情況下,衡量一個人是不是幸福,并不是看他擁有多少,而是看他是不是計較的少,正如財富一樣,它永遠只能是幸福的基礎,而絕對不可能是幸福的全部。一個人在擁有一定的財富之后,只有他在精神上感覺到富有才能稱得上是擁有了真正的富有。所以,當一個人平靜下來自己浮躁的心之后,幸福就是一種知足常樂的良好心態和理解包容的心靈默契,簡簡單單卻又實實在在。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定義有很多種,但我認為,真正的幸福絕不是那種低層次的小富即安那樣的滿足感,而應該是有尊嚴、高層次的滿足感,只有擁有這樣的滿足感,才能真正使人做到心態平和、恬靜安然、心滿意足。
在今天這樣一個社會環境里,很多人整天抱怨找不到幸福感,簡單來看,那是因為他們有一顆浮躁的心,是他們不夠冷靜造成的。所以,我要說,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中安身立命、有所作為、獲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須善于拋棄浮躁、選擇冷靜。要獲得真正的幸福,還需要自覺做到知責、知恩、知短、知足。要獲得真正的幸福,更需要付出和舍得,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沒有哪一個人是隨隨便便就能獲得成功的,感受到幸福的,換句話說,沒有艱苦的付出和拼搏,就不會有豐收的喜悅。通常來講,一個人付出多少努力和獲得多少幸福是成正比的。要獲得真正的幸福,也需要學習和歷練,學習可以讓我們不斷地獲得新知,開闊寬廣的視野,解放封閉的思想,平和浮躁的心態,純潔污穢的靈魂,才能逐步由成長到成熟再到成功,讓我們體驗到什么才是世界上真正的幸福。
英國“新經濟基金”組織公布2009年度《幸福星球報告》時,哥斯達黎加榮膺世界最幸福、最環保的國家,當時的中國內地也高居第20位。在這之后,國家統計局以及個別省市統計機構也紛紛推出幸福指數。但每次數據一出來,都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國人質疑,除了國人不太相信統計機構給出的數據之外,最關鍵的是這些所謂的指數嚴格來講并不能真正的反映民眾的真實內心體驗,國人并不認可這些數字上的幸福,他們普遍期待的是自己是否能夠自由地選擇生活方式,能否擁有改變過去那種不幸福的現狀,或者提高當下幸福感受的渠道和途徑。
幸福其實就是人的心中那樣一種感覺,是很難用簡簡單單的數字去量化的,更無需也無法排名的,擁有一些摸得著、看得見的東西,比如讓老百姓收入穩定、福利增加,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健全,讓高校畢業生不再發愁找不到工作,讓普通家庭不再為持續上漲的房價擔心,遠比推出那些“幸福感指數”更為靠譜。
這些,姑且可以稱為我自己的幸福感覺,你怎么看?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