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碗酒且慢摔
來源:作者:無意齋主時間:2013-01-05熱度:0次
前些日,讀到了兩篇寫湖北恩施“喝摔碗酒”的散文。一篇是陳應松先生的
《土家摔碗酒》,一篇是田禾先生的《喝摔碗酒》。文中說道,恩施有喝摔碗酒
的習俗,喝一口酒之后將盛酒的小土碗拋向身后,小酒碗在空中劃出漂亮的弧線,
隨著清脆的“biang當”聲,小土碗便慷慨地粉身碎骨以身赴死了,很是好玩。因
此,便客人興奮,主人高興,飯館老板喜上眉梢。
這樣的行為被賦予了民族風俗的色彩,并且還與一個非常感人的英雄有關。
說是當年土家先人巴蔓子因為內亂去楚國求援,允諾割讓三座城池為謝。楚國出
兵相幫,巴國平息了內亂。事后,楚國要求巴蔓子履行諾言,割讓城池,巴蔓子
自刎以拒。在自刎之前飲酒一碗,摔碗自刎,保住了城池。
鄙人雖孤陋寡聞,但對土家族的風俗習慣、歷史傳說等還是略知一二。知道
巴蔓子自刎護城的故事,但不知道有飲酒摔碗的細節。我知道土家人平時是不會
喝酒就摔碗的,因為沒有這樣的習俗。土家人好像沒有專門的日子是紀念巴蔓子
的。按說這樣的大事應該是有一個固定的日子,是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的。與巴蔓
子同時代的屈原投江殉國的壯舉就讓人們紀念,還將端午節作為了紀念他的節日。
難道土家人就那么數典忘祖,不弄個日子紀念自己的英雄?更不會是隨便就找個
日子,想起了就紀念一下。就像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等都是有固定日子
的,都有一些固定的儀式。土家人沒有紀念巴蔓子的固定日子,更沒有飲酒摔碗
這樣一個“ 莊嚴” 的儀式。巴蔓子自刎護城的傳說中飲酒摔碗的細節,大約是近
幾年才挖掘出來的,是土家文化考古的重大成果。但我依然心存疑惑,巴國存在
于公元前316 年以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當時流行青銅器具。當時巴國雖處于較為
落后的地區,但是也應該開始使用青銅器了,前些年出土的虎鈕錞于、編鐘等就
是明證。按照巴蔓子飲酒自刎的故事,可以推斷當時飲酒的器具應該一種叫爵的
青銅器,可以肯定不是小土碗,不是爵也應該是青銅器一類東西。因為那應該是
國宴,盡管這國宴有“ 鴻門” 的色彩,巴蔓子也一定會注重禮節,做到有禮有節,
喝了酒不一定會摔“碗” ,摔" 碗" 有失禮節。同時,那青銅鑄就的“碗”摔碎
的可能性也很小。當然,設計巴蔓子飲酒摔碗的細節可以用“ 源于高于”的理論
來解釋,用小土碗代替青銅器制造的酒具可以說是與時俱" 進".青銅鑄就的酒碗
不易摔碎可以反復使用,雖然耐用,經濟價值就大大地減少了,與社會主義市場
經濟就不相適應,對于拉動內需,增加GDP 之類沒有什么促進作用。
飲酒之后摔碗(杯)大約有這樣幾種情形:一是當事人要做一件明知有危險
但不得不做的事,飲酒之后摔碎酒具,表現出慷慨赴難、視死如歸的氣概,就像
易水河邊高漸離擊筑悲歌為荊軻刺秦送行。巴蔓子的行為應該歸于這一類。二是
飲酒人之間因為價值觀念的矛盾,無法調和,飲后摔碗,分道揚鑣,你走你的陽
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類似古人的割席斷義。三是家庭矛盾,鄰里糾紛,雙方
互不相讓,摔碗以示絕交,今后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四是酒后沖動,話
不投機,惡言傷人,潑皮耍賴,激怒對方,被激怒的人憤而摔碎酒碗,或拂袖而
去,或拳腳相向。
幾千年來自刎護城的機會和壯舉不多,以上列舉的其他情形倒是時常發生。
但是不管那種情況,好像都沒有形成土家人日常的習慣,也沒有成為節日或紀念
日宴席之上必不可少的儀式。不論哪種酒后摔碗(杯)的情形在其他的民族中也
都會發生,沒有獨特的民族性和鮮明的地域性。多數酒后摔碗的行為確實不怎么
文明。
飲酒摔碗即或就是起源于巴蔓子,也不宜在酒館飯店里推廣,不分場合,不
分地點,不分時間的摔。就說巴蔓子摔酒碗的細節是真實的,當時兵臨城下大兵
壓境黑云壓城的情勢與現在酒館飯店里歡愉、戲謔、隨意、恣肆的氣氛也相差了
十萬八千里。飲酒摔碗的行為不好說與人的品行好壞有關,至少算不上是文明之
為,甚至是危險之舉,飛濺的碎片說不定就會傷到自己或他人。這樣的行為造成
了極大的浪費。文章里說每喝一口酒就摔一個碗,一餐飯一個人該會喝多少口酒
摔多少個碗?作者說他那一餐摔的碗大約不少于15個。一個餐館里每天又有多少
桌?每天會摔多少碗呢?文章中透漏了這樣一個信息,某酒家一天要摔碎一萬個
碗,這一年下來就是三百多萬個。這碗不會是免費讓客人摔的,是有價和高額利
潤的。文章中說的是每個二三角錢,這大約是說成本價。恩施現在好像沒有了生
產小酒碗的廠家,小酒碗應是從外地運到恩施的。據知情人說,實際上要支付5
角到1 元。就按每個小酒碗2 到3 角計算,這一家飯館一年就要摔碎60到100 萬
元的人民幣。恩施州有八個縣市,假設每個縣市都有這樣一家餐館,一年下來就
有3000多萬個碗被摔,就有600 到1000萬元的人民幣在“biang當”聲里被瀟灑地
摔碎了。如果按餐館實際收取的價格計算將更加驚人。這樣的計算雖然沒有經過
嚴格的調查,是一種假設,但是一年時間里被摔碎的人民幣絕對不是個小數。這
樣一算,這個酒碗摔得是在讓人有些心疼。因為我們還有那么多的貧困人口需要
救濟,他們每天的生活支出只有六塊三毛錢;還有那么多的貧困學生上學困難,
我們還在號召社會各界為農村小學“ 希望食堂” 捐款,為6000多萬農村小學生們
每餐區區3 元錢的營養午餐想方設法籌資。
巴蔓子就是真的飲酒摔碗,那是為了保護城池,舍命為國。如果他九泉有知,
自己當時的豪氣之為被他的后人濫用,造成巨大的浪費一定會大罵子孫的不肖。
巴蔓子就是真的飲酒摔碗,難道我們今天紀念他就必須復制當時的情景?要這樣
暴殄天物嗎?!
兩篇文章的作者都是很有名的作家,他們得到的關于摔碗酒的信息都是主人
們殷勤介紹的,情節是經過主人熱情渲染了的,主人情感也是如山泉水一樣豐沛
的。他們根本不會懷疑巴蔓子的故事中有假的成分,細節是刻意編造的,與喝摔
碗酒是沒有聯系的。這樣帶有民族英雄色彩的故事,這樣豪氣干云的行為讓作家
激動不已,文思大興,浮想聯翩,下筆數千言而意猶未盡。但我從文章中還是讀
出了良知和不安。一位說:此俗隨旅游興旺而愈演愈烈,浪費驚人。“ 這些碗萬
年不能回歸泥土。如果后人發掘,會恥笑我們縱酒肆色,盡情享樂,毫無節制。
”一位說:“ 臨走時,我悄悄揣了兩只小酒碗,雖然我并不知道帶回家去干什么。
”希望這一位帶回家去的是思考,是與另一位作者一樣的惴惴不安。不知道我這
樣的理解是不是對的,是不是誤讀,也希望兩位作者不要誤會我這篇文章的意思,
我絕對沒有冒犯他們的想法。我這篇文章恐怕是很難得到贊同的,即使有可能也
是很少的,招來更多的可能是磚頭和罵聲。我作好了挨打和挨罵的準備。
不久前,有襄陽準備為郭靖和黃蓉造像,遭多方質疑;有地方開發“ 孫大圣
故里” 留下了爛尾景點;有地方煞有介事地考證女媧煉石的遺址等等相關報道。
這些都成為了盲目追求政績的典型,成為了旅游饑渴癥的經典案例,成為了貽笑
大方的笑柄。那么,喝摔碗酒會是什么樣的結果呢?
行筆至此,我想說:酒碗,莫亂摔;景點,莫亂造;民俗,莫牽強;文化,
莫附會;歷史,莫捏造。
(編輯:作家網)